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办 教 师

过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民办教师</b></p><p class="ql-block"><b> ——共和国不会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民办教师是我国特殊时期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呕心沥血,为农村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共和国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考制度的恢复,教师资源逐年增多,民办教师这一职业如早年的纤夫一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中国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包裹今天中国能成为世界强国,乃至早日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早年民办教师的汗马功劳,民办教师这一历史职业,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页,他们功不可没。自1997年中共中央,就开始对民办教师逐步安排转正,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被辞退原民办教师的经济补偿工作,2020年国家又出台新正策,将对原民办教师提高待遇。民办教师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努力和付出,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题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农历11月的一天,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后羊村,经过了半年艰苦的农村锻炼后,有幸走进后羊村学校,成了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那时计划生育工作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人口急剧增加,我们后羊村在周边属于大一点的村子,学校从小学到初中有十六个班,分南校和北校,南校是初中班,解放前是文昌庙,解放后经过扩建,成了国营食品加工厂,加工酱油醋和糕点饼干之类,后来加工厂搬迁到翟镇,房屋闲置起来,学生年年增加,北校容不下,才把加工厂改建成学校,全部安置初中学生。南北校学生大约有八百人,全校有教师近五十名与两名校工,除两名正式教师外,全部是民办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次一起来到学校干民办教师的是四个人,都是在这里上过小学初中,然后从新泰四中高中毕业回村的,有三级(73年毕业)的王丙军,有五级(75年毕业)的李天玉,我和张清冉都是六级(76年毕业)同班的,对母校并不陌生,对教师除刘官庄的尹成田外,都是本村的,再熟悉不过了。校长给我们分配了办公桌,是我的前任王老师的,课本备课本都在,前任高就去村副业干外交跑业务了。我被领导安排听了几节课,算是观摩教学,当天就走进教室,踏上讲台开始授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三年级一班的教室,站在讲台上,俯瞰满屋满脸稚气未脱的学生,十年寒窗洗耳听,何曾杏坛面众生,第一次站在讲台,说不清是害怕还是高兴,五味杂陈,难于言表,轻轻咳嗽一声,控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看着点名册开始点名,算是第一次认识了学生,随后做了自我介绍,从此:一根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开始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级二班的王新英老师,是我的长辈,高个子,三十多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从事民办教师多年,当时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十几年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教学业务熟练,尤其是低年级启蒙识字教学,她熟悉儿童心理特点,掌握学生喜乐爱好,循序渐进,慢慢诱导,不知不觉中就能把淘气顽童,引入正途,成为遵守纪律、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好学生。与她共事的那段时间,得到她不少帮助,遇到不懂的常常请教于她,跟她学备课,跟她学教学,跟她学唱歌。一曲《红梅赞》至今萦绕耳边,高兴时候我还能哼唱一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善合老师,是我的本家长辈,是后羊村资格最老的民办教师,个子高高的、瘦瘦的,一张清瘦的脸庞棱角分明,略显白皙,曾经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启蒙老师,三尺讲台勤耕耘,黑板之前度春秋,粉笔扬尘染岁月,桃李满天芳九州。