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1934年的股票里的故事

藏弓日月

<p class="ql-block">在我整理婆母(丈夫母亲)家的照片和遗物时,发现一张非常整齐的,民国23年12月31日的股票。</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安西北教育用品社的一张彩印股票,正楷字写得非常整齐。上面写明本社股本额定国币银元壹万元,分为100股,每股一百元,一次交足。就是100个股东。</p> <p class="ql-block">这张股票是第23号,股东为杨志贞,就是我婆母的妈妈,丈夫的外婆。1976年5月,我见过她,一个高高个子,慈祥的老太太。</p> <p class="ql-block">这个信封的上款和下款分别是女平职和西北教育用品社。女平职应该是陕西省私立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培华的前身)。当时称教师为先生,从信封上可以看到。解放以后,这些老同事们经常来往,仍互称先生,给孙辈们留下深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丈夫的外婆杨志贞还有一个名字是杨光文,在新中国成立后较多场合,或者说在家里有孙辈的时候,只用杨光文这个名字。所以一开始我丈夫也不清楚杨志贞是谁?</p> <p class="ql-block">婆母董毓英,笔名李玉芝,在80岁的时候有女儿们和小女婿的协助,出版了两本书。其中有几篇讲到女平职和西北教育用品社。 让我们通过照片和文字了解一下培华的最初创立,是由哪些人参予做的。因为一系列“运动”的原因,婆母在孩子们面前没有仔细讲过民国时期发生的事情,特别是自己母亲和义母(干娘)如何投身投资平民教育的。后辈们只有从文字描述中获得一些信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报纸介绍婆母的,让孙辈们才知道了祖辈的名字和学历经历。</p><p class="ql-block">她叫董毓英,祖籍汉水源头的陕勉县,出生于西安,父亲董纯甫,曾任陕西汉中道督学、陕西单级师范校长等职。母亲杨光文,曾就读陕西第一女子师范。出身于这样的书香门第,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1年,她考入西北工学院纺织系,1945年夏季毕业,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和同班同学河南灵宝人王希义结婚,丈夫去宝鸡申新纱厂做事,她到西安培华染织科职业学当一名教师。后来,申新在香港的九龙建立了分厂,希义是技术骨干,被厂方调到那里任职,于是她便和孩子全家去了香港;大陆解放后,她又和丈夫双双返回,投入祖国大西北的纺织工业建设,被评为正教授级的高工;退休后,已经年已七旬的她却又拿起笔来搞文学创作,居然成了业余作家,还出版一本颇受读者欢迎的散文集。现在,她已是近八十高龄的老人,尽管伤病缠身,依然笔耕不辍。(屈超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阅读婆母的两本书:这是婆母小时候和两个妈妈的合影:右一亲妈杨光文和左一干妈李兢寰。1925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青年路东段曾被称作梁府街</p> <p class="ql-block">婆母在这个地方读完了九年书。很有感情。1952年之后,婆母的一大家子就长住在青年路113号,亲朋好友来来往往络驿不绝。青年路113号,成为家人微信群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听青年路的故事:那显得无比庄严神圣的陕西省第一个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就蹲踞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继续听青年路的故事:在同一条梁府街上还有一所名为女子平民职业学校的。“陕西女子平民职业教育促进会,这是一个有社会贤达参加的半官方的慈善机构。在该会的协调、组织、资助下,西安女子平民职业学校诞生了。由原任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吴砚青女士任校长,邀集了几位愿意为此献身的同僚,一个个放弃了原来从事的收入较高的工作,加盟到这个事业中来。我的母亲和干娘就是其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能够看到二十世纪初的受过教育的年青女性,为了促进妇女的职业教育,加盟到这个事业中来。照片的中间是婆母的干娘,显得很豪爽。</p> <p class="ql-block">婆母叙述:干娘的老家在乾县,但在我的记忆里她很少回老家过春节,倒是她年迈的母亲偶尔会来西安看看。当她看到身为校董事揽学校财政大权的女儿住的是没有取暖条件到处透风的房子,吃的是只有咸菜辣子的稀饭、蒸馍和大锅煮的所谓“碎面”时,她硬要女儿跟她回家,说是家里至少“热炕”。老太太哭哭吵吵,最后校长出面答应给干娘盘个“热炕”才算罢休。这是干娘在这个学校里惟一的“特殊待遇”。</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上前排坐着的左一是吴云芳(砚青)校长,左二是校董李競寰先生,左三是朱仲竹先生,右一是我婆母的妈妈杨光文(志贞)先生。