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行之英国

<p class="ql-block">  顺利抵达英国伦敦火车站,开启西欧之行的最后一站。 伦敦不仅是一座古典华美的现代都市,也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是福尔摩斯的悬疑之城。</p> <p class="ql-block">  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都,世界金融中心,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是全世界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有19家世界500强总部和7座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位于伦敦。</p><p class="ql-block"> 伦敦是一座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商业、体育、传媒、时尚等各方面影响着全世界,是全球化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伦敦是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控制着全世界45%的外汇交易和黄金、白银、原油等大宗商品定价权,因此国际黄金名为伦敦金,国际白银名为伦敦银。也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保险、期货和航运中心。伦敦平均每日的外汇交易额高达2.7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居民财富总额位居世界第二。</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桥梁升起,船通过。我们参观时没能看到它的升降,只好借用一下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是一座上开悬索桥,横跨泰晤士河,因在伦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从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p><p class="ql-block"> 1886年伦敦塔桥开建,一共建造了八年,五个主要建筑公司和共432名建筑工人参加。两座坚固的桥墩共使用了七万吨水泥,桥塔和桥身用了1.1万吨钢铁。桥塔和桥身的钢铁骨架外铺设花岗岩和波特兰石来保护骨架和增加美观。</p><p class="ql-block"> 伦敦塔桥的设计在世界桥梁建筑业中有一定地位。是为了同时满足航运和路面交通两方面的需要。两岸两座用花岗石和钢铁建成的高塔,高约60米,分上下两层。上层支撑着两岸的塔,下层桥面可让行人通过,也可供车辆穿行。如果巨轮鸣笛而来,下层桥面能够自动往两边翘起,此时行人可改道从上层通过。桥内设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桥中购物、聊天或凭栏眺望两岸风光。</p><p class="ql-block"> 从外表来看,塔桥的两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砖石塔,但实际上塔身的结构主要是钢铁的。里面装有用来开合各重1000吨桥梁的水力机械。塔桥自建成至今,机械功能一直正常,从未发生故障。巨轮鸣笛致意后,上升机械只需一分钟便能使桥面升起。</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伦敦塔(Tower of London)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伦敦塔桥附近。伦敦塔塔群建筑,包括多次重建的的防御措施和国王王宫,威克非塔、圣托马斯塔等众多塔楼以及核心防御措施--白塔,以及“叛离者之门”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伦敦塔是英国各个时代智慧的结晶,经过两代君主的扩建和整修,所以它也反映着英国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伦敦塔的官方名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最初是为控制整个伦敦城而建,占地18英亩。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刑场、公共档案办公室、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伦敦塔的平面图,中间白色的建筑就是著名的白塔(White Tower),它为三层的诺曼式建筑,因亨利三世时期外立面被涂白而得名。塔四角建有塔楼,除东北角塔楼为圆形外,其它三处为方形。自1140年起成为国王的宫殿之一,17世纪以后不再作为居住使用。2层 的圣约翰礼拜堂是伦敦现存最古老的教堂。它是塔内最古老的建筑,也称为大塔和中央要塞。</p> <p class="ql-block">伦敦塔的外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一行只在外围看看,没能进入欣赏,实属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伦敦眼(The London Eye),全称可口可乐伦敦眼(The Coca-Cola London Eye),别名千禧之轮(Millennium Wheel),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首座、同时截至2005年最大的观景摩天轮,为伦敦的地标及出名旅游观光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伦敦眼是为了庆祝公元2000年而兴建的,原定获准运作5年,由于总投资额为1.2亿美元的英国“伦敦眼”摩天轮2000年建成开放的第一年,就吸引世界游客300万人次左右,伦敦旅游市场经济效益增加了10%,同时还带动伦敦旅游就业约1万人,当地市议会于是决定长期保留伦敦眼。</p><p class="ql-block"> 伦敦眼的车轮型设计隐喻着二十世纪末和时间进入新千年,是一对夫妻建筑师团队David Marks和Julia Barfield的设计。在2000年,当时英国航空公司还是主要赞助商,这一建筑被称为千禧之轮。直到2005年11月英航仍与另两家公司控股。之后默林娱乐集团公司买下管理权并设立了可口可乐伦敦眼有限公司经营。</p><p class="ql-block"> 对摩天轮的设计者而言,除了体积,最美妙的是这个庞然大物竟可以稳固的矗立在泰晤士河河面上。两支从陆地延伸过来的支架,将承担摩天轮大部分的重量,另外加上六条巨型钢索防止其倒塌;这些支架与钢索的地桩将打入地底180英尺的深处,确保安全无虞。</p><p class="ql-block"> 它被誉为数学上的奇迹,工程师透露,建造这座摩天轮所需的电脑计算能力,超过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建筑。“伦敦之眼”重1600吨,横躺在浮于河面的一个平台上建造。</p><p class="ql-block"> 摩天轮在建造过程中出现多次障碍,使批评者称其为“不幸之轮”。首先是高度比原先预定的减低了45英尺,以减少兴建时间;各种技术问题与安全上的隐忧,使得直立的工作被迫顺延。</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些问题与设计及建造上的成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史上最大技术最艰难的摩天轮,竟然在16个月内就完成了设计与兴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跟团游,没有时间乘坐伦敦眼,领略俯瞰伦敦的感觉,只能静静地看看它。</p> <p class="ql-block">  在伦敦,这种红色双层巴士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伦敦街头。</p> <p class="ql-block">街头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街头的《红狮子》酒吧。</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白厅街(Whitehall Street)是英国首都伦敦西敏内的一条道路,位于英国国会大厦和特拉法加广场之间。除了是旅游热点,也是英国政府中枢的所在地。因此白厅也是英国政府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白厅街得名于1698年焚毁的白厅宫(Palace of Whitehall),这座庞大的宫殿当时的位置就在今天的白厅一带,白厅宫建于1619年,由英国建筑师Inigo Jones设计,查理一世的父亲詹姆斯一世授权修建的,其建筑风格受到了威尼斯共和国人Palladio的影响,成为英国建筑史上第一座建成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整条路全长约1公里(0.6英里)。</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和平纪念碑(The Cenotaph),也被称之为“战争纪念碑”,位于英国伦敦的白厅路,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胜利阅兵时竖立的临时建筑,但在全国民意支持下,在1920年改为永久性的建筑,并成为英国的主要国家级和平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和平纪念碑由埃德温•鲁琴斯设计,1919年至1920年之间由霍兰•汉能•邱比玆公司(Holland, Hannen &amp; Cubitts)以波特兰石建成,代替了也是鲁琴斯设计的、原来在同一位置的木结构石膏质临时纪念碑。纪念碑高11米,重120000千克,两侧不是平行线,其横向表面不是平面,而是同心球形的截断表面,纪念碑上的旗帜分别代表了皇家海军、英国陆军、皇家空军以及英国商船队。1939年开始每年替换旗帜10次,每面旗帜清洗两次后废弃。