他文化不高,完小毕业,丰富的教学经验,孜孜不倦学习态度,呕心沥血奉献精神,成为后羊村出类拔萃的识字教学老师。他不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做人的道理,从教几十年,终于在国家的民办教师政策转正后,修成正果,成了正式老师。现在八十有余,拿着可观的退休金,在家安度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丁木超 李天海 李光玉 李效军 李效芳 前排左起:王新英 尹承田 李善合 张广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广斌和李从法,他俩都是高中毕业生,是我们曾经的老师,我们毕业后干了民办教师,成了同行。他们是初中教师,平时在南校,不常往来,只有学生考试时,去监场才能见面,见面最多的是学校每周列会,才能欢聚一堂,共度美好时光。张广斌曾经是我们的初中化学老师,他为人忠厚,不善言谈,因为都是本村,有的同学还是他的邻居,当时他还年轻,同学们对他少了几分敬畏,至今难忘一到下课,同学们就看着他的背影,大声喊叫同学给他编的化学顺口溜“氢二氧熬白菜,氯化钠一点点”。经过了几年的磨练,他成熟了许多,已经成了后羊村学校,不可缺少的中学化学老师,1977年被评为优秀红专教师,我有幸与他坐在一起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打到“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各行各业,逐步走上正轨,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抓教学质量。我们后羊村学校,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每月考试,同年级的两个班开始竞争,成绩落后者,要把仅有的五元钱补助,拿出五角来交给先进者,抬头不见低头见,都不好意思要,只好用五毛钱,买两盒烟一人一盒,领导睁只眼闭只眼,算是过去。那时候国家不富裕,义务教育就是全民教育,学校建设、校舍修缮、桌椅板凳都是村里出钱,民办教师是村里出工分,77年国家重视教育,要求民办教师的待遇,与村里的书记、大队长同等待遇,每天记工十二分,后羊村村办副业多,最高时分值两角,细细算来每月也有六、七十元的收入,可惜的是得到年底才能结算,大部分老师都拖家带口,日子依然过的困难。其它村的民办教师就更不行了,村里没有副业,同样的工分,分值不到一毛钱,日子就更艰难了。因此那时的民办教师一有机会,就跳槽别处去高就了,教师队伍象走马灯,2017年民办教师落实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后羊村干过民办教师的就有二百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这个职业,风不着雨不着,看似平淡轻松,其实不然,我们学校抓的紧,那时农村学校早晨六点到校,先是跑步做早操,我们几个年轻老师轮流值班带操,其它老师也得跟着自己的班,做操并维持秩序,我们都年轻,家里穷大部分没有闹钟,只好安排好自己的学生来叫醒,以免迟到挨训,早操后有一节晨读课,一节正课,不是语文就是数学,一来而去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早晨放学就快八点了。77年下半年,我随我教的三年级升入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在长,淘气顽皮的心却没有改变多少,我们这些干办主任的,除数学课外,其余的语文、政治、常识、音乐、体育全都管着,基本天天呆在教室里,稍微离开就乱了套,学生顽皮打架,家长找来是件很尴尬的事。有时候吃饭都吃不利索,刚吃过一半学生跑来找,说XX与XX打架了,你得赶快跑到班里,以免发生意外,弄的不可收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春的岁月,冲动的年龄,对知识充满着渴望,对未知有探索的欲望,好动而不能守静,无论是在晚上静静的校园,还是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无论是在田陌纵横的田间小道,还是在蛙鸣悠扬池塘河边,无论是在皑皑白雪的旷野,还是在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丁洪柱、李效芳、李效锋、丁木超、丁怀玉、李效军、李天河、张清冉、梁化忠、王敏华,经常在一起讨论人生、理想和自己的抱负。商讨教案,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光玉与丁洪柱当年干民办教师时的合影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生就开练习写作,写日记、简短的应用文、一些记人记事的短文,予人半桶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老师自己得懂得,学校要求无论那个年级,只要是让学生写作文,老师必须先写好范文,学校经常给老师出题让老师练习写作,以此提高老师的写作和教学水平。为此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语文知识,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闲暇时打打乒乓球、篮球,有时还来场篮球赛。