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三日游:四、五

东方畲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十八日晨,我们组团人员按导游要求,等候在黄屯公路旁,随旅游团专车前往黟县。游览“中国画里的乡村”、《卧虎藏龙》拍摄地——宏村;和游览“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博物馆——西递。</p><p class="ql-block"> 车子大约走了四十分钟即到达宏村,下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这里四周群峰叠嶂,草木繁茂,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拱托着传统徽派建筑群。犹如画里的乡村般美丽!南湖边上有很多艺术学院的学生,在聚精会神地描绘着村落的美丽景色。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的宏村,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民居村落,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游人,皆涌向这里,游览观光。走过石拱桥,站在小塘与民居之间一条狭窄的石道上,回望身边的小塘,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半月形,石桥正从半月中间穿过,俨然就是一支搭在弓弦上的箭。宏村的先人,精心设计的独一无二的村落水系,不仅为村民们解决了消防及生活、生产用水,而且还可以调节气温。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穿过村民屋前灶后,展现了宏村先人们的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 跟随导游在村里穿街走巷,让我无暇驻足感受宏村这座皖南古村落经过岁月积淀下来的文化韵味。走在这高墙深巷,青石板路上,却可以深切体会宏村透着古朴与安详。行走在宏村这幅画卷中,就犹如置身于历史的纵深处:上千年的古迹款款向你走来,数百年的古树依然立于村头巷尾,或斜依在溪畔;村中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村外山水田园,相得益彰;村里村外,动静相宜,空灵蕴藉;亦步亦景,步步入画,气韵悠远。</p><p class="ql-block"> 游览“南湖书院”,让我颇为感慨。这里景色秀丽,风景如画。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以供子弟授业解惑。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将“依湖六院”合并组建,取名为“文家塾”,亦名“南湖书院”,这座具有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古书院,相当于现在的村办学校,曾经是宏村孩童读书启蒙的地方。是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是先生讲学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文会阁供学子阅览四书、五经的地方;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院。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书院立于此地,人杰地灵,出了不少学者俊儒:曾任大清朝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理国务大臣的汪大燮,清代诗人汪承恩、汪彤雯,新安医学名家汪应昱,现代女科学家李晓梅,海军将领汪镇华等均启蒙于此。因其保存完好,已成为徽州古书院代表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游览宏村诸多的楼堂亭阁中,尤为难忘的是承志堂。她坐落在牛肠水圳中段,背依雷岗山,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刻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为二千一百平米,建筑面积三千多平米,是一栋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古建筑。全宅有九个天井,大小房屋六十间,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六十个门窗。全屋分内外院,前后堂,东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之轩”。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p><p class="ql-block"> 承志堂气势恢弘,不同凡响,堪称建筑佳作,尤其是其中的木雕,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木雕表面均有金粉,使其看上去富丽堂皇,有些木雕,就连故宫也看不到,所以承志堂也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故宫”。