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

小桥流水人家

<p class="ql-block">  (2021.2.18从北京驱车到二百多公里外的张家口市崇礼区,万龙滑雪场滑雪两天。然后去距崇礼280多公里的大同古城,游玩了云冈石窟,华严古寺,善化古寺,恒山,悬空寺。又回到崇礼滑雪三天,于2021.2.25返回北京。)</p><p class="ql-block"> 天下大同,北方锁钥。屏家国而拱神京,襟长城而镇雁关。两汉以降,大同为兵家必争之地,巍巍然军事重镇也。明洪武五年,徐达将军于魏唐辽元旧城基础上增筑新城,形成大同方十四里之古城格局。</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南城墙,马道。</p> <h3>南城墙,正楼。</h3> <h3>南城墙永泰门正楼,瓮城。</h3> <p class="ql-block">  永泰门,正楼悬挂“护国佑民",“辉武修文”,“尧揚望远"匾额。</p> <h3>南城墙上眺望内城</h3> <h3>南城墙,海墁。</h3> <p class="ql-block">  东城墙正楼悬挂“胷貯海岳",“天开化宇",“太平有象"匾额。</p> <p class="ql-block">  东城墙和阳门,正楼悬挂“国風蔚起",“巍然重镇"匾额,瓮城。远处太平楼。</p> <h3>东城墙,瓮城。</h3> <p class="ql-block">  东城墙和阳门正楼悬挂“国风蔚起”,“巍然重镇"匾额。瓮城。</p> <h3>东城墙,月城。</h3> <p class="ql-block">  东城墙和阳门,箭楼悬挂“东瞻白登",“京师藩屏”匾额。</p> <h3>护城河,吊桥。</h3> <p class="ql-block">  四牌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系徐达将军所建。“和阳街"题额。</p> <h3>四牌坊,“武定街&quot;题额。</h3> <h3>四牌坊,“和阳街”题额。</h3> <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建于元末明初。寺内白塔是大同市现存唯一的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因塔内存有一部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  法华寺,位于大同市和阳街,坐北朝南,庭院式佛教建筑,前后共四进院。</p> <h3>太平楼,建于明正德十三年。</h3> <p class="ql-block">  鼓楼,始建于明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一1464年),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距今己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为适应城市的发展,特移后约28米。</p> <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龙壁,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琉璃龙壁。</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代王朱桂在辽金两朝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基本竣工。</p><p class="ql-block"> 代王府建成后,约二百五十年间,历经明朝十一位代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末代代王被执,王府毁于兵火,仅九龙壁幸存。</p> <h3>代王府</h3> <h3>代王府,“世守代邦&quot;牌坊。</h3>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始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年),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上华严寺山门。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华严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p> <p class="ql-block">  普光明殿,毗卢遮那佛音译为“光明普照”,大殿由此得名。殿内塑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 环殿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精美壁画,讲述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教诲下,参访五十三位老师,求得善知终成真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月台</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年),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 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为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 </p><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为明代艺术之精品。殿内四壁满布清光绪十六年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壁画共875.2平方米),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大殿正脊上两侧一对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北端(右端)鸱吻系金代遗物。</p> <h3>千手观音殿</h3> <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花。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内供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塔心室供奉元代高僧慧明法师的舍利。</p> <p class="ql-block">  悬挂东坡书"仰酬洪泽"和“蔚如昆峰”匾额。</p> <p class="ql-block">  悬挂“慈被十方”,“形应万物”匾额。</p> <h3>梵王宫</h3>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环殿依墙而建的小木作重楼式壁藏38间及后壁当心间“天宫楼阁”五间,雕刻精美,巧夺天工,被梁思成先生叹为“海内孤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31尊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整座大殿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辽代艺术珍品,被誉为“辽代艺术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极高,史学家郑振铎赞为“东方维纳斯”。</p> <h3>下华严寺</h3> <h3>下华严寺山门</h3> <h3>华严广场</h3> <h3>华严广场,“从容中道&quot;牌坊。</h3> <p class="ql-block">  五龙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龙壁长19.9米,厚1.48米,高7米。原为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2009年移建于善化寺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城区南街。始建于唐代,金天会六年(1128年)在旧址上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布局仍保留唐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善化古寺,以其历史悠久,保存辽金时期建筑多而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是善化寺的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大殿佛坛上塑有“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间保存有金代的两通碑碣,其中金大定十六年的这一通,为宋通问副使朱牟所撰,尤为珍贵。这通金碑不仅是珍贵的的文物资料,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妙品。</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辽代遗构。大殿有金代塑像33尊,正面佛台上端坐“五智如来",两侧塑有24尊天王像,墙上保存有清康熙年间所绘壁画19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普贤阁,建于金代贞元二年。内有普贤菩萨骑象坐像,周壁绘制《普贤经变》精美壁画,根据普贤的故事而绘制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文殊阁,原为和普贤阁形制结构完全相同的建筑。民国年间毁于大火,2008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武州山南麓,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p><p class="ql-block"> 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依山开凿,在武州河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达51个。</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曇曜广场。</p> <p class="ql-block">曇曜广场,山门。</p> <p class="ql-block">佛光大道,十三对“千佛方柱”分列大道两旁,雕刻精美,蔚为壮观。佛教中十三代表功德圆满,方柱高8.73米。每根柱下都有一头沉稳端庄,气势庄严的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佛教吉祥物,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即佛家的六种修行方式)。</p> <p class="ql-block">礼佛浮雕墙,浮雕墙总体呈圆弧状,长约20米,高约4米。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动表现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礼佛图。</p> <h3>佛指</h3> <h3>佛光大道</h3>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山堂水殿),位于云冈石窟景区的湖心岛中央,始建于北魏时期。</p> <p class="ql-block">  第一窟石鼓洞(公元471一494年)。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为二级方塔。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明清号日“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二窟寒泉洞(471一494年),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因该窟地下有泉涌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古道车辙"碑。云冈古称武州塞,自赵武灵王以来即是贯通西北的边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西域,中西文化交流再掀高潮,武州山大石窟成为平城(今大同)丝绸之路的前站。唐辽金元以降,这里仍是胡汉之间的重要孔道。</p> <p class="ql-block">  第三窟灵岩寺洞(471一494年),云冈最大的洞窟,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p> <p class="ql-block">  第四窟塔庙窟(494一525年),一门两窗,该窟未接计划完工。造像己风化不清,南壁有正光年(520一525)“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p> <p class="ql-block">  第五窟大佛洞(471一494年),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东西两壁各一立佛。</p> <p class="ql-block">  西立佛鼻直眉秀,略显笑意,雍容典秀。</p> <p class="ql-block">  第六窟释迦佛洞(471一494年),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下层四面开龛坐佛。</p> <p class="ql-block">  窟内现存反映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图三十余幅,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第七窟西来第一佛洞(471一494年),第七,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雜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两侧为倚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p> <p class="ql-block">  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第九窟阿閦佛洞(471一494年),第九至十三窟俗称“五华洞",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时代,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窟门列楹柱,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p> <h3>胁侍菩萨</h3> <h3>胁侍菩萨</h3> <p class="ql-block">  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五窟万佛洞(494一525年),方形单窟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又称“万佛洞"。这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460一470年),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南方宝生佛,象征北魏的皇帝明元帝。主像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p><p class="ql-block">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曇曜主持营建,故称“曇曜五窟"。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主像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第十六,十七窟为一组洞窟。</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460一470年),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第十八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像高15.5米,西方阿弥陀佛,象征北魏皇帝太武帝。主像