两个小男孩是杨先生的孩子。后排左一是吴校长的妹妹吴惠芳先生。这张照片是被剪过的,两排之后的人看不到。拍摄时间上世纪三十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婆母书上的照片和文字,不仅有最早的地址,也有易址的校园。照片上婆母的干娘年近四十,才结婚。婆母的干爹姓石。</p> <p class="ql-block">根据婆母在书上写到的文字,网上搜索到培华学校官网,关于校史,有一张三人照片。对照我整理过的老照片,一眼认出照片上的两位民国时期的女教师。左一是我婆母的妈妈杨志贞先生,左二是吴云芳校长。</p> <p class="ql-block">官网上的照片与文字。校史上提到的爷爷是1949年做培华校长的。最初创立培华的有哪些人,他们是如何工作的,有待寻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信封落款是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业学校。校史上说是1935年更名的。</p> <p class="ql-block">和我同学史晓眉教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师范学校同班以及师范大学同系同届)联</span>系。她从音乐学院退休后在培华发挥余热,告诉我培华是七易校址九更其名。历经过公立、私立、撤销、恢复等多个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么看来,我婆母的妈妈,与培华学校的关系很密切,就是早期的教书先生。这张股票上的董事长、董事,经百度搜索,能够查到的,多是教育界名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午峰(1894~1971)名俊章,字午锋。陕西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人。早年在乡间读私塾,后入县高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和同学数十人剪掉辫子响应西安起义,后随其兄梁俊贤在华县、合阳等地为革命军筹备粮草。1912年到西安,入省立第一中学就读。1914年由西北大学预科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专业,兼修哲学,参加了当时北京的学生组织重德会,与会员杜斌丞、杨明轩、杨钟健等交往密切。1919年五四运动后毕业返陕,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物理教员。1920年初被省教育厅选送北京高等师范新增设的教育研究科进修,捐资赞助杨钟健等创办《秦钟》月刊,后又参加了陕籍旅京学生组织的进步社团共进社。</p><p class="ql-block">1921年归陕,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共进》半月刊在西安的分发工作。1925年任省女师校长。刘镇华围攻西安城期间,他不惧艰险,终日留守学校,使女师成为西安解围后校产、教具唯一得到完好保存的学校。1927年1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委任杨明轩为教育厅厅长,梁被任命为该厅第一科科长,并经杨明轩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8年2月又兼管第三科事务,并被聘为陕西省教育基金委员会委员、平民教育委员会委员。曾受命赴江浙考察教育,出席蔡元培主持的全国教育会议。回陕后因有人告他参与渭华暴动,被代理省主席宋哲元以“共党密谋暴动”的罪名逮捕下狱,与杨明轩等数十人一同关押在西安西华门军事裁判处监狱。1929年初,经陕西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保释,出狱后在中山中学任教。不久,中山中学高中班并入中山大学,梁又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注册部主任。</p><p class="ql-block">1930年冬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派梁出任三原县县长。任职期间,坚持不向贫苦百姓派捐,曾受到地方势力多方刁难与威胁,最后又被联名诬告于国民政府行政院。梁因此愤然辞职,1931年7月被调任省民政厅第四科科长。</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接受进步师生关于“教育经费独立”的建议,筹建陕西省教育经费管理处,次年4月梁被任命为该处主任,还兼代省教育厅督学室主任。这前后,他和杜斌丞、吴砚青、李翥仪等发起创办了西安力行中学、培华女子职业学校、泾阳西北仪祉农学园、渭南瑞泉中学等学校,他还被渭南赤水职业学校聘为校董;曾热心帮助车向忱创办竞存小学。梁利用在北师大曾任同学会负责人的身份,招集教育界同学、同仁创办了西北教育用品社,积极推行上海开明书店的进步书刊和教材。1935年9月,陕西义务教育委员会成立,梁被聘为委员。同年,他又为邵力子主办的全省教育行政人员轮训班主讲“教育行政”和“教育经费”。西安事变前后,梁协助杜斌丞、杨明轩等做了大量的社会政治工作。