1924年开始,废弃的旗帜送往帝国战争博物馆,由博物馆派送合适的组织。</p><p class="ql-block"> 在每年国殇礼拜日(在每年离11月11日国殇纪念日最近的星期日)的11点,英国的全国性国殇纪念仪式即在此举行。除了国殇纪念日外,在每年的其他日子也有纪念活动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伦敦街头二战女性纪念碑,位于伦敦白厅,碑体上有黑底金字:“The women of World War Ⅱ(二战中的女人)”。碑上的浮雕是17套英国妇女在二战期间担任不同角色的服饰,有工作服和护士服,也有军装和钢盔。</p> <p class="ql-block">  城市雕塑是一种装饰,</p><p class="ql-block"> 它也是一种平衡,</p><p class="ql-block"> 更应该是建筑物堆积的缓解!</p><p class="ql-block"> 城市雕塑是一种艺术,</p><p class="ql-block"> 它也是一种情结,</p><p class="ql-block"> 更应该是一种城市精神文明!</p><p class="ql-block"> 城市雕塑是一种敬仰,</p><p class="ql-block"> 它也是一种崇尚,</p><p class="ql-block"> 更应该是人民对历史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据说,伦敦是世界上街头雕塑最多的城市。穿行伦敦街区,游走泰晤士河两岸,历史人物、重要事件、普通士兵、民族英雄、优秀政治家、著名科学家、成功艺术家、新潮创意作品,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各种城市雕塑遍布街头,不时令你驻足,听它讲述历史与典故,献上你的尊重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左上图是白厅大街剑桥公爵雕像;左下图是英国军队的总司令(1856~1895期间任职)(1819~1904);右上图是斯宾塞·康普顿·卡文迪许Spencer Compton Cavendish, 8th Duke of Devonshire(1833~1908)雕像, 英国政治家。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58~1891年称哈丁顿勋爵。1857年入选下院,其后在帕麦斯顿和约翰·罗素勋爵的政府中任陆军大臣(1866)、后来在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的第一届政府中任邮政总长(1868~1871)、爱尔兰事务首席大臣(1871-1874)。1875年自由党竞选失败后他是下院反对党领袖。右下图是位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拉法加广场的</span>亨利.哈夫洛克少将雕像</p> <p class="ql-block">  左上图是丘吉尔雕像;左下图牛顿雕像;右图是克里米亚战争纪念碑(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沙皇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纪念碑顶部手持花环的人物象征着荣誉;下部三名士兵分别代表冷溪兵团、掷弹兵团和燧发枪兵团。</p> <p class="ql-block">  左下图是英国政治家、外相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1770年4月11日~1827年8月8日),曾短暂出任英国首相。</p><p class="ql-block"> 右图是Horatio Nelson(1758~1805)的雕像,他是英国海军中将,在1798年尼罗河口海战及1801年哥本哈根战役中率领皇家海军获胜,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战役击溃法国、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迫使拿破仑彻底放弃海上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但他自己却在战事进行期间中弹阵亡。</p><p class="ql-block">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他位列第9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的雕像,他是英国政治家、经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作为自由党人四次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1885、1886、1892~1894),四次出任英国财政大臣。</p> <p class="ql-block">伦敦街头的装扮。</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唐宁街(Downing Street),位于伦敦的西敏内,在过往200年来,都是重要内阁官员、英国首相,以及兼任第二财政大臣的财政大臣的官邸。唐宁街内最有名的宅邸,相信非唐宁街10号莫属,它以往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但自从此职与首相合并后,就成为首相官邸。因此,“唐宁街”和“唐宁街10号”是英国首相或首相办公室的代名词,而门旁邮箱上还留着当时镌刻的“第一财政大臣”的字样。“唐宁街11号”就代表财相或其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唐宁街由乔治·唐宁爵士,第一代从男爵(Sir George Downing, 1st Baronet,1632年~1689年)所修建,街名亦以他的姓氏命名。唐宁本人是一位军人和外交家,曾为先后为奥利弗·克伦威尔和英皇查理二世效力。在后来,查理二世赐一块贴近圣詹姆士公园的土地予唐宁,那一块土地就是今日的唐宁街。</p><p class="ql-block"> 据唐宁街的官方网页所载,最后一位以私人性质居住在唐宁街的人,是戚勤先生(Mr Chicken),但有关他的资料却十分缺乏,只知道他在1730年代迁出了唐宁街。</p><p class="ql-block"> 在1989年,唐宁街街口加装了一道黑色的大铁闸,以保护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免受恐怖份子(尤其是爱尔兰共和军)的袭击。在此以前,一般公众是可以自由出入唐宁街,作为一条连接白厅和圣詹姆士公园的捷径。大铁闸至今仍没有拆除,在2003年更进行了加固工程。</p><p class="ql-block"> 由于不能出入唐宁街,只能隔着大铁门拍照,没能拍到唐宁街10号,拍到了12号(唐宁街12号昔日是党鞭办公室,现在是首相新闻办公室、政策联络组和资讯及研究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特拉法加广场 (Trafalgar Square) ,是伦敦的市中心,相当于纽约的时代广场,是为了纪念著名的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而修建。在此次海战中,拿破仑率领的法兰西和西班牙联合舰队被传奇独臂将军纳尔逊率领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几乎全歼,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也被迫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 英国则进一步巩固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广场北面的建筑是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美术馆收藏了13~19世纪的2300多幅绘画作品,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件件都是珍品,包括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和梵高的多幅作品。</p><p class="ql-block"> 特拉法广场因为经常有大量鸽子驻足,所以又称“鸽子广场”(The pigeon square)。特拉法尔加广场还拥有另外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大狗广场”。名字的来源据说是由于100多年以前,最早的华人海员与人约会时,习惯以广场中央巨大的狮子作为约会的标志。但是,由于广东话中“狮子”的发音又别扭又难记,所以当时的华人都称狮子广场叫做大狗广场。</p> <p class="ql-block">  英军虽然取得了此战的胜利,但主帅纳尔逊却在此战中不幸牺牲。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拉法加</span>广场上最显眼的就是南端高达 52 米的大理石的纳尔逊紀念柱(是威廉·雷尔顿(Williams·Reardon)设计。), 石柱上端立着一尊5米多高的纳尔逊全身戎装的铜像,是用特拉法尔加大海战中缴获的铜炮铸成的,由雕塑家贝利完成。四周有四只巨型铜狮守护。柱基四周的青铜浮雕由此次海战中缴获的法军枪械铸成,分别描述了纳尔逊将军一生中领导的四次重要战役,其中包括尼罗河战役和和特拉法加海战。他数次战胜拿破仑,可谓是拿破仑的克星。</p><p class="ql-block"> 海军上将、英国民族英雄霍雷肖·纳尔逊在战争中失去一只手臂与眼睛,亦被称为独眼独臂将军。</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纳尔逊紀念柱周围的铜狮子。</p> <p class="ql-block">  红色电话亭是伦敦街头的标配,必须与它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是英国第二大教堂(第一是利物浦大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世界五大教堂指的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英国圣保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设计。