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故乡……青州

太阳升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0日,相约好友山夫妇驱车前往我们的故乡青州,细品这个离别四十多年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这次青州游,源自于3月5日央视4台播出的《记住乡愁》第七季"青州 东方之州 因文而兴"专题片,片长30分钟,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青州从古至今的文脉传承。不看不知道,看了好兴奋,由衷地感叹自己的故乡青州,有那么多丰厚的文化遗存,有那么多秀美的山川,现在的青州,已不再是几十年前入伍离青时的故乡了。古城巨变了,但自己对古城的印象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模糊记忆中。对故乡情怀爆点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母校的感恩情怀和美好记忆,我的高中一年级是在当年的益都城关中学(现在的青州府贡院)就读的,那个年代初升高不以学习成绩论,而是实行有限名额下的村推荐制,老邻亲田叔时逢在城关中学任教,眼见家无村官、而又酷爱读书的我即临停学,便设法让我到他所在的学校借读,故对田叔和城关中学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恩情感,离校46年了,母校现状如何?一直想去看看。少时从戎踏征程,老时游子终返乡,看了专题片,顿生此愿:何不趁现在疫情稍缓又春暖花开的春游旺季,去故乡亲身感受下呢?即邀友欣然前往。</p><p class="ql-block"> 青州古城,古九州之一,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一千多年的城建史,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历史上涌现出的众多揭竿英豪、朝廷命官、镇寇武将、文人墨客,他们的手笔真迹和轶闻趣事,给青州遗存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再加上大自然的的千年造化,造就了青州众多的名胜古迹,特别是经过近年的古城大修,古城面貌耳目一新,不愧是海岱之间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2013年11月18日,被国家评为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2月25日,青州古城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行路线是</p><p class="ql-block"> 云门山景区一一1个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盛隆糕点 牛肉 午饭一一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昭德古街 真教寺一一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东门大街 青州贡院一一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偶园 北大街一一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万年桥 南阳河一一1小时</p><p class="ql-block"> 范公亭公园一一1小时</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一一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齐陵乡间挖荠菜一一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 云门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云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我们沿古城南门向南的柏油路行驶约两三公里,到达景区大门,凭身份证(老年)免费进入。大门处留影后一路拾级而上,茂密的侧柏漫山遍野,二秘虽体力差,但兴致浓,意志坚,屡歇屡蹬,到达山腰的望寿阁平台稍息,后沿东蹬山路,过万春洞,达山顶东峰稍息,终到近顶的云门洞处,游览巨"寿"、云门洞拍照后二秘先回返,我山二人直蹬山顶,自东向西沿狭长的山顶饱览全景后下山。</p> <p class="ql-block">  第1个景点 望寿阁</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腰平台的望寿阁修道院内,院内有一石碑,刻有"寿比南山",是南望石刻巨"寿"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  第2个景点 万春洞</p><p class="ql-block"> 俗名“陈抟洞”,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冀阳周全开凿,<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宽阔,深达5米,</span>北宋名道陈抟枕书长眠的高浮雕石像,安祥悠然,憨厚可掬。据传说也是寿的象征,吉的祥物,是与山上的大寿字一缘而来。