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并出任教盟秘书。3月,二次出任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抗日战争期间,梁的寓所一直是抗日民主人士的聚集点和他们与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联络的中间站或临时下榻处。除杨明轩等经常往来与暂住外,这里还接待过当时有名的红色教授杨秀峰。</p><p class="ql-block">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颇深。他1933年撰写的《欹器之研究》(又名《欹器图说》)一文,即在陕西学术界引起轰动,并被陕西省考古会聘为委员兼秘书。1939年,梁开始整理古籍,先后撰有《论语贯读》《道德经贯解》《大学·中庸新解》等书。其中《论语贯读》被来西安讲学的冯友兰认为是一部独树一家之言的力作,并亲自带回南京,为之斡旋出版。</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西安解放,梁接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委托,参与了陕西省教育厅的重建工作。同年7月该厅组织就绪,梁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安图书馆(即今陕西省图书馆)馆长。1950年经杨明轩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被推举为民盟西北总支部宣教委员。他是陕西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和第一、二、三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是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1年1 1月12日病故。</p> <p class="ql-block">侯良弼</p><p class="ql-block">侯良弼,华县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与侯培仓、段绍岩、关中哲等,被时人誉为民国关中四大才子。曾任华县参议员、三原县县长,曾提议县临参会复办华县高塘中学。先后在陕西省立西安第一中学校(校址在西安西大街早慈巷)、陕西省立西安第二中学校(先在西安北大街,1938年为避日军轰炸迁宝鸡六川店的黑虎寺、石羊乡的石羊庙、虢镇的城隍庙等地艰难办学)、陕西省立西安高级中学(西安市东厅门)校长,现在的陕西省西安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附中、西安市第一中学的校史都可以看到侯良弼任校长的记述,而他校长任期最长的则是在西安高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罗端先(1887~1965) 字志仁,高陵姬家乡罗家村人。1925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科毕业,时有高才生之称誉。</p><p class="ql-block">1920年,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上学期间,曾参加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杨晓初等人发起组织的陕西进步青年组织“共进社”。192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经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1927年,在绥德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脱党。此后致力于国民教育,启迪民智。一生创建学校甚多。除创建西安兴国中学、西安力行中学外,1934年,捐资创建本村“立人小学”(今曹王小学),又与王德崇等人创建县城“泾野学园”(今城关中学)。1942年,具体负责,筹建“高陵县立中学”(今为高陵一中),并担任第一任校长。1948年,与王子元等人筹建私立西北农工学院。建国前的20多年中,又先后在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陕西省师范学校、西安高级中学、陕西省中山中学、陕西省右仁中学、陕西省兴国中学任教;在陕西省同州师范学校、陕西省西安二中、陕西省高陵县立中学、陕西省西安力行中学任校长;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陕西省西北农学院、陕西省医学专科学校任讲师、副教授;在陕西省教育厅任编审委员、社会科长、督学。此间还曾任陕西省朝邑县商税局长、陕西省银行董事、高陵县参议会议长。 建国后,先后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任教师,在陕西省西安市师范专科学校、陕西省西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任讲师。</p><p class="ql-block">罗端先为人豁达大度,尊贤爱才,治学有方,学殖深邃。