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他35年的心血。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雷恩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教堂内还有一个雷恩的墓碑,上书:“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如果你在寻觅他的纪念碑,只需要看看周围)。</p><p class="ql-block"> 教堂是古典主义风格,覆有巨大穹顶,高约111米,宽约74米,纵深约157米,穹顶直径达34米。这座宏伟建筑设计优幽完美,内部静谧安详。1981年举行过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的婚礼大典。</p> <p class="ql-block">  站在泰晤士河边欣赏国会大厦全景。国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本来的名字为:West Minister Palace,即威斯敏斯特宫。位于西敏桥旁泰晤士河西岸,为古典的哥德式建筑,建于十一世纪时爱德华所创建,之后经过回禄损毁和扩建后,将原先的王宫迁移他处,现已成为是英国国会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英国国会是由上议院(House of Lords,贵族院,主要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的重要人物组成。上议院议员不是由选举产生的,部分是世袭贵族。现在他们的权利非常有限。)、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平民院,也叫众议院,其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下院的主要职权是立法、监督财政和政府。)和君主共同组成,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英国议会创建于13世纪,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议会之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坐落在泰晤士河边的英国国会大厦 (House of Parliament),又称西敏宫 (Palace of Westminster), 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建筑,16世纪以前一直是英国王室的主要宫殿,现在是英国国会两院议员办公的地方,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p class="ql-block"> 宫殿南端的Victoria Tower比大本钟还稍高一点,现在是国会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  坐下图是国会大厦前面的护国公 (Lord Protector) 克伦威尔的雕像。查理二世复辟后为报父仇,把克伦威尔的尸骨从西敏寺里挖出五马分尸还不解恨,又把他的头颅挂在西敏寺屋顶几十年。克伦威尔有点像中国的袁世凯,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推行新政,有志共和,最后却还是走上了独裁的道路。甚至到200多年后的1899年为树立这座雕像还引起巨大争议,一是对王室来说克伦威尔是个大反贼,他破坏了英国温和不激进的保守主义传统;二是在克伦威尔统治期间,他对爱尔兰天主教徒残酷迫害,是爱尔兰人的死敌,一直到今天要拆除这座雕塑呼声还不断。</p><p class="ql-block"> 护国公克伦威尔,英国历史上唯一一段没有国王的共和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另外两张图片是西敏宫南端院子里著名的狮心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君主,理查一世 (1189-1199) 的骑马铜像。来自法国诺曼的金雀花王朝,前期的几位君主,除了英国领土,还拥有将近一半的法国领土。</p> <p class="ql-block">  在国会大厦附近维持治安的警察。</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大本钟,全名是伊丽莎白塔(the Elizabeth Tower),旧称钟塔(the Clock Tower),俗称大本钟(Big Ben),为联合王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的附属钟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伦敦乃至英国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钟楼高95米,钟直径7米,重13.7吨。每15分钟响一次,敲响威斯敏斯特钟声。自从兴建地铁Jubilee线之后,伊丽莎白塔受到影响,测量显示伊丽莎白塔朝西北方向倾斜约半米。</p><p class="ql-block"> 伊丽莎白塔是由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奥古斯塔斯·普金设计,并由爱德华·登特及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建造的。伊丽莎白塔在1859年被安装在钟楼上。伊丽莎白塔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同时朝向四个方向的时钟。每个钟面的底座上刻着拉丁文的题词,“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在2012年由英国保守党议员托比亚斯·埃伍德(Tobias Ellwood)提议更名为伊丽莎白塔(the Elizabeth Tower),以纪念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登基60年。然而“大本钟”的确是比“伊丽莎白塔”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p><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创建圣公会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天主教的隐修院修会之一)教堂。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可以说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它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除了王室成员,英国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埋葬在此,也是王室举行加冕礼的地方(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两位外)。</p> <p class="ql-block">  目睹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为之深深震动。他曾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在教堂的祭坛前面的尖背靠椅,是历代帝王在加冕时坐的,据说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可惜没见到)。 椅子坐板下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命运之石”(Scone),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它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掠夺来的,于1996年,这块苏格兰人的至宝又回到了它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君主在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坐落于威斯敏斯特,是英国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也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p><p class="ql-block"> 1703~1705年,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白金汉宫”,构成了今天的主体建筑。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获得该府邸,并作为一处私人寝宫。此后宫殿的扩建工程持续超过了75年,主要由建筑师约翰·纳西和爱德华·布罗尔主持,为中央庭院构筑了三侧建筑。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正式宫寝。此后白金汉宫一直是女王举行召见首相、大臣,举行国家庆典,接待和宴请外宾及其他重要活动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  左图是白金汉宫东侧的外面宽阔的阳台,王室成员的传统性亮相就在这里。右图是白金汉宫大门的雕艺。</p> <p class="ql-block">  白金汉宫是与故宫、白宫、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齐名的世界五大名宫。</p><p class="ql-block"> 1992年11月,温莎堡发生火灾。为筹措修复所需的巨额开支,女王于1993年春宣布,白金汉宫于8月7日~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并作为惯例,此后每年8~9月对外开放,但仅有三个地方可供游人参观(为王座室、音乐厅、国家餐厅等,经常一票难求,需要提前电话预约。)