当地有谚语:“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石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其诗文豪放,字体刚劲有力。雪蓑与衡王有交往,嗜酒,善作大字,信手挥洒,笔势矫健,一挥即成,如寿旁的“神在”等均为不可多得的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3个景点 云门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位于云门山顶峰大云顶底端北侧,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可容百人。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拱壁镶嵌。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故被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乃为古青州胜景之一。洞下有一处泉池叫二龙池,常年有水,可谓山顶明珠。穿洞而过是云门山大云顶的阳坡,大小5个石窟,272尊石刻造像,在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历史上几次的毁佛运动、战火洗劫,多数石像已残缺不全,令人心痛,但仍不失为当代</span>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当时造型艺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完整精美、青州风格的石佛像,我曾在<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山东博物馆和青州博物馆见过,供游人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第4个景点 云门献寿 </p><p class="ql-block"> 云门洞西侧不远的崖壁上携刻着海内外罕见的巨大“寿"字,即"云门献寿"。巨"寿"结构严谨,端庄大方,通高7.5米,宽 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达2.23米,。所以,当地人有“人无寸高”之说。从落款看,系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p> <p class="ql-block">  第5个景点 云门极顶 </p><p class="ql-block"> 云门山顶的山势两面对称,宛如一顶乌纱帽,中间是主峰大云顶,海拔421米,两边的纱帽翅是指东峰与西峰。东峰称望海峰向东延伸,上建有东阆风亭,俗称望海亭,是云门山上一大名胜,东观日出云海,西望驼山群峰,南赏劈峰夕照,北眺青州古城,别有一番情趣;西峰名射神台,又称西大顶,上有平台,四周陡峭险峻,下面的悬崖称为“阎王鼻子”,因为相传为李清最后的舍身升仙之处,所以称为“舍身台”,后来谐音为“射神台”。云门山巅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无梁建筑。</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 东门购物 午餐</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以往到古城东门隆盛糕点店购物扑空的情况,游完云门山景区下山后直奔东门,费力找到停车位,二秘先进店购糕点,后蒲秘又在东关街口的清真肉摊购得新鲜生牛肉,共购物消费260元。回故乡游览,买特色食品,也算为故乡尽了点绵薄之力!(返家后品尝了糕点,甜脆可口,烹饪的牛肉味道醇香)。午饭在车上,解决了自带的肉素火烧、鸡蛋、咸鱼。</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 昭德古街(原东关大街)</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踏入东关大街东行。走在原始光亮的石板路上,欣赏着街道两旁林立的牛羊肉铺、饼店小吃,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古<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街形成于元代,千年前元代忽必烈统一后派“西域新军"、军人家属及大量回族商人涌入内地,东关附近了逐渐形成了穆斯林回族居住区,他们在熙熙攘攘的集市边修建起清真寺,并长期定居下来。目前在青州的回族居民约有2.3万人,满族居民0.7万人,而昭德街道是青州回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在其他古城古街纷纷商业化的今天,东关街貌依然保留了原本的生活节奏,笃定地隐于市间,2009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沿东关古城慢行,对街面回民门楣牌匾上的符号疑惑不解,山询一妇也未得到答案,查资料方知,那是表示信仰伊斯兰教,有真主保佑平安的意思,何为真主?"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与汉民家掛的福字的寓意都一样。</p><p class="ql-block"> 昭德古街已多年失修,空中电线飞舞,街面仅剩路中两趟石板,边侧石板因开挖下水道被水泥抹平,虽极不协调,但却原汁原味,未经特意修缮,这才是特色古街的真实现状。