教学多有意趣,短亦不觉短,长亦不觉长。在陕西教育界数学专业上堪称一二。有《数学统计》等著作遗世。1965年,在西安市教育局直属5校“社教”时,被迫害致死。1979年,给予平反,恢复名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云芳(1896~1978)女。字砚青。祖籍浙江崇德(今属桐乡),生于陕西南郑。幼年丧父,母亲是她的启蒙老师。1911年考入陕西女子师范学堂,毕业后又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机织系。1922年毕业到上海印染工厂实习,回北京与王缦云等八名同学组建北京女子平民工厂,旋以资金不足周转乃合并于北京香山慈幼院。1924年回陕任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教员兼小学部主任、职业部主任。</p><p class="ql-block">从西安到京、沪,她深感中国男女不能平等问题之严重,而男尊女卑的原因,是女子经济不能独力,女子经济不能独立的根源,则是“由于女子没有正当的职业”(吴云芳《自传》)。她决心从教育入手,解决这个问题。1928年1月,她联络陕西教育界知名人士梁午峰、石雨琴、李兢寰、朱友梅、赵维西等组成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2月就创办了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后改名为培华女子职业学校),吴任校长。1929年,省教育厅任命吴为西安女师校长。她两校奔波,忙得不可开交。为不影响培华职业女校的校务,遂于1931年辞去西安女师校长职务,专心致力经营培华职校。陕西农业连年歉收,关中西部各县灾情更重,灾民络绎不绝来西安求食。吴带培华学生数人分头前往西安市西关与北关妇孺收容所,教他们学习织毛巾、织袜子、编草帽辫等各种手工技术;同时在西安市梁府街(今青年路)成立了灾区妇女习艺所,对当时抗灾自救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培华学生年年增多,校舍严重不足。1935年,吴发起募捐建校运动,得到各方支持。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倡议捐助建校基金,水利专家李仪祉代为设计新校图纸。在上下协力各方支援下,后宰门培华职业学校建校工程从1936年开始,一年即已竣工。由于吴办学有功,1937年春被邀请出席黄炎培在上海主持召开的中华职业教育社20周年年会。会后在上海考察职业教育,并为培华采买了多种机器、仪器及实验材料。回陕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吴发动妇女织布生产、支援抗战。为此,他派培华毕业生郭俊英等七人分头前往兴平、咸阳、礼泉各县组建织布生产合作社,包教各地妇女学习脚踏织布机操作技术;还与省建设厅下属的合作委员会商订了推广新法织布的办法。1938年,由于侵华日军对西安狂轰滥炸,培华职校随同省公立学校一起迁往陕南。因培华是私立学校,经费困难,到宝鸡后无钱雇汽车去汉中。吴与师生一起徒步跋涉,靠两条腿翻过秦岭,到达汉中。培华决定去西乡县,以弥陀寺破庙作校舍,日间露天上课,夜间席地就寝,不仅使学校在战乱中办了下来,而且还把学生生产的布匹、衣服等,于1940年在南郑县办了个展览。当地群众看了展览,纷纷送子女到培华学习技术。这时,她又在陕南成立了织布生产合作社,培华的影响越来越大。1942年学校再迁回西安时,学生家长特别是城固县群众坚持挽留,于是吴在城固龙头镇千佛寺成立了一所培华职业分校。此后,她每个学期都要在西安、城固跑几个来回,照顾两处学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才说服城固县当局,将培华分校改为县立职业学校,她也才得以集中精力办好西安培华学校。</p><p class="ql-block">由于吴25年的苦心经营,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以西安为中心在关中和陕南得到迅速推广。培华的毕业生遍布东起朝邑、西至宝鸡的关中各县。她们分别在各县办起了纺织传习所、产销合作社和各类小型工厂共50余所。在陕南,妇女职业教育也推广到2 0余县。</p><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吴当选陕西省参议会参议员。1948年又被选为国民党行宪第一届--。同年辞去培华女校董事长一职,由李兢寰接任。</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吴报名参加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与学员一起批判国民党蒋介石的祸国残民理论,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结业后,被分配担任西安解放门业余文化学校校长,带领师生走上街头宣传新婚姻法,投入土地改革、镇压-和抗美援朝运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950年10月,吴作为特别代表,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陕西省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195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5年5月被选为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委员。