。若皇宫正上方飘扬着英国皇帝旗帜,表示女王仍在宫中,则禁止游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  白金汉宫广场上的雕塑,分别是:左上图是纪念碑四周铜像 (“农业”);左下图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碑四周铜像 (“进步”);右上图是纪念碑四周铜像 (“和平”);</span>右下图是纪念碑四周铜像 (“制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左上图是白金汉宫南大门顶部雕像;左下图是纪念碑正中头戴皇冠、手持权杖、端庄、威严的维多利亚女王(东面)</span>;右图是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纪念碑顶端站立着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金像,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4~9 月,白金汉宫的英国皇家卫队(全称为英国陆军皇家近卫师团(英文:Household Guards Division of the British Army )是直辖于白金汉宫的英国皇室、皇家设施警卫部队。)都会于上午11:30~12:00举行换岗仪式,其他月份每两天11:30举行一次。在军乐和口令声中做各种列队表演,并举枪互致敬礼,一派王室气象,常常吸引路人和游客围观(我们一行没能赶上,遗憾啊!)。这是为白金汉宫站岗的皇家卫队的士兵,如果是夏天,这身行头(尤其是熊皮帽子)不热吗?</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直保持着几百年不变的传统、不变的服饰、不变的礼仪、不变的作风。皇家卫兵头戴熊皮帽有着约200年的历史,这顶帽子象征的是英国强盛的军力。其实,最早戴这样帽子的是法国士兵,法军当时戴这种熊皮帽是为了让士兵的个头显得更高,看起来更具威慑力。但在滑铁卢战役击败拿破仑的军队后,英国士兵从1815年起,取而代之开始戴起了熊皮帽,来彰显自己的作战能力比拿破仑军队强。</p><p class="ql-block"> 英国国防部直到2010年,每年都购买大约50顶熊皮帽。平均每年花费在帽子上的钱就有6万英镑,其中一半的开销是为了买新的,剩下的被用来翻新旧帽子。但由于动物保护组织的不断抗议,英国决定从2011年开始,不再用野生黑熊皮帽子,而以人造皮草代替。</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圣詹姆士公园(St. James Park), 是一座王室的私家园林,对大众免费开放。公园的对面(南面)就是皇家骑兵营(皇家骑兵队兵马场)。</p> <p class="ql-block">  大门的塔楼下﹐有两个岗庭﹐白天总有蓝色皇室军或英女皇御林军的骑兵在这站岗﹐每天的上午十一点和下午的四点﹐两支分别属于蓝色皇室军和女皇御林军的马队﹐会在这举行换岗的交接仪式。这成了所有到访伦敦的游客必看的旅游景点之一,我们一行刚好赶上换岗的交接仪式,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  与英俊潇洒的英国皇家骑兵队的士兵合影。</p> <p class="ql-block">  乘车前往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沿途农庄。</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勋衔:Cantab),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书院联邦制,坐落于英国剑桥。其与牛津大学并称为牛剑,是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被誉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级精英大学”。 剑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前身是一个于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八百多年的校史汇聚了牛顿、开尔文、麦克斯韦、玻尔、玻恩、狄拉克、奥本海默、霍金、达尔文、沃森、克里克、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图灵、怀尔斯、华罗庚等科学巨匠,弥尔顿、拜伦、丁尼生、培根、罗素、维特根斯坦等文哲大师,克伦威尔、尼赫鲁、李光耀等政治人物以及罗伯特·沃波尔(首任)在内的15位英国首相。共有120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二)、11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六)、7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八)曾在此学习或工作。</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剑河及河上的桥,剑河(River Cam)是当地一条环城河流,这条曲折蜿蜒的小河,两岸杨柳垂丝、芳草萋萋,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剑桥的桥不仅多,而且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构成了剑桥大学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康桥是剑桥的旧称,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中的康桥并非特指剑河上面的某一座桥,而是指剑桥全部。</p><p class="ql-block">《再别康桥》——徐志摩</p><p class="ql-block">轻轻的我走了,</p><p class="ql-block">正如我轻轻的来;</p><p class="ql-block">我轻轻的招手,</p><p class="ql-block">作别西天的云彩。</p><p class="ql-block">那河畔的金柳,</p><p class="ql-block">是夕阳中的新娘;</p><p class="ql-block">波光里的艳影,</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心头荡漾。</p><p class="ql-block">软泥上的青荇,</p><p class="ql-block">油油的在水底招摇;</p><p class="ql-block">在康河的柔波里,</p><p class="ql-block">我甘心做一条水草!</p><p class="ql-block">那榆荫下的一潭,</p><p class="ql-block">不是清泉,是天上虹;</p><p class="ql-block">揉碎在浮藻间,</p><p class="ql-block">沉淀着彩虹似的梦。</p><p class="ql-block">寻梦?撑一支长篙,</p><p class="ql-block">向青草更青处漫溯;</p><p class="ql-block">满载一船星辉,</p><p class="ql-block">在星辉斑斓里放歌。</p><p class="ql-block">但我不能放歌,</p><p class="ql-block">悄悄是别离的笙箫;</p><p class="ql-block">夏虫也为我沉默,</p><p class="ql-block">沉默是今晚的康桥!</p><p class="ql-block">悄悄的我走了,</p><p class="ql-block">正如我悄悄的来;</p><p class="ql-block">我挥一挥衣袖,</p><p class="ql-block">不带走一片云彩。</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成立于公元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逃离出来的教师建立的。</p><p class="ql-block"> 12世纪,方济会修士、本笃会修士和圣衣会修士,来到这片平坦、潮湿的沼泽区定居,剑桥郡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 1209年,牛津大学的两名经院派哲学家被控谋杀了一名妓女,牛津郡法庭将他们判处绞刑。为了表示抗议,牛津教师们有一段时间停止授课,纷纷离去,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剑桥郡,创建了剑桥大学。</p><p class="ql-block"> 1225年左右,剑桥的教师们就从他们当中选出了一位校长,他的权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国王的批准,大学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来。不久之后,1233年,格雷戈尔九世教皇也批准了,这种教会特权牛津直到1254年才享受到,亨利三世及其继承人的法令确保了这两所大学的垄断地位。一直到19世纪,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剑桥都是英格兰仅有的大学。欧洲其它地方没有哪里有这种垄断的。跟牛津一样,剑桥的这所大学一开始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讲课和生活,哪里有地方就在哪里。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住在旅舍里,由店主负责监督。</p><p class="ql-block"> 18世纪,王室和议会进一步听任大学自主管理。教师和学生们干他们最想干的事:学习、享乐。1800年左右,剑桥(和牛津)的名声受到损害。另外两所大学超过了它们,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和德国的哥廷根大学,那是乔治二世创办的大学,不久就成了汉诺威人最著名的大学。另外,在英格兰也首次出现了竞争对手,杜伦大学(1832年)和伦敦大学(1836年),“牛剑”失去了它的垄断地位。同时大学生的人数却在上升。