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坚守

美一点

---我在央行的那些年那些事 <p class="ql-block">  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改变。</p><p class="ql-block"> 本人,老胡,原人民银行工作32年又退休两年的“老”员工。</p><p class="ql-block"> 受邀写一篇回忆录----"当年那些事儿”,不由得又一次头脑风暴,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儿也就一幕幕在脑海重现。</p><p class="ql-block"> 当年……</p><p class="ql-block"> 忆当年,我正年轻,20岁,以优异成绩会计专业毕业的我阴差阳错到最基层当了一名团支部书记。而机缘巧合的1987年,我又可以去广播局做记者,可以选择工商银行,可以选择人民银行。而之所以选择人民银行,是因为当时的她刚刚"独立”,人员少,压力小,而在我的脑海里还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 因为专业,我被安排到当时的会计部门。一排小平房中的一个小小的大概十平米左右的办公室,一进门摆放两张并到一起能对脸办公的简易的办公桌,其中一张桌上主要办理会计业务,一张桌上主要办理国库业务。桌子后面摆放一存放文件的立柜。立柜后面是一张硬板床。我刚到,在办公室的最里面贴墙放了一张办公桌算是我的位置,而全行唯一一部摇把业务电话就放在我那张桌上,那张床也就成了我晚上栖息的地方。也就是办公室+宿舍了。而且,这件小小的“办公室+宿舍”还承担着一项重要功能:票据交换室。也就是当时的各个专业银行票据交流清算的地方,也是那些票据交换员为了本行的利益而分分计较“吵闹”的地方。用现在的眼光看是不是不可思议啊?但当年我们会计股的三女士可都是乐乐呵呵的每天珠算打得啪啪响,账表搞得清清楚楚,数字不差一分一毫,而且还在上级举办的业务竞赛中获得大奖。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进银行就受到了这样的教育:咱们银行不同于其他部门,有一个要求你一定要记得,那就是:铁款铁账铁算盘。</p><p class="ql-block"> 这种环境维持了不到一年,我们的新办公楼装修好了。搬进了新办公室,换上了崭新办公桌,看着陆陆续续招聘进来的新人,我俨然变成了央行的老员工。“铁款铁账铁算盘”也成了我反反复复重复给他们的“教条”。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戒律。</p><p class="ql-block"> 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但变化更大的是业务,是央行不断改变不断完善的职能。这从一个基层央行的人员增减和部门变化中可见一斑。87年我刚进行单位时只有14人4个部门:会计股、发行股、信贷股和人事股,之后最多发展到40多人,部门也增加到包括会计国库、发行、货币信贷、统计、农金、稽核、办公室、纪检以及工会等,而后来又合并成综合业务部、金融管理部、综合办公室和纪检监察室,即“两部两室”,人员也减少到20多人。“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就拿金融管理部来说,基层行的这一个部室就要针对上级的货币信贷、统计、金融稳定、外汇等业务,还有一个时期也包括反洗钱以及反假货币等项目。而综合业务部则要针对上级的营业部、会计、国库、发行、科技、事后等部门。</p><p class="ql-block"> 人员的减少,业务的繁杂,一方面依赖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则更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992年是我们接触电脑办公的第一年。那一年我的女儿不满一岁。为了及时学习掌握操作技能,我是每天顶着星星出发坐班车去近百里的上级行进行培训,然后顶着星星赶回。半个月的折腾,鞋跟磨下去也没时间去补,之前从不晕车的我就此开始晕了好几年。</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初接触的电脑叫什么?286,一个很神奇的名字。后来又有386、486、586。再之后就是各种品牌了。我们第一次装的系统是DOS 系统,是完全靠输入某个英语单词来执行命令的系统。比如要拷贝什么文件就要输入copy命令,要删除什么文件就输入del命令等。而且当时安装电脑的房间要求完全密封、挂双层厚窗帘、贴壁纸、铺地毯等,操作人员入内必须戴鞋套,着电脑房专用白大褂等,保护电脑比保护一个新生婴儿更是小心百倍。下图就是本人在当时的操作房间。</p> <p class="ql-block">  操作空间如此维护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第一次的建立电脑账务。那时候我们大家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都是电脑“小白” ,更甭说利用电脑系统建立自己的账务。但就是这样,科室的几个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和毅力昼夜奋战,一次次设置,一次次平衡,一次次删除重来……在上级行简短培训的基础上,硬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全辖区率先高质量完成了建账任务,成为众多兄弟行学习的榜样。为此,当时的徐股长付出了嘴上长泡身上掉肉的“惨重”代价。而这种不畏困难事争一流的工作作风也在我们单位一直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 如今,30年变化,电脑早已普及到几乎每一个家庭,电话几乎普及到每一个人。我们的央行也已经实现了无数次的系统变革和升级。从最初的一笔笔手工记账算盘加减,从一张张票据的手手相传,从一个个的单机运行,到现如今的全国联网现代化支付系统,特别是其中的大额支付系统,采取从发起行到接收行的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每笔支付业务不到60秒即可到账,实现全国支付清算资金的每日零在途,成为连接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大动脉”、“金融高速公路”。小额支付系统也实现了全时无缝运行,为社会提供了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支撑各种支付业务的使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的需要……如今我们的“一机在手,要啥都有”靠的是什么?不正是因为有了这高科技金融支付系统的强大支撑吗?!这是怎样的进步?这又是多么大的飞跃?!我有幸赶上了,有幸参与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也更是我的幸运。</p><p class="ql-block"> 回忆总是美好的,但也有着间或的刺痛。1990年发生的一起“7·24案件”的调查处理阶段是我职业生涯中经历的最灰暗的时刻。虽然本人不涉及其中,但由此我们最尊敬的做事严苛认真的老行长重病缠身,久治不愈离世;业务能力一流、时时处处关爱他人的老发行股长也是大病一场。</p><p class="ql-block">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忍辱负重,砥砺前行。之后的岁月,全体员工扎实奋进,刻苦努力,所在单位终于走出阴霾,创出了连续十多年辖区先进行的佳绩。</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感谢这个变革的时代,感谢央行为我提供了这个感受变革的平台。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一颗感恩的心永在;虽然离开了奉献半生的工作岗位,但央行情怀永在。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伟人的这句话放在这里也许并不完全恰当,但真真的对于我等完成前半生职业生涯开启后半生未知生活的退休人员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从头越”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