1957年9月赴京出席中国妇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还是政协西安市第一至四届委员会委员。“文革”中受到冲击。--集团被粉碎后,1977年12月被选为政协陕西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3月9日病逝于西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次股东会议记录,有三十名股东,百度搜索,能够查到的有两名军人,有教育界名人。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有几人都从先当家乡的县长改为当学校的校长。</p> <p class="ql-block">王藩城(1892~1959)原名王玠。咸阳县平陵乡(今秦都区双照镇)白良村人。191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陕后任西安一中地理教员,后任三原省立三中、省立职校及西安师范等校校长。与北京高等师院校友联合创办西安力行中学。曾任武功、郿县、兴平、长安等县县长。抗战期间回乡,于1939年创办咸阳县第一所中学——咸阳县私立周陵初级中学(后改为县立),为首任校长。他带头捐资,还采取多方募捐、校庆义演、拆除旧庙宇等办法扩建充实学校,多方延聘博学进步的知识分子任教。在校长任内,和教育界同仁集资创办西安教育用品社(后改为开明书店西安分店)并兼任董事。[2]</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后,被选为西安市第一、第二届政协委员。去世后,习仲勋为其作悼词。</p> <p class="ql-block">有《百年王家》第二部王藩城传略,写得比较详细。王藩城(丞)的介绍中,他任过好几个县的县长,是和教育界同仁集资创办西安教育用品社(后改为开明书店西安分店)并兼任董事。</p><p class="ql-block">这样,培华和教育用品社的关系有点端倪。</p> <p class="ql-block">李瘦枝,教授。陕西渭南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华北文法学院教授。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史地系主任,西安师范学院副院长,陕西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陕西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民盟第四届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和第四届主任委员。</p> <p class="ql-block">李瘦枝的照片还没找到,但从他的简历看,挺复杂,较早加入共产党又集体加入国民党,再加入民盟,1985年加入共产党。与培华、教育用品社一字未提。</p> <p class="ql-block">石雨琴</p><p class="ql-block">[公元1894年-1960年]</p><p class="ql-block">石雨琴(1894~1960)又名书润。陕西陇州(今陇县)人。1911年毕业于陇州高等小学堂,同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堂。1921年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陕,先后在省立第一、第二、第三中学和西安高中任教。他主讲生物课,对各种版本的生物教材早已熟悉,但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准备,生怕误人子弟。在讲台上,他不说一句废话,讲解极为深刻透彻。1924年2月起,石被派往华北、东北诸省和朝鲜、日本考察中等教育,历时整整一年。为了发展陕西教育,他主张私人集资办学,并于1928年1月4日,与北高师陕西同学会的校友们发起建立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又以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的名义创办了培华女子职业学校。</p><p class="ql-block">同年夏,在省教育厅任职的北高师校友梁午峰因参加渭华起义被省府代理主席宋哲元以“共党密谋-罪”逮捕入狱。石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联络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具保,终于在1929年初将梁营救出狱。</p><p class="ql-block">此后,石曾担任省立西安一中、中山中学、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35年还与梁午峰等集资创办了私立力行中学,一直担任该校董事或名誉董事。