发达起来的资产阶级的中等阶层需要新的培养场所。在维多利亚王朝这一越来越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里,剑桥也感觉到必须帮忙,应该改革了。一位科堡-高塔王子、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推动了这次改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剑桥大学的学生参与多种业余活动,其中划船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剑桥大学各学院间经常比赛,而且剑桥大学每年都会与牛津大学举行划船比赛。各学院间还举行其他各种体育比赛,包括橄榄球、板球、国际象棋等。</span></p> <p class="ql-block">  1870年,当时的大学校长,威廉·卡文迪什,德文郡的第七代公爵,资助了一个实验物理学教授席位和一所实验室,两者都是以他的一位祖先、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什的姓氏命名的。那是自然科学辉煌发展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两场大战之间的剑桥是一个快乐优雅和知识论争的地方,代表人物有伯特兰·罗素、梅纳德·凯恩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经济和自然科学发达,学生戏剧和道德科学俱乐部赫勒蒂克斯或所有俱乐部中最高档的使徒俱乐部等辩论协会也很兴旺。希特勒的上台让这些争论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1933年后,很多大学生和教师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唯一值得钦佩的选择。国王学院的院士、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甚至直到1990年都还是共产党员。大学援助委员会是个于1933年开始工作的援助组织,当时,在它的帮助下,首先是流亡的自然科学家在剑桥找到了避难所,其中有维也纳化学家马克斯·佩鲁茨,他于1947年建立了享誉全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因为他的毕生事业,对血红蛋白的研究,佩鲁茨于1962年和他的同事约翰·肯德鲁一起荣获诺贝尔奖。</p><p class="ql-block"> 今天剑桥大学共有31所独立自治学院 ,约一万九千名学生 。新建的学院里有些是纯粹的研究生院:达尔文学院、沃尔夫森学院、克莱尔学堂。</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剑桥大学建校812周年。</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实际上只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该章程是由大学的立法机构起草通过的,每年还会修订。剑桥大学只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而招收学生的具体标准则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并自行招生。</p><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的校长是由学校参议院选举产生的,一般都由社会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担任。校长一职是象征性的,校长很少介入大学事务,一般只负责颁发荣誉学位和出席学校的各种庆典等,虽然他也可以给副校长和大学管理人员提供建议。</p><p class="ql-block"> 副校长是大学实质的学术和行政首脑,任期为7年。摄政院是大学的管理机关,拥有选举权,可以制订或修改学校规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长、大学会议成员、颁发学位和荣誉学位。成员超3800名,包括大学管理人员、校长和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的留学生中,美国学生最多,其次是中国学生。剑桥大学的辍学率是全英国最低的(英国为1%,德国为50%左右)。</p> <p class="ql-block">  在剑桥留个影。右上图是三一学院;右下图是圣约翰学院。</p> <p class="ql-block">  左上图是国王学院门口;左下图是康河边;右上图是康桥;右下图是女王学院。</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该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米迦勒学院(Michaelhouse)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p><p class="ql-block"> 三一学院在学术成就上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顶尖的,也因拥有众多著名的毕业生而声名显赫,该学院共培养出了32名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毕业生包括了牛顿、培根、拜伦、怀特海、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p><p class="ql-block"> 大门右侧的绿草坪中间,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图中),据说几百年前,这棵树的远祖结出的一个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从而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学院</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的建筑,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p> <p class="ql-block">  从剑桥大学出来,乘车前往牛津大学。</p> <p class="ql-block">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简称“牛津”(Oxford),位于英国牛津,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书院联邦制。其与剑桥大学并称为牛剑,是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被誉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级精英大学”。牛津大学的具体建校时间已不可考,但有档案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授课时间为1096年,之后在1167年因得到了英国皇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该校涌现了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培养了大量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国家元首,其中包括28位英国首相及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政商界领袖。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p><p class="ql-block"> 牛津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有72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九)、3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二十)、6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九)。</p><p class="ql-block"> 目前牛津大学拥有约250项本科课程,超过300项研究生课程,超过22000名学生就读该校,其中约40%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牛津地区的1500多家高科技企业中,多数与牛津大学有着深度的合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Thames Valley)的主要城市,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p><p class="ql-block"> 牛津共有38个学院,它们和学校的关系就像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那样采用联邦制形式。每一所学院都由Head of House和几个Fellows管理,他们都是各种学术领域的专家,其中大多数在学校都有职位。6个准学院(称为“永久性私人学堂”Permanent Private Halls、为各宗教教派所办),至今还保留着它们的宗教特许状。此外还有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在35个学院中,牛津万灵学院没有学生,只有院士(包括访问院士)。</p><p class="ql-block"> 牛津大学在心理学、生物学、法律、工程学、社会科学、经济、哲学、历史、音乐、化学、生物化学、文学、法语、德语、丹麦语、数学、物理、地球科学上均是行内翘楚。</p><p class="ql-block"> 牛津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导师制”。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但在议论之后,要交作业。