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五月在西昌邛海湿地我有幸记录到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p> 蒙古沙鸻西藏亚种五月左右出现在西昌邛海湿地属于旅鸟,数量稀少,他们体型较小,头形较圆,嘴较短钝(嘴长约等于嘴基至眼的长度)。脚较短且色较深。飞行时,白翼带较不明显,脚不超出尾端。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br><br>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蒙古沙鸻(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属小型涉禽,体长约20厘米。上体灰褐色;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腹部白色。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p class="ql-block">蒙古沙鸻夏羽头顶部灰褐沾棕,额部颜色为白色、黑色或仅具白斑。头顶前部具一黑色横带,连于两眼之间。将白色额部和头顶分开。眼先、贯眼纹和耳羽黑色,其上后方有一白色眉斑,后颈棕红色,向两侧延伸至上胸与胸部棕红色相连,形成一完整的棕红色颈环,背和其余上体灰褐色或沙褐色。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同背。翅上大覆羽具白色羽端,次级飞羽基部以及内侧初级飞羽外部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具白色羽轴,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腰两侧白色,尾灰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外硼白色;其余尾羽具黑褐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颏、喉白色。胸和颈两侧栗棕红色,与后颈栗棕红色颈环相联,其余下体,包括翼下覆羽和腋羽自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羽和夏羽相似,但所有的黑色和栗红色均变为褐色。前额白色向后扩展,与白色眉纹紧相连。眼先淡灰褐色,头顶、后颈和上体灰褐色,翅覆羽具窄的暗白色羽缘,下体白色,上胸具断裂开的灰褐色胸带或仅为上胸两侧的一大块灰褐色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幼鸟似非繁殖羽,但上体和翅下覆羽具沙皮黄色羽缘,胸斑也为皮黄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脚暗灰绿色。</p> 栖息于海边沙滩、河口三角洲、水田、盐田,繁殖季节见于内陆高原的河流、沼泽、湖泊附近的耕地、沙滩、戈壁和草原等。垂直分布高度从海平面至青藏高原(海拔5500米以上)。 山西(太原)、四川、西藏(革吉、聂拉木、普兰、波密、噶尔、日土、班公湖、安多、仲巴、狮泉河、帕莫错、岗巴、当雄)、陕西、甘肃(兰州、河西、甘南)、青海(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天峻、泽库、海晏、青海湖、祁连、达日、玛多)、新疆(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繁殖鸟,旅鸟);北京、天津、河北(北戴河、唐山、滦南、新安)、内蒙古(呼伦池)、辽宁(兴城、朝阳、双台子河口、盘锦、营口、旅顺、大连、鸭绿江口)、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上海(崇明、南汇、余山)、江苏(盐城、大丰、射阳)、浙江(宁波、宁海、温州)、福建(福州、厦门)、江西(鄱阳湖)、山东(黄河口)、河南、湖北、广东(深圳、硇洲岛、上川岛、陆丰)、广西(东兴、北海、北部湾、梧州)、海南(海口、陵水、文昌、万宁、崖县、琼海、临高、琼山)、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宁夏(六盘山)、台湾、香港、澳门(旅鸟,偶然冬候鸟)。 地上和水域岸边。在新疆南部和西藏多见于海拔4000-5000米的湖边草地或戈壁。在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和岛屿,也在海边砾石滩或沙地上营巢。窝卵数多为3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赭褐色或皮黄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1-40×23-29毫米。孵化期22-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