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马尾巴的功能」

北雁南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三彩 「马尾巴的功能」</p><p class="ql-block">北雁南飞/2021.3.18</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由李文化导演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决裂」。其中有一段大学教授(葛存壮饰)在给学生上课,讲“马尾巴的功能”。那么马尾巴到底有什么功能呢?</p><p class="ql-block">一,保护作用,马尾是马匹保护器官,有防寒保暖作用,可以驱赶蚊蝇保证采食和休息。二,平衡作用,一般动物的尾巴都是一个重要的平衡器官,马也不例外。马在快速奔跑时,马尾巴上扬保证着身体重心的平衡(其它动物也是这样),利于加速和调节方向,起到尾舵的作用,奔跑的时候保证平衡。</p><p class="ql-block">三,可以观察马匹健康状况;马尾与马的体力体质状况有关系,可以通过看和提起马尾感觉其抵抗能力。</p> <p class="ql-block">1969年9月10日,甘肃省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村民在挖防空洞时,挖出来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件东汉青铜器,铜奔马,又叫“马踏飞燕”。当时文物工作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后来是郭沫若看到了铜奔马的造型赞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是一件青铜器,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p><p class="ql-block">1.马尾上跷,是符合马在奔跑的姿态,因为是青铜器,强度比较好,不容易损坏。(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是非常好的,可以铸造成型)2.马蹄下踏有“飞燕”,这只所谓的“飞燕”,其实就是为了找马的整体平衡所加上去的,确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黠想。</p><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的名字是当年郭沫若给起的,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马右蹄所踩的并非燕子,因为和燕子形象不相符。到现在为止到底马踩的是什么?没有一个定论。</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这种形态,就是一个起到平衡重心下移的一个稳定器(基座)。让一些人为的神秘了借机炒做,其实根本没有那么神秘。</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中的马,看起来头小尾巴短(秃尾巴马),尾巴小的很有意思。其实唐代审美与汉代,魏晋,南北朝都不相同。唐朝塑马造型强调轻松自然,体态圆润不雍肿,比例协调准确,骨肉均停,精神气足。工匠们在塑造马的尾巴部分进行了艺术概括,体现出马身型的膘肥体壮。如果让马尾上扬飘起来,和唐代雕塑华美富丽的审美也大不相同,制作工艺性也不好。肯定会废品增多,在窑里燃烧不均匀,成品会有一定的瑕疵。唐三彩马的制作过程比较其它的瓷器要复杂很多。也不能用模具,而是全凭着工匠的熟练手法和想象力来完成。马的尾巴只能是向下一个方向,这样又不符合马的姿态,所以只能制作成秃尾巴马(短尾巴),也符合了唐代的审美需求。</p><p class="ql-block">唐朝不仅是兵多,马也多。马是非常重要的役畜,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武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甲兵之本,国之大用”。骑兵是古代战场所向披靡的坚锐,唐朝骑兵就是当时最厉害的骑兵团。在冷兵器时代,有“马有多少,国有多大”的说法,“无良马既无胜利”。</p><p class="ql-block">从唐朝的马图上看,就没有短尾巴马,短尾巴马也不利于奔跑。只有在「马球图」上看到把马尾巴在下面卷起来扎紧,因为它在打球的时候奔跑的速度不快。马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很不方便,所以把马尾巴扎起来。</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它代表了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也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也是中国艺术品的精髓所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慢长岁月的发展,所积累出的经验,技术文化底蕴的结晶,也是中华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p><p class="ql-block">结束语;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唐三彩就是我国原始彩陶,是在慢长仰韶文化中丰富艺术的发展和延续。它是我国远古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马是唐三彩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短尾马(秃尾巴)虽然代表了唐代时期的审美,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制作中的工艺性和可靠性,保证效率和质量。通过研究唐朝的马图照片,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唐朝马尾巴的自由活动和生理现象。所以完全说唐代短尾马(秃尾巴)是审美需要是不准确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