</p><p class="ql-block"> 从承志堂这座徽商豪宅,我们不但能看到当时徽商巨富铺排的遗风,更重要的是看到皖南民间卓越的建筑艺术,看到徽商资本的作用,看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一座承志堂,就是一首立体的史诗,一曲凝固美的交响曲,是聪明智慧的徽州劳动人民的一座丰碑!也是微州民居的一个缩影。它将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从宏村乘旅游中巴约半小时,便抵达中国古民居博物馆——西递。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的西递,发展于明朝中叶,鼎盛于清朝前期,至今已有九百六十多年历史。这里群山环绕,林木茂盛。古称西川,因地处徽州府之西,距黟县县城八公里,北宋以前曾设古驿“铺递所”;又因涧溪双引,水势西流,故名西递。如果不是村北的一条盘山公路,群山环抱的西递几乎与世隔绝,自古有“桃花源里人家”之雅称。</p><p class="ql-block"> 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由万历皇帝恩准敕建的“荆蕃首相”胡文光的牌坊。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气势宏伟,做工精细,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进西递村后,似乎是进入一个神圣的古老殿堂。据导游介绍:全村有横路街、正街、后边溪三条主街巷,九十余条小巷弄纵横交错。一幢幢古民居典雅庄严、高低错落,粉墙青瓦昂首凌空,门罩石窗犹如画龙点睛,屋脊檐角起垫飞翘,突兀多姿的马头墙,飘逸洒脱的临街小楼,极其潇洒地向世人展示了皖南古村落的独特艺术风韵。</p><p class="ql-block"> 整个村落呈长船形,东西长七百余米,南北宽三百余米。现保留明清民居二百二十四幢,较完整的一百二十四幢,明代牌坊一座,古祠堂三幢。完整的古村落原型和大量的地面文物遗存,精良的建筑文化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使西递成为皖南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所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中目前唯一的古村落类型。</p><p class="ql-block"> 沿着凹凸不平,光华润泽的青石板路,走进狭窄蜿蜒、幽深莫测的大街小巷,让我看到了电视中才有的远古文明。层叠的楼院,林立的店铺,幡幌招展,摩肩毂击,历尽千年风雨沧桑而越发神采奕奕。马头粉墙,鱼鳞青瓦,排板木门,青铜方镜,古瓷花瓶,文房四宝以及砖、石、木三雕所营造的家园内涵,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不是先贤黑客凭籍生花妙笔、水墨丹青就能写尽画透的,也不是现代硕儒巨子借助数码摄影技术就能完全捕捉到的,更不是一般游客走马观花泛泛游览就能领略悟透的。</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西递的街道,惊叹于西递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的明清邸宅,如敬爱堂、追慕堂、履福堂、瑞玉庭、桃李园、西园、大夫第、青云轩等,皆是徽商崛起后西递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标志。这些建筑有的是书香门第,有的是显赫官宅,有的是徽商故居,有的是雄伟祠堂;有的以用料考究而显高,有的因装饰高雅而夺目;有的以园林秀美而见巧,有的以造型别致而惊奇。砖雕门楼,石雕漏墙,木雕兰窗,竹雕壁画,件件动人心魄;重檐翘角,相亲孔洞,四合天井,通转楼厅,处处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走过西递的停车场,沿着明经湖畔,转上梧赓古桥,就到了“走马楼”的大门口,“走马楼”实际上是一园林建筑,大门内厅梁架古拙,厅面宽敞。整幢园大部分系庭园空间,内植树木花草,置盆景假山。据导游介绍:坐在厅中,园内晴雨雪霜不同天然条件皆可成景,虽坐园中,宛若野外。更见门外远山翠黛,明经湖波光粼粼。</p><p class="ql-block"> “敬爱堂”是西递胡氏的宗祠,是祭祀胡氏列祖列宗、家族议事、族人婚嫁喜庆、训斥不孝子孙的场所。“敬爱堂”结构粗犷古朴,宏伟壮观。在敬爱堂门上方的墙上有个一米见方的“孝”字,“孝”字上部极像一位仰首作揖尊老孝顺的年轻人,而这人的后脑却像一个尖嘴猴头。其寓意清楚:尊老孝顺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生。据说此字是南宋大哲学家朱熹造访西递时所书。</p><p class="ql-block"> 在“敬爱堂”里,我看到了《胡氏宗谱》,记载着明经胡氏的历史,西递胡氏始祖姓李,是唐昭宗李晔的小儿子,在梁王朱温篡位时,逃难到江西婺源,改姓胡,取名昌翼。后由昌翼五世孙胡士良途经西递,被这里的山川水势所吸引,便将全家从婺源迁居西递,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在西递这块土地上的繁衍生息九百多年历史。唐太宗李世民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后代竟会流落到皖南山区,而且改姓胡。历史的沧桑巨变,是任何圣人先哲都难以预料的。</p><p class="ql-block"> 告别西递,回望眼前的这座石牌坊,仿佛是一位历史老人,历尽沧桑,似乎在不断诉说着西递几百年来的辉煌荣耀,又像是西递这艘“古船”的桅杆,张满风帆不断前进!</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