<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月18日上午聆听了河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杨亮教授的讲座《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开发 --以经典散文《老王》为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非常认同杨教授“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是对多种作品的正确阅读和理解。”的观点。这是从语文专业的角度对语文教师的解读。何为好的语文老师?杨教授做了进一步解读。好的语文老师主要具备以下几点:1.对教材文本熟悉;2.教材使用方法清晰;3.熟悉学生心理;4.教法的掌握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快乐;5.对考试制度熟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个人觉得,不仅仅是好的语文老师,其他学科的好老师的“好”,其实就是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多学科整合素养。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具有专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博览群书,博取众长,多元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时,杨教授还谈到“教育的选择性失明”问题。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他谈到“直通真题,把握阅读考点”时,他谈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读,都是自己在讲啊讲。练习时一直在刷题,再刷题。却不知道去研究教材选文的维度和中招考试的维度。这篇教材的难度要比作为考点的难度大,为何学生在考试时却不会呢?这就是我们教学行为选择性失明的问题。或许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灯下黑”。只知道走啊走啊,却总不去关心脚下的路是否平坦,更不去通过审辩教材真正内涵性的东西去思考我们的教学行为究竟要走向何方。单就写作而言,我们的教材每个单元中的“习作”其实已经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却往往视而不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下午是开封市求实高中雷声教育工作室郑磊生老师的讲座,他的论述的是《育、教---诗和远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他对教育解读的第一个观点:教育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成长。教育不该叫教育,该叫育教,先育后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个人觉得教育既要关心成绩,又要关心成长,成绩和成长共生共长。教育不是把瓶子先装满,而是把灯先点亮;教育首先给予学生的不是“育身体”的“奶粉”,而是激发学生向往教育的热情,去唤醒他们,点亮他们的远方。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郑老师的以下观点我觉得特别实用: 一、语文教学要有梯度,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的。二、注意单元导读,因为导读中给我们提供这一单元的主题、方向及教学法。三、如何上好写作课: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思维训练,文笔不是第一要义,思维才是第一要义。允许学生“抄”作文,但必须用红笔写题目,抄完后再用红笔写一百字左右“抄”这篇文章的原因。这样学生抄总比写不出来要强,而且抄三五篇后,他们就不好意思继续抄下去,就有可能自己写。四、语文课堂要“原始化”。要慎用、少用或不用多媒体,因为直观教学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五、语文课堂要有深度。要重视学生视角和学生的体验,好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为获得新知识而兴奋。六、他对班级学生所说的三句话:1.文明对于一个不能以人来界定的人来说无能为力。2.不惧苦、难;不遗余力;不顾一切。3.所有的学习不止于眼前,所有的背诵不止于考试。他还对犯错的同学有一套特别的方法,不批评,而是让他们写出犯错的时间和事情经过,并签字画押,每个同学留几页空白。这类似于魏书生老师的说明书,一般的同学写三次左右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他经常给学生讲,犯错就是在不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了不该做的事,时宜和场合不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郑老师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这是他博览群书留下的功底,他每年读60本书,最近买了4.7万元的书。家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一伸手都能拿到一本书,就是洗手间也有书架。他和妻子以及五岁的女儿全家三口人都有自己的书房,家人从来不看电视,各人读自己的书。最后,他引用了朱永新老师的一句名言做结:“读书让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长,而反思让我们站在自己肩膀上超越。”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开出更美的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挥动自己的翅膀飞翔,相信学习的力量,相信岁月的积淀,埋下阅读的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