</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 真教寺 </p><p class="ql-block"> 午间的古街少有行人,南行路西远处露出一簇松绿,近到瞧之,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真教寺大门伫立眼前,门前告示"疫情期间不开放",吃了个闭门羹,从门缝向寺内瞄了一眼悻悻离之。</p><p class="ql-block"> 查资料,该寺为元大德六年(1302)由丞相伯颜之后裔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扩建,遂成今之规模。它是全国仅存的三大元代真教寺之一,也是山东省东部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我国现代著名阿訇王静斋、马松亭等曾在该寺掌教、讲学和著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 东门大街 青州府贡院 </p><p class="ql-block"> 迈进古城东门大街,两旁文玩奇石、特色小吃店铺应接不暇,修旧如旧的古建筑风格一览无余,铺路的青石板规整统一。西行不远,路北一幢气势宏伟的翘檐门楼映入眼帘,虽挂着青州云门书院教育集团的牌子,但我已基本确定了这里应是原母校城关中学的操场大门旧址,问几位入门的女士,得到了确认,心情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西邻的青州府贡院,就是原城关中学的校门,庄重依旧,倍感亲切,高中一年级的在校学习生活(高二转回黄楼中学),已深深地融进了我的人生历程。那个年代物质条件极差,每周六步行三十里回家,周日再背上煎饼咸菜返校,穿着布衣布鞋,往返东门大街、东关大街的石板路上,心无旁骛,只知赶路,只为读书。</p><p class="ql-block"> 青州府贡院,原是山东布政使司衙门、云门书院和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旧址所在地。在一千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上,青州府贡院一共走出了800余名进士,12名状元人。贡院是明宣德十年参政王哲建造的,原为山东布政使司衙署。至明洪武九年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整个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前有仪门、中为正堂、东西为廊房,正堂后是川房、西为庖房,左右为书吏房。明万历年间,衙署迁历城后,渐渐驰废,改为“云门书院”。清雍正四年,确立考选制度,成为考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场所。大门上方悬挂匾额“青州府贡院”,两边对联为“云门灵秀,砥砺士子怀文抱质;海岱钟奇,乐育菁莪表海殿邦”。现在,整个院落已成为青州科举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 偶园 北大街 </p><p class="ql-block"> 沿东门大街西行不远的偶园街区,一棵苍老的千年宋槐被几根铁管撑立着,与四周的古建筑群交相辉映。偶园街两侧的仿古建筑特色各异,高高的石牌坊矗立在街口,规格形式多种多样,从坊名和两侧的留文看,或宣扬贤达名人,或倡导民俗民风,均带有纪念性和很强的装饰风,使古城主街形成了独特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在路西侧的一个街口,看到一座礼堂式样的老建筑物,驻足片刻观之,礼门厅上方有新天地大药房的招牌,几位老者正在石台上打牌,巧与路旁等人的一位长者,稍聊中得知竟是母校比我早5届的校友。尽管确认了眼前的电影院,可怎么也回忆不起当年的大礼堂、大广场、老电影,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啊!</p> <p class="ql-block">  第七站 万年桥</p><p class="ql-block"> 俗名北大桥,位于古南阳城北门外,始建于宋仁宗明道年间,重修于康熙,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 180 多年了。现为七孔石桥,长 65.3 米,面宽 8 米,高 7.9 米,拱跨度宽 5.4 米。栏杆衬有石狮、宝瓶各 16 对,有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图》和缠枝牡丹。西面应水的六个桥墩上端,刻有一米见方大的龙头,人们叫它龙吞口。万年桥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它雄伟壮观,坚固耐久,现坚固程度仍不减当年。万年桥历经风雨,饱尝沧桑。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过它;国民党的军用飞机轰炸过它;十年浩劫更把它糟蹋得千孔白痍,面貌全非。近年来经过整修、加固,更增添了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万年桥所在的南阳河,为弥河的条支流,是青州的母亲河,记得多年前河道两岸的河滩曾是集贸大集,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经过近年整修,成为风景秀丽的景观长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独特的生态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为古今青州的城市客厅,</span>荣获全国人居经典规划和环境双金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完万年挢,山领二秘沿河的南岸绿色景观带西行,直奔范公亭公园,而我则回东关车场去开车。