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祖书法欣赏(之三)草书专辑

戏墨人王辰祖

<p class="ql-block"> 学习探讨草书</p> <p class="ql-block"> 学习草书的几点体会</p><p class="ql-block">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古代始称草稿,属非正式成文,需待重新誊写的文字。故在秦汉前草书不登大雅之堂。汉代以后,历代书法大家不断归纳,改进与完善,草书便发展成为书法史上有较严法度,自成一体的草写汉字。</p><p class="ql-block"> 草书(泛指今草,以下同)的特征为笔画纠连,偏旁互借,结构简省,行笔流畅,体态自然委婉,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书体。因此,为历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所钟爱。然而,正因为草书的独特风貌,给一般人,尤其是初学者学习辨识带来一定困难。笔者潜心学习草书近二十年,有几点体会愿与爱好草书的朋友们一同分享。</p> <p class="ql-block">一、学“草”应从楷书入手</p><p class="ql-block"> 楷书是学好草书的必修课。草书虽然笔画简省、纠连,但其点画之起笔、行笔和收笔均内涵楷书的书写技法和规则。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云“真(即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走者也”。意思就是说,学草书如同小孩学步,要先学站立(楷书);而后开始学慢步行走(行书);最后开始学跑步(草书)。充分说明,学行、草书必先从楷书入手。只有楷书学好了,才能开始学行、草书。否则,难以学成。</p> <p class="ql-block">二、学草书要从点画基本功开始</p><p class="ql-block"> 所谓点画基本功就是楷书中横、竖、撇、捺等笔画间的往来笔势,要熟练掌握。元代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即是指点画间的用笔方法。不论学何种字体,写好点画是最根本的基础。草书的笔法是由楷书的点画通过笔势往来,使转联系而成的,没有楷书的点画基础,就不可能产生笔势往来与使转联系。那么草与楷的笔法区别是什么呢?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楷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情性”。意思很明确,草书是以使转笔势往来来表现的,但这种使转笔势是以点画为基础的,点画是草书的精髓,而楷书则反之(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楷书点画基础打牢了,再学草书自能左右逢源笔下生辉。</p> <p class="ql-block">三、怎么入手学草书</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种字体的产生,无不为了实用,因而首先要学会认识。草书字体是在汉字的实用中,力求书写便捷而形成,其目的仍然不脱离实用。如单求便捷,任笔为体,破坏了草书字体约定俗成的规范,甚至连自己写的字事后也不认识,抛弃了书法艺术凭藉文字而生存的基础,则这种书迹既无实用价值,更谈不上书法艺术。因而学草书,必须在其字体的结构即如何草法上下一番功夫。有鉴于此,笔者推荐王羲之《草诀歌》、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赵构《洛神赋》、智永草书《千字文》,给初学草书者作为入门范本。因为这些法帖均为墨迹本,而且基本上是字字独立,便于初学者入门临摹。</p><p class="ql-block"> 临帖要情绪沉稳,持之以恒,不能朝三暮四。笔者认为,一种帖应临三十至五十遍后才能换帖,如十天八天一换就要出问题了,最少证明你心存浮躁,浮躁是学书人的天敌,这时,你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快使自己冷静下来,按既定目标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上述几部帖若各临四十遍,每天以一小时计,至少得花四年时间才能完成。这四年挺过来,你的草书基础就牢固了。那时候,你的感觉也不一样了,你会发现那一路的字更适合自己,会更加理性地明白,自己应该向那方面发展。此时,笔者再向你推荐,张旭《将军帖》、黄庭坚《太白忆旧游诗》、董其昌《试纸墨帖》、王锋《草书诗卷》这几部帖,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一两种临摹因为这几部帖反映书家不同风格较为鲜明,又均属大草一类巨作,学之将书艺大增。