与导师单独见面,宣读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时,导师要评论,要提问,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一周一次,周复一周。</p><p class="ql-block"> 左下图是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牛津人常称它为“Bodley”或“the Bod”,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仅次于英国图书馆的英国第二大图书馆。它由老博德利图书馆(钱钟书称为“饱蠹楼”)、拉德克利夫图书馆和新博德利图书馆3个图书馆组成。</p><p class="ql-block"> 右下图是牛津大学著名标志性建筑——拉德克里夫阅览室(Radcliffe Camera,建于1749年),被载入建筑史册。不对游客开放,只有牛津大学的师生才能入内,而且里面的书籍只览不外借。</p> <p class="ql-block">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大学精神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是在每件事情上对卓越的追求,第二是自由而公开的辩论。”</p><p class="ql-block"> 右下图是建于1913年(1914年完工)的叹息桥(The Bridge of the Sighs),正式的名称是赫特福特(Hertford)桥,为石头结构,哥特风格,是建筑师托马斯·格雷厄姆·杰克逊(Thomas Graham Jackson,1835-1924)设计建造的,由银行家托马斯.巴林慷慨捐助建成。它横跨新学院路(New College Lane)连接了赫特福特学院的新旧两个楼。由于此桥形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校方把它定名为叹息桥,以此来警示学生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也有人说,之所以叫叹息桥,是因为校方总是让犯了错误的学生来到这里兀立反省,作为一种惩罚,学生反省之后,往往叹息,悔不当初。</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在牛津大学匆匆而过,许多建筑的名字已从记忆中消失。</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有限,牛津大学很多地方没机会欣赏,如创立于1525年的基督教会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它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曾在内战时作为查理一世的临时首都,最引以为傲之处就是在近代200年内产生了16位英国首相(如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电影《哈利波特》在此取景拍摄。还有基督圣体学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 Oxford)是由亨利六世(Henry Chichele)于1438年创立,得名于万灵节,万灵学院建立是为了纪念百年战争战死者的英灵。等等。</p> <p class="ql-block">  这辈子没有机会来世界名校学习,那就留个影,沾沾这里的仙气吧。</p> <p class="ql-block">  偶遇的小帅哥和大帅哥。</p> <p class="ql-block">  牛津大学所处的小镇。曾在右下图的商店里看上一个龙公仔,爱不释手,付款时看错了价钱,以为是7英镑,递给收银员10英镑,还等着美女找钱,美女收银员看着俺笑而不答,就这样俺俩互相凝视了好一会儿,才知道这个公仔售价是70英镑。咋就这么贵呢,只能忍痛割爱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区域伯克郡温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镇温莎,目前是英国王室温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现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温莎城堡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时期,城堡的地板面积大约有45,000平方米。与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Holyrood Palace)一样,温莎城堡也是英国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度过,在这里进行国家或是私人的娱乐活动。她的另外两栋宅邸则是王室的私人住宅,分别是桑德林汉姆别墅(Sandringham House)及巴尔莫勒尔堡(Balmoral Castle)。</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温莎堡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小山丘上,距伦敦近郊约40公里,是一组花岗石建筑群,气势雄伟,挺拔壮观,最初由威廉一世营建,目的在于保护泰晤士河上来往的船只和王室的安全,自12世纪以来一直是英王的行宫。1936年,英王爱德华八世在此向曾两度离婚的美国平民辛普森夫人求婚,为了爱情毅然放弃王冠,由一国之君降为温莎公爵,出走英伦三岛,直到1972年其灵柩才重返温莎。这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流逸事,不但使古堡声名远播,也为温莎平添了几分缠绵浪漫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温莎小镇。</p> <p class="ql-block">  温莎城堡原本不在行程计划中,是临时起意造访的。当天可能城堡中有要事,不对外开放。我们一行只在城堡的外围看看,并在小镇的一家中餐馆满足了适合中餐的胃。</p> <p class="ql-block">  温莎小镇的商店。右上图就是我们一行吃饭的中餐馆。</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大英博物馆的大门口,大英博物馆( 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如果把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都看一遍,大约需要66年。</p><p class="ql-block"> 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大英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有10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腊和罗马文物馆、东方文物馆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p><p class="ql-block"> 1823年,乔治四世把他老爸的皇家图书馆捐给了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趁机要求扩建,将大英博物馆的原址推倒重建。1824年开始,请了当时最著名的设计师Sir Robert Smirke(1781~1867),建设了以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展现出来一个大型的博物馆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门口没有名称标记,但在大门上方有三角楣,三角楣下方是古希腊的柱子(爱奥尼柱式),三角楣里的群雕是有它的意义。这群雕塑是由雕塑家Sir Richard Westmacott(1775~1856)借用了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设计的。从左到右可以将三角楣中的雕塑分为三组,每一组都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而这也正是表达了大英博物馆的主题,即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从石头缝里爬出来,先遇到一位天使,天使的手里拿着一盏金黄色的灯(象征着智慧),天使把智慧传给了人,人类就学会了如何进行农业活动,把野生动物变成畜牧、把野生的植物变成庄稼,这就是三角楣中的第一组,象征着人类的史前时期,即人类社会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再下一组是两位女神的雕像,左边的女神手里拿着三角尺(象征着建筑),右边的女神手里拿着一把斧头(象征着雕塑)。早期人类有了农业开始定居,开始有建筑,并用雕刻的形式展现历史。再下一位女神手里拿着一个调色板(象征着艺术),中间的是以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形象塑造的,她手上托着一个球形的东西(象征着地球),也象征着权利,脚下的模型就是19世纪太阳系的模型。再下一位的袖子下面画着几何图形(象征着几何),这尊雕像象征着诗歌和哲学。再下一位女神手里拿着一个面具(象征着戏剧)。接下来的两位女神手里拿着的是七线短琴(左边的女神,象征着音乐)和竖琴(右边的女神,象征着诗歌),而这些正是大英博物馆早期收藏中最重要的内容(建筑、雕塑、科技、诗歌、哲学、音乐、艺术和戏剧)。最后一组雕像代表着19世纪这座建筑完成时人们眼中的自己,展示了人类对猛兽的征服。大英博物馆用这一组雕像向人们讲述了人类从初始进化,获得智慧,发现农业,再到文明高度发达的整个里程,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图像招牌。</p><p class="ql-block">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他是英王乔治二世、乔治三世的御医,是一位学识丰富的医生,研究出天花接种疫苗。首次把可可当作一种治疗药物带回欧洲,还发现了可可新的打开方式,加入糖和牛奶变成美味的热巧克力。)