沿南岸绿带东行欣赏着南阳河水系公园的美颜,至青云桥南头上岸,边走边看路东的水景,阶梯式水塘中小草鱼、红鲤鱼成群,不知名的水鸟在水面觅食,不惧游人,几位老妇倚栏观赏,水塘周边遍布着稠密的芦苇茬,一派湿地风光。离开东关行驶进范公亭路,几里长的机动车道由表面凹凸不平的石板铺装,质地坚硬,阻力陡增,车轮碾压粗糙的石板路面发出的噪音老远就能听到,这条仿古机动车石道是古城的一部分,衬托着古城的整体建筑群风格,给每个开车路过的人留下深深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八站 范公亭公园</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览范公亭,适逢景区的主景点清照祠、三贤祠(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顺河楼关门整修,未能入内详览,实属遗憾,只好隔挡远望和拍照,幸好还有其它风景可看,如永济桥、洋溪湖,特别是湖东侧博物馆基台下由条石、青砖构筑的大面积古城墙,规整坚固,气势仍现,由衷地对古人的智慧点赞!公园免票开放。</p><p class="ql-block"> 永济石桥连通着洋溪湖的两岸,桥上停留拍照,岸边垂柳绿桃花红,轻风佛面,湖水清澈,水鸟戏水,二位老秘也很享受在石桥上的拍照。</p><p class="ql-block"> 从永济石桥上下来,即李清照纪念祠,匾额端庄肃穆,大门紧闭整修。来到顺河楼,本想看看李清照赋诗作词的地方,可也疫情关闭,只拍到了门前停放的一辆陈旧破损的木马车。</p><p class="ql-block"> 南侧的三贤祠,是为纪念和祭祀宋朝的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任知州而建的,内有范公祠、富公祠、殴公祠,院内有几株唐楸宋槐,老干虬枝,大可几人合抱之粗,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院内南侧茂密的翠竹,衬映着古建筑越发显得清静幽雅。这次去看,正值整修,蹬高隔着围板拍照以作留念。</p><p class="ql-block"> 游览未能如愿,在木廊处稍息,前方景观带内,一棵粗壮的柳树横卧在地,几枝大树干上,细枝芽绿,不知是自然倒地还是人为造景。近旁处有几位附近居民手持麦克,引吭高歌今年网红的《可可托泡海的牧羊人》,感叹在这附近的居民真幸福!</p><p class="ql-block"> 出园时沿着洋溪湖南侧、东侧,有几处地下泉水外淌,水湿的地面上一步一块石板供游人前行。东侧则是古城墙,南端的城墙是青砖垒砌,底部多层的青砖已年久剥落,北端的城墙是用条石垒建的城墙地基,面积较大,完好无损,由此可见古城墙的坚固。</p> <p class="ql-block">  第九站 青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进至入口,工作人员要求出示预约码,现场学习手机扫码预约,所幸当日游客未满,得以进入,免费参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州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2008年5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家县级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凡</span>到青州的人,无不慕名参观青州博物馆,这里是璀璨的青州历史文化的缩影,足以使人领略青州的历史风采与厚重文化。</p><p class="ql-block"> 青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有三件,必看。三件概括为:</p><p class="ql-block"> 一张试卷 一窑佛像 一枚玉壁 </p><p class="ql-block"> “一张试卷”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六年,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郑母村(我老家东十里)人赵秉忠考中状元的殿试卷,国家一级文物。这次看到,馆藏的状元卷由于年代久远,纸、字均褪色,万历皇帝的朱文"第一甲第一名”褪色成了淡黄色。</p><p class="ql-block"> 1 殿卷由来 赵秉忠出身官宦之家,父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这份状元卷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份明代状元卷,是海内外孤本。状元卷右上角有御笔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引人注目。卷文小楷写成,字迹端正,无一误笔。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皇上钦定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他在试卷中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万历皇帝见他博闻强记、口才了得,又极其擅长书法,不仅亲自在他的考试试卷上写了“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还特意将这份试卷赏赐给他,命其悬挂家中以供后世流传。此后,赵秉忠官运亨通,曾做到礼部尚书的高位,但由于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政坛树敌不少,最后又因为得罪了内廷阉党,干脆被罢官回家。