</p> <p class="ql-block">四、要熟炼掌握各种草书符号。无论大草小草它的点画均是由各种特定符号构成的。这些符号相对简单,而且不少符号还可以交错使用或者一符多用,不如其它书体那样经纬分明。草书只所以书写快捷、简单却又难识原因就在这里。本人一贯认为,字是写给人看的,书写者应尽量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把字写得让更多的人认识。尽量回避那些容易产生误读的草书符号。举个例子:“诗”字,由言和寺两部首组成;“侍”字,由单人和寺两部首组成;“待”字,由双人和寺两部首组成。这几个字如果是写草书就是由两个符号组成,即左边为“丨”和右边的“寺”,如果按这样写法,就容易造成误读。再举一例:“他”字和“池”字,左边的三点水符号和单人符号写法较接近,如果不予以区别也容易产生误读。综上所述,学好草书应该熟炼掌握草书的各种符号并能融汇贯通运用自如。(下图:草书符号的各种写法)</p> <p class="ql-block">五、“立”之不稳千万莫求“走”</p><p class="ql-block"> 有不少初学朋友问我,有什么方法能尽快学好书法,成为书法家吗?我说,没有特别的方法。只有“学海无涯苦作舟”一条路可走。有的书法爱好者很喜欢学草书,但又疏于从基础学起。没有学两年就急于创新求变,以图树立自己的风格。有这个可能吗?完全没有。我有两位朋友他们亲身尝试过了,失败了,一位半途而废,一位学成一手丑书。我从他们那里得到教训。所谓“根基不牢,风吹便倒”就这个理。学草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一步一步来,不可能飞跃式上升。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写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意思是说,无论成字还是谋篇,只有熟练掌握了平正、整肃才能追求险绝,而险绝是草书中的最高境界,到了至高点,又要能复归平正。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即分布阶段过不了关,到不了平正阶段,平正阶段过不了关,到不了险绝阶段,如果你硬着头皮闯上去,就会被无情地摔下来,落个头破血流。这方面的例证很多,千万不要轻信那些培训班、速成班、专家辅导班的广告词。</p> <p class="ql-block">六、最常见的几种草书败笔</p><p class="ql-block"> (一)“两头尖中间瘦”,或“两头尖中间肥”。有的书作通篇笔画瘦者像细蚯蚓,肥者象蚂蟥。这样的书作行外人看,像是流利、圆滑、潇洒自如,而内行人一看,就会发现这种作品无筋无骨,瘫软无力,就像无脊椎动物的蚯蚓、蚂蟥一样。瘫软无力是草书之大忌。(见图一、图二)</p> <p class="ql-block">(二)臆造字体,以怪夺人眼球。大家都知道,草书形成于汉,成熟于晋,到了唐代经过历代书法大家不断归纳改进与完善,草书已发展成为书法史上有较严法度和书写规则的字体。可是,到了当代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里,却有不少书法“改革家”,他们抛弃传统,自己另辟新径,臆造千奇百怪的字体,哗众取宠。这些书家虽然在时下腐败盛行、乱象横生的环境下,亦能博得喝彩,但不用太久将灰飞烟灭,因为书法艺术与其他事物一样永远是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前进的。(见图三、图四)</p> <p class="ql-block">(三)形同枯槁,弱不禁风,书写草书当以中锋为主,以中锋为主线贯彻始末,只有在局部适当施以偏锋以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有不少作品,甚至还是“名家”获奖作品,全篇以偏锋贯彻始末,几乎看不到中锋的痕迹。这样的作品形同枯槁,弱不禁风,它就像干枯腐朽的柴火,毫无韧劲,轻折便断,又因为偏锋行笔,在转折、收笔过渡中,无法体现顿笔一一提笔聚锋一一转角出锋那种遒劲、自然、圆润、顺畅的笔势往来,而是像孩童握笔信手胡刷。(见图五)</p> <p class="ql-block">(四)体态憋屈,连笔牵强。笔者曾经在展厅见过体态憋屈,连笔牵强的书作。何谓憋屈、牵强,就是结体松散笔画使转不顺,点画之间、上下之间缺乏承上启下,相互盼顾、相互倚扶关系,尽管相互间有连笔、拉丝,但表现得不自然不顺畅、很牵强。 (见图六)</p> <p class="ql-block">  总之,要写好草书,辨识草书,必须苦练基本功,反复临帖,从帖中吸取营养,提升自己的书写、辨识水平。永无捷径可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笔者2014年9月24日腾讯微博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