同年2月,石又用了半年时间,赴长江流域、珠江两岸和东南沿海地区考察,撰写了《国内教育概况》《吾陕教育之观察和意见》,发表在《陕西教育》月刊上,对全陕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石任西安师范学校校长。他诚心诚意靠拢中共组织,接近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聘请武伯纶、李敷仁、李一青、余达夫等到西师任教,并支持学校民先队的抗日救亡活动。期间,石加入了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侄儿、中共党员石锋由上海派回西安参加学联工作,就住在他家。由于石锋负责与全国学联的联络,因而平、津、沪等地不少去延安的爱国青年路过西安时,常到他家找石锋接头,他都不厌其烦予以帮助。因此引起国民党当局怀疑,曾遭抄家之祸。但他并未退缩。1937年11月,武伯纶、李敷仁等创办《老百姓》报时,经费短缺,他慷慨资助;没有社址,他在西安师范学校腾出房子供报社、办公。第十八集团军副总指挥彭德怀途经西安,石根据学生董学源、李连璧等的要求,请彭到西安师范作《华北抗日形势和我们的后援任务》报告,听众多达万人,影响很大。为此,国民党当局于1939年9月初免去了他的西安师范校长职务。此后,他曾担任省教育厅中教科科长。由于日机频繁轰炸西安,许多学校-迁出古城。在石的倡议下,省立二中的部分教师和教学设备迁往陇县,创立了陕西省立陇县中学,当年就招收学生200余名。</p><p class="ql-block">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逼近西安。石拒绝国民党威逼他迁逃陕南的命令,留在西安迎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省立西安女子中学校长,在教育园地继续辛勤耕耘。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陕西省立西安女子中学区分部主任委员。他还是陕西省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教育(文教)局副局长。</p><p class="ql-block">1960年6月17日因患脑溢血,病故在工作岗位上。</p> <p class="ql-block">忽子申(?~1971)</p><p class="ql-block">原名应铨,步昌乡鲁坡村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先任省立三中,省立第二师范、西安女中理化教师。后任凤翔、彬县、同州、西安技艺等师范学校校长及教育厅督学。解放后复任凤翔师范校长。自1951年起任陕西省科普协会秘书、主任等职。反右期间,错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4月平反,1971年病逝。</p><p class="ql-block">1940~1944年,任省立同州师范校长时,热爱教育,办学有方,到处选聘知名教师,对教师关怀、尊重,对学生要求较严,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因之教育质量名闻全省,为东府各县培养了相当一批品学兼优的小学教师。</p><p class="ql-block">同州师范学校西侧,有民国十五年(1926)于右任、冯玉祥派一军刘汝明等,为消灭军阀麻振武而牺牲的将士所修的“忠烈祠”。国民党第八区专员公署派人去要拆该祠,忽与军警人员据理力争,在持枪械的军警人员闯进校内办公室要给专署打电话时,忽大步向前夺了耳机,保住了“忠烈祠”。</p><p class="ql-block">忽特长理、化,备课认真,讲课生动,着重直观、实验,因之教学质量高,都公认忽是全省有名的理化教师之一。</p><p class="ql-block">1941年抗日战争中期,忽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极为不满,常常谈论道:“国民党只是把抗战写在纸上,口号贴在墙上,怎能摧垮日寇。”</p><p class="ql-block">1951年,调任省科普协会秘书、主任,起初成员只有五人。他先后在西安、长安、咸阳、武功等县、市的大专、院校成立了科普工作组,开展了对工、农、兵及一般市民进行科普知识教育。还在西安办了大型《医药卫生》、《自然科学》展览。特别是为工人举办了《机械讲座》、《电机讲座》,并通过幻灯、电影放映大型科普影片与讲演,为提高人民科技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最后这两张与发股票相关的文字。资产负债表,总损益表,营业报告表,纯利分配表。算作是发现一张股票证的完满交待,懂行的人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那些股东的经历就是陕西省教育的历史,深厚悠久,直到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校最多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网上搜到一条2021年的说法:如果只算公办高校的话,那西安的高校总数全国排名为第三,如果再加上民办高校的话,西安高校全国排名为第二,如果只算民办高校的话,那么西安民办高校全国排名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