</p><p class="ql-block"> 2 家传珍藏 状元卷的最后一位保存人是赵秉忠第13代孙赵焕斌,赵家人知道祖辈上出了个状元,满门引以为荣,殿试卷更被看作传家之宝,从来秘不示人,把状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更迭战乱,都被舍命保护。1942年和1960年,饥荒年代赵家闯关东,赵焕斌都将状元卷缝在破皮袄里,夜晚都枕着用破皮袄包着的状元卷当枕头,视状元卷如护身符。“文革”时,赵家的不少遗物被破坏,唯独这份状元卷藏在枕头里,才幸免于难。后来状元卷又差点被赵妻误当引火柴烧掉,幸被发现及时,得以灶前逃生。</p><p class="ql-block"> 3 赵家捐献 状元卷的出世与时任青州市文物所副所长的魏振圣有关,他得悉卷息后,亲自前往郑母村村赵焕彬家24次,终于1983年6月感动了赵焕斌捐出了状元卷,捐献给了国家。</p><p class="ql-block"> 4 失而复得 状元卷于1983年收藏在青州博物馆后,该馆名声大振,但谁也没有想到,1991年8月5日,状元卷不翼而飞,同时被盗的还有一件东汉时期的“宜子孙”玉璧等其它文物。发现状元卷被盗后,公安机关经过8天9夜奋战,最终将盗贼林春涛(博物馆保卫科职工、退伍士兵)抓获。当时监守自盗后的保安林春涛曾几次到侦破现场打听情况,引起专案组警觉,林急忙携卷逃跑,到胶州开价150万想要卖掉状元卷,幸运的是,因为是海内外孤本,所有的文物贩子都不敢沾手状元卷,状元卷未被贩卖掉,方完壁归赵。</p><p class="ql-block"> "一窖佛像”: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p><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在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出土窖藏佛教造像400余尊,因其数量多,品种全,贴金彩绘保存完好,雕刻精美,跨越时间长,而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被称之为“改写了东方艺术史的一次重大发现”,从而确立了“青州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寺院之一。1996年10月,在博物馆南整平操场施工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土坑窖藏。该窖藏绝大部分造像种类分为背屏式造像、单体圆雕佛造像、菩萨像、罗汉像、供养人像等,毁损严重,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经历的4次毁佛运动所毁,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金兵入侵所毁。</p><p class="ql-block"> “一枚玉璧”:青州东汉“宜子孙”玉璧。</p><p class="ql-block"> 汉代玉璧主要用于礼仪和陪葬。“宜子孙玉璧”于1982年在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村被发现,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玉制成,玉质温润,雕工精细,为典型的出廓璧,下为圆形,中央有篆书“宜子孙”三字,是“子子孙孙,宜家宜室”的吉祥用语。该玉壁保持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充满着动态和灵气,是汉代玉器的上乘佳作。这块宜子孙玉璧以体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称,是目前我国国内唯一一件刻有汉字的汉代大型馆藏玉璧,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第十站 途中挖荠菜</p><p class="ql-block"> 游毕博物馆,上车返途,二秘提议途中挖荠菜。行至距齐陵收费站几公里处,向东沿乡道不远停车,路旁苗圃内荠菜不少,雨后地湿,或手拔或蹲挖,半小时收工返途。</p> <p class="ql-block">  小结 这次故乡一日游,时间虽短,收获颇丰,以极小的费用实现了新春近游的踏春愿望,这次游览的所有景点均得益于政府的惠老政策免收门票,只花费了油费、停车费共七十元左右的四人交通费用,性价比超高。一天步行两万多步,穿行在山林、水岸、青石板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满眼的景色,老秘们无畏山高路远,把前行的石板路当作锻炼身板的机会,虽显疲惫,但兴趣不减,挑战了自我,调节了情致。最大的收获,还是对故乡青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等于又上了一堂丰富多彩的青州历史文化课,深感走在古城铺满青石板的街巷上,每踏一步的脚下,不知有多少先人走过,不知还蕴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这就是我的原籍名扬九州的青州,为有这样的故乡而骄傲!这次故乡游的遗憾之处就是行前攻略不细,时间所限,尚有古城的部分景点、正在整修的范公亭公园和古城西南的驼山、玲玲山等景区未能游览,期待着下次的专访了!</p><p class="ql-block"> 临行前,特意找出父亲留下来的《青州史话》(1987年版)进行了重点预习。这本书是爱看书的三叔多年前在大集上买的,当时买了4本,兄妹4人每人一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