也偶尔练练书法,学学音乐,学校的一架脚踏风琴,是学校唯一的乐器,放学后静静的校园便飘荡着优美的旋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城市乡村差距太大,无论是校园校舍,还是桌椅板凳,就连校内外活动、放假日期都不一样。城市和现在一样,全年有两个假期,一个是暑假,一个是寒假,总计大约三个月;我记得农村学校为了配合农忙季节,把三个月分成了四个假期,即麦假(小麦收割季节),时间两周,暑假四周,秋假(秋收季节)四周,寒假三周。每到麦收时节,学生放假回家,无论大小都要去生产队参加劳动,我们所有的教师也被学校分配到各生产队,领着学生拾麦子,收工时给学生过称,按斤给学生家里记工分。我们这里是产麦区,金黄色的麦浪一望无际,俗话说“麦熟一晌”,麦子收割时间短,任务重,如果成熟的小麦不能及时收割,遇到阴雨天气,麦粒就会在麦穗上发芽霉烂,造成丰产不丰收,所以一到麦收季节,老婆孩子齐上阵,大小干部在麦田,虎口夺粮保丰产,多交公粮做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到了秋假,花生、玉米、红薯、大豆陆续成熟,农民劳动辛苦了一年,终于等到了收获的季节,老师又带领学生到农田,帮助农民摘花生、掰玉米,割地瓜秧,清理地瓜上的泥土,然后是切瓜干、晒瓜干,最后等着收瓜干,这个时候如果下雨连阴天,一年的辛苦将前功尽弃白忙活了。秋麦二季庄稼收割完后,我们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领着学生去拾麦子、拾瓜干,勤工俭学,我记得那时候学生不交学杂费,就连课本费、作业本的钱也用勤工俭学挣的钱顶了。到种小麦时老师还得领着学生,到刚播过麦种的田地里砸坷垃,以便麦苗顺利出土。每到假期,有时候全镇老师也组织起来,集体到某一村庄帮助生产队收割小麦、种小麦,特别是每到寒假,教师都要到农田基本建设工地去参加劳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羊村学校建校还是比较早的,解放前就有了,开始时是利用了庙里的偏房做教室的,解放后在庙堂后建了两栋大北屋,在后来的三、四十年时间里,不断建设修缮到了现在的样子,由于建设于不同年代,房屋高矮宽窄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全部是用三合土打墙的瓦房,用句专业术语叫土木结构,校舍里边是转块砌的讲台,水泥抹的黑板,一排排用水泥砖头砌的、长长的课桌,学生自带的小板凳。诺大的校园里,用砖头水泥制作的乒乓球台子,静静的的伫立在校院西北角,那间最高校舍的门外一侧。从来没有划线的蓝球场,两个木材制作的球栏杆,也不知道被北风雨侵蚀了多少年。学校虽然不富丽堂皇,但一排排的校舍错落有致,在白杨树、梧桐树的掩映下,更显得可亲可爱,风光秀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7年深冬,北风凛冽天气寒冷,村里给学校送来了村办副业,焦化厂送来的焦炭,各个教室都点起了焦炭炉子取暖,把损坏玻璃的窗户用塑料布封的严严实实,湛蓝的火苗窜起炉口好高,让师生感到暖暖的很是得意。可有一天差一点发生意外,早操后学生上晨读,老师大部分都在班里盯着学生,有一个班里的老师突然发现,有好几个学生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才知道可能是煤气中毒了,干快开门通风,将几个严重的抱到室外,其它老师也闻讯赶来帮忙,一番忙碌后,昏迷的学生还没有等到送医院,就先后醒了过来,谢天谢地总算有惊无险。这件事给全校老师敲响了警钟,引起了高度重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8年春天,春风和畅,天气转暖,看到学校没有少先队组织,就与几个年轻老师商量,在学校发展少先队员,组建少先队大队,几个年轻老师一致同意,特别是丁木超老师很是积极,随即汇报校领导,开始了组建少先队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到“六、一”儿童节,后羊村学校少先队组织正式成立。在少年队成立典礼上,全校少先队员排的整整齐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站在少先队队旗前,齐刷刷的举着小手,庄严宣誓“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刻准备着……”典礼完成后,校领导讲了话,表扬了这次积极参与组织少先队活动的各位老师,特别是丁木超老师,我虽然没有得到提名表扬,可我还是为这次组建少先队策划成功,感到欣慰和由衷的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丁洪柱民办教师转正后现在已退休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到了78年年底,我随着我的学生,也升到了五年级,用不了几天就放寒假了,上学期马上就结束了。就在这时我接到了去新汶矿务局汶南矿工作的通知书,从此离开了相处两年多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了我的煤矿工人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 过客于新泰向阳小区</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一年三月十六日</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