的遗愿(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回报是给他的继承人两万英镑。),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p><p class="ql-block"> 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外,博物馆一直都对外开放并逐渐延长开放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是(Sir 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1826年~1897年)于1851年被委派到博物馆,是第一个负责收藏管理英国和中古世纪史料的人。弗兰克斯向新的领域扩大收藏,不仅收集英国和中世纪的古物,还收集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史前史、人种学和考古学的资料,以及亚洲艺术品和其它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左上图和右上图是大英博物馆的中厅,左下图是大英博物馆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英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上图是在中国馆中最名贵的《女史箴图》(Admonitions of the Instructress to Court Ladies,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是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这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女史箴图》用于告诫皇帝后宫中的女性尊崇妇德,此画作最早见于记录是宋徽宗时期,传世几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后成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另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中国获得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价格收藏 ,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但此画卷一年仅对外展出两个月,我们一行没能赶上,一睹它的风采,遗憾啊。</p><p class="ql-block"> 左下图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局部)(Elgin Marbles),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残件,是巴特农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买下帕特农神庙上的大理石建筑装饰和雕刻,并切割后运回英国。1816年英国王室花3.5万英镑买下,放在大英博物馆,从那以后的200多年来,埃尔金大理石雕塑成为该馆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1982 年,时任希腊文化部长的梅利娜·迈尔库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会议上提出一项议案,要求大英博物馆将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归还给希腊,这一要求得到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支持,但投票结果对英国没有约束作用。从那时起,希腊一直要求英国将这些大理石雕塑完璧归赵,但遭到英国的拒绝。关于该文物的归属权一直都在争议之中。</p><p class="ql-block"> 右下图是埃及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古希腊文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被誉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p><p class="ql-block">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约160万件中国文物被掠夺至海外,收藏在全球47家博物馆中,其中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最多。</p> <p class="ql-block">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古代亚述(Assyria)馆,展示了四大文明中最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和底格里斯河(Tigris),即今天的伊拉克(Iraq)及周边地区。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Mesopotamia,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Babylon),北边叫亚述。),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起源,世界上第一种文字,第一个数字,第一个农耕族群,第一个城邦国家都产生于此。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法律,最早的诗歌,最早的啤酒等等也都诞生于此。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史称两河文明。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约公元前3200年),比甲骨文早近1700多年。</p><p class="ql-block"> 亚述文明于公元前8~7世纪时达到鼎盛,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了一个横跨西亚的大帝国,被称为“亚述帝国”,但之后被巴比伦等所灭。亚述帝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可以称得起“军事帝国”的国家,帝国的历代君王几乎都是在不断扩张征伐中度过。</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亚述文明一直罕为人知。到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考古学家开始根据零星的历史记载到两河流域进行调查和发掘,其中以英国人亨利·莱亚德1845年至1855年之间的发掘最为重要。他发掘了尼尼微、尼姆鲁德等亚述古代都城遗址,获得大量珍贵的亚述文物,包括石刻、楔形文字泥版文书、象牙、青铜、陶器、印章等等,尤其以大量摄人心魄的大型宫殿石刻浮雕最为引人注目。而雷亚德发掘所得的这些珍贵文物现在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亚述馆,不但是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收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古亚述文物收藏。</p><p class="ql-block"> 亚速馆门口摆放了一对巨型狮身(牛身)人面带翼石像,名为拉玛苏Lamassu,王城城门的守护神。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每个护卫有5条腿,正面看两只前腿前驱站立,从侧面看是四条腿在行走的状态,都是为了对称美观。(左上图和右图,即亚述帝国曾经的都城尼姆鲁德城,而在2015年3月,尼姆鲁德古城遗址遭到ISIS毁灭性的破坏,武装分子用爆破和重型机械铲平古城,将古城遗址中存留的雕像全部破坏。幸亏我们今天还能在大英博物馆或是卢浮宫看到亚述文明的精美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亚述馆的浮雕艺术代表了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最高成就。长幅巨制的亚述浮雕以描摹战争、狩猎等激烈场面为主,充满了动感与张力,是亚述人对强悍生命力的诠释,也显示了亚述人的审美理想。这些雕刻于公元前870~620年之间,是古代亚述文明留下的最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亚述浮雕多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对体积感的强调和肌肉的夸张赋予了浮雕遒劲蕴藉的生命张弛。</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埃及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分为木乃伊和埃及建筑两个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专题陈列馆之一,这里展有大型的人兽石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五首饰。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 5000多年以前,藏品数量达10万多件 ,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span></p><p class="ql-block"> 右上图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公元前1303~1213,为第十九王朝法老,他统治埃及67年,是古埃及历史上影响极大的法老。)的巨型胸像(这座雕像雕刻于公元前13世纪,1816年从底比斯的拉美西姆(Ramesseum)神庙运到英国,雕像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十分俊美,堪称古埃及雕塑中的“最美雕像”。)