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

石岩磊

<p class="ql-block">保定古代名人(11)</p><p class="ql-block">关汉卿</p><p class="ql-block">文/石岩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无独有偶,有文化的儒生在元朝同样地位卑微,当时对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由于统治者对汉族的歧视,再加上科举制度废置,元朝初期的士人大多怀才不遇,许多人只能混迹于酒肆青楼,靠表演杂剧为生,从而促进了元曲的蓬勃发展,也涌现出大量戏曲创作方面的人才,关汉卿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汉卿是祁州人(今保定安国,另有其是山西运城人或北京人之说),为元杂剧的奠基者。他的作品非常丰富,有60多个剧目,题材特别广泛,既有公案类,也有爱情方面的,还有历史类别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其中的《窦娥冤》最为有名,被列为中国十大悲剧之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窦娥冤》讲述的是:窦娥从小便没了母亲,7岁时因贫困潦倒的父亲需要盘缠进京赶考,于是被卖到蔡家作童养媳,她17岁成婚,可结婚2年后丈夫去世了。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当地的流氓张驴儿打算毒死婆婆后霸占窦娥,不料误杀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他嫁祸于窦娥,并告到官衙。受过贿赂的知府想方设法令窦娥屈打成招被定为死罪。临刑前,窦娥眼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后来她的誓愿果然一一应验,最终窦娥的父亲考中进士当了官,才为女儿洗清了冤屈,恶人也得到应有的惩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窦娥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她是个“好人恶报”的典型。窦娥心地善良,一心一意地服侍婆婆,丈夫死后她恪守妇德,即使遭遇张驴儿的威胁也不屈服。最让人痛心不已的是,窦娥怕婆婆遭受酷刑才屈招获罪,而戳中观众泪点的一幕则出现在她被押赴刑场的途中:窦娥请求刽子手走后街,以免惊动年迈的婆婆使其伤心。窦娥处处替他人着想、时时为礼教墨守成规,但她仍蒙受了不白之冤,足见当时社会的黑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有意思的是,剧中的蔡婆似乎是个“幸运儿”:遇上一位百依百顺的儿媳妇;因肠胃不适没有喝张驴儿下毒的汤药,从而躲过一劫;最后还被功成名就的窦娥的父亲收养。这应该与她的处世态度有关,蔡婆常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正是她这种甘于苟且的处世之道才使其免受困苦,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但在戏曲中,她也并非被赞颂的人物,只不过是一个突显窦娥悲情的陪衬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汉卿为何要刻画这么两个性格、命运迥异的人物呢?大概他正是要通过这种手法映射文人的极度不堪,儒生们坚守着道德情操的底线,不愿意委曲求全向世俗低头,便只能屡屡遭到非难和打击,蒙受不白之冤,内心的孤苦堪比六月飞雪般叫人冰寒彻骨。而剧中所谓的昭雪,所谓的善终,在那个年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憧憬,揭示出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文化人不愿面对幻灭的悲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身处“娼下儒”的窘境,还是被冠以“臭老九”的名号,知识分子都承受着极度的悲惨,更是时代的大不幸。元朝不足百年而亡,上世纪那个疯狂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这充分印证了文化不会被长期压抑,终究能顽强地自我救赎,它将擦干嘴角的血污屹立于风霜雪雨中高歌。因此,《窦娥冤》不再是悲剧,而是一座警醒世人的丰碑,时刻告诫人们:知识不仅能够改变人的命运,而且可以改写历史的运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3.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