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若要说中国历史上的文武全才,当属伟人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文能提笔安天下,一部《论持久战》,连敌人都赞不绝口,白崇禧推崇它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蒋介石都心悦诚服,将其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武能上马定乾坤,指挥着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硬是击败了坦克加飞机的国民党反动派。</p><p class="ql-block">先说毛主席的武。</p><p class="ql-block">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多数人都认为游击战是打不赢日军的,游击战是怯弱的手段,只有正面战场才能打赢日军的时候,只有毛主席一人坚持认为“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要建立敌后根据地、坚持游击战”。</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对的,以时间换空间,用游击战在消耗日军力量的同时,壮大自己,此消彼长,最终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日军。</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的战争理论、策略和军事指挥能力,那都是无人匹敌的。</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毛主席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国民党的“名将”。</p><p class="ql-block">这些国民党“名将”多数都是上过军校的,比如陈诚、顾祝同、薛岳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胡宗南、杜聿明、黄维毕业于黄埔军校,甚至还有很多将领都曾出国留学,比如何应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p><p class="ql-block">论军事理论,他们每个人都能夸夸其谈,甚至是写出几本军事理论专著;论军事指挥能力,他们也都是经历过战火的检验,打败各路军阀,乃至是日寇。</p><p class="ql-block">可是,这些人却偏偏就是打不过从来没有上过军校、留过学的毛主席,被毛主席打得是丢盔弃甲,狼狈不堪。</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就是因为毛主席会打战,能战争。</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虽然没上过军校,更没有留过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比如主席在延安时他就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推崇不已。但是,与那些国民党“名将”全盘接受西方军事理论不同的是,毛主席在熟读各国军事理论书籍的同时,他还喜欢读《二十四史》、《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的史书和兵书。在同时学习中西方的军事理论之时,毛主席就巧妙地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军事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战争当中。</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指挥过很多次精彩的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等等,在这些战役中我们都能看到《孙子兵法》的身影,不与敌人硬碰硬,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研究敌人弱点,耐心等待最佳的反击时机,当敌人暴露弱点时,便立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反围剿,还是四渡赤水,或是转战陕北,毛主席都是如此,主席打战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战术是变幻莫测,诡计多端,正因主席打战从来没有章法,不执着于书本,而是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排兵布阵。</p> <p class="ql-block">正如德国战略学家克劳塞维茨所认为:“军事不能局限于罗列经验现象,而忽视战争整体的内在联系;或者只凭个别经验便推导出一个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脱离作战实际。军事家们应有哲学头脑,不能把没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拼凑成整体,更不能拘泥于细节,小题大作”</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就好似天生就会打仗一般,他指挥作战从来都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只会从长远出发,从全局考虑,懂得用时间去积累相对的优势,然后再一击定乾坤。</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毛主席,一个天生会打仗的帅才。</p><p class="ql-block">再说毛主席的文。</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文学造诣十分高,是为近代一流大家。对于古代典籍,主席是信手拈来,比如在给自己与贺子珍的女儿取名的时候,他就想到以《西京杂记》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一诗,为女儿取名为“毛姣姣”,之后再给她取学名的时候,他又以《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敏”为她取名“李敏”。</p> <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都知道毛主席还十分喜欢写诗和文章,他在写诗和文章的时候就很喜欢旁征博引,比如主席的名篇之一《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即引用了湘夫人闻丈夫帝舜死于苍梧,悲痛万分,眼泪落在青竹之上,在青竹留下点点斑痕,而成斑竹的典故。 </p><p class="ql-block">除此,毛主席在与他人日常的交谈中,也是常常引经据典。比如1950年3月10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见过新中国第一代大使黄镇时,问他:“黄镇,你原来那个名字黄士元不是很好吗,改它做什么?”黄镇答道:“我的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镇静’。”毛泽东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文学造诣绝对是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军事上,毛主席从长征开始,就是最高军事指挥官,多次力挽狂澜,以超前的战略规划,指引着革命走向和新中国发展方向;文学上,毛主席是毛泽东思想的缔造者,指引着新中国前进方向,一改旧中国麻木颓废的面貌,让全国人民空前团结,精神饱满地建设新中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这就是毛主席,一个文武全才的伟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