。这位法老王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因为战功赫赫的他,支撑了古埃及文明的鼎盛时期,他还大兴土木,在各地修建宫殿和神庙(如: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神庙等)。然而大肆兴修土木也使国库逐渐枯竭,拉姆西斯二世死后,后人无力收拾烂摊子,因此这也是古埃及走向衰落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雕像右侧的洞据推测可能是拿破仑当年拆卸雕像时弄的,1818年由英国驻埃及总领事捐赠,是大英博物馆重量级的文物。英国著名作家、诗人雪莱正是受它的启发才写出了著名的《奥西曼迪斯》</p><p class="ql-block"> 左下图是阿梅诺菲斯三世(Amenhotep III)花岗岩头像,阿梅诺菲斯三世是埃及第十八朝的第九个国王,在位38年(公元前1391—1353年),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期达到全盛,他在统治期间大兴土木并大力推动艺术发展。这尊雕像由巨型红花岗岩加工而成,距今已经有3400年之久。戴着王冠的头像有近3米高,是底比斯一座神庙两个巨大的全身雕像中的一个头像。1823年购得,属大英博物馆重量级文物。左上图是阿蒙霍特普三世胸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埃及猫神像雕像,猫身为铜,但配以金耳环和鼻环,脖子上戴着银质护身符。这是埃及传说中贝斯特女神的化身,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这种猫神造像在古埃及非常流行,古埃及人相信诸神会化作猫形现身凡世,特别是Bastet女神,这种猫神崇拜据说从公元前2000年就在尼罗河三角洲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个赛克迈特女神像,长着狮头人身,与狮身人面像正好相反。赛克迈特是古埃及的战争及破坏女神。</p> <p class="ql-block">  东方艺术文物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馆称古代中国藏品与古代希腊、埃及收藏一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p><p class="ql-block"> 左图是在中国厅中央墙上的17.2平方米的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三菩萨壁画,明朝永乐年),清凉寺建于1183年,该壁画是山西五台山寺院1424年委托僧人绘制的。此壁画描绘了三位菩萨立像,都有显著的光环,中间的是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左边是普贤菩萨,手持佛子,头冠有三宝。右边的是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头冠也有一佛像。比壁画从原来的木架子上被移除,被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分成12块运回伦敦,于1927年将其捐给大英博物馆。虽其割痕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壁画前的雕像是辽代易县三彩罗汉坐像,高103厘米,连底座重226公斤,与真人是1:1的比例,通体施釉,古朴沉静,在人体比例和结构拿捏的非常准确,西方学者认为,就艺术和技术水平而言,堪称中国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作为中国古代十分少见的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品,在一百多年来备受东西方美术研究者的重视。这尊罗汉像是一位得道高僧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神态非常逼真,双手结禅定印,塑造得非常出色。而就艺术成就而言,达到了古人人物雕塑的巅峰。当时的匠人不但对人体刻画追求精益求精,对造像细节处理也非常高超,中国工匠在造像着装方面有许多出色的创造,已经突破了源自印度的贴体湿衣和犍陀罗程式化的衣褶的旧传统,衣料的质感、肌体的结构都得到近乎完美的表达,甚至袈裟上的纹路随衣褶的起伏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这在后来的佛造像中不多见。帕金斯基倒卖罗汉像时并没有底座,底座是由另一个文物界的传奇人物卢芹斋(他还贩卖了昭陵六骏),他看到这些罗汉像在欧美市场很抢手,就跑到易县去淘宝,但他去晚了,只剩下最后一尊罗汉像(现被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他发现前面人搬运罗汉像时没有把底座搬走,就将底座收了并重金转卖给世界各大博物馆。梁思成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亲眼目睹过这组罗汉像中的一个,他在《中国雕塑史》中写到:罗汉坐像的身体和容貌都非常写实,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精美的作品。我2019年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近距离欣赏过两尊<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辽代易县三彩罗汉坐像,原本罗汉像有十六尊(后又加了两尊,变成十八罗汉),现存有十尊。这种三彩属于釉陶,辽三彩比唐三彩更结实些。这样的罗汉像大部分遗留在海外,其中有八尊是经一人之手运到海外,此人是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nsik,1877~1965,德国柏林人,十九世纪末以来,他长期活跃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专门收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真是我们的悲哀啊。</span></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之嗟叹。</p> <p class="ql-block">  左图是明代彩釉判官像,脸部施以绿釉,胡须呈暗黄色,穿着明朝的官服,手持地狱生死簿,怒目圆睁,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瓷器,中国的五大名窑为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如北宋汝窑的瓷器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审美,向整个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毋庸置疑的高级艺术品味。这些宝贝在大英博物馆里都有藏品,且件件精彩,价值连城。上图是明宣德“景泰蓝云龙纹盖罐”,罐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两处款识,由内府太监在明朝御用官府造办处为宣德皇帝督造定制。下图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p><p class="ql-block"> 说到了斗彩鸡缸杯,就不得不提到了一个人,他叫仇焱之,是民国时期南方最大的古董商,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董了,1949年仇焱之在出国的时候途径香港花1000块钱买了一对斗彩鸡缸杯,当时认定这是明朝成化时期的。</p><p class="ql-block"> 仇焱之去世后,两只鸡缸杯被仇焱之的遗属拿到了苏富比在香港拍卖,1980年一只就拍卖了418万港币,另外一只就拍卖了528万港币(买主就是大英博物馆)。那只418万的鸡缸杯被日本收藏家买走了,到了1999年,日本收藏家拿出来拍卖了,当时拍卖了2914港元,这一次则是被瑞士的收藏家买走了。时间又过去了15年,斗彩鸡缸杯再次被拍卖,这次拍出了2.8亿港元。</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些藏品,内心十分复杂,不知是悲?还是喜?如果这些宝贝留在国内,在上个世纪那个动荡的年代,它们的命运会是如何呢?它们还能回到故乡吗?</p> <p class="ql-block">  这一对世界闻名遐迩的瓷器:“大维德元青花龙纹盘口象耳瓶”</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文艺复兴在两宋,尚古复礼,包括对古物艺术品的研究。这时期开始出现仿古器物,如“琮式瓶”。图中的“南宋官窑琮式瓶”目前世界只有三件,一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在英国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件曾在扬州文物店收藏,近几年被拍卖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方艺术文物馆中东南亚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左图这是古罗马时期的文物。右图是服饰文物。</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启蒙馆,原本是国王捐助的大英图书馆,这里的雕塑都是复制品,允许手触摸。</p> <p class="ql-block">这是雕塑馆中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英博物馆中厅的两根木柱,上面刻有图腾图案,这是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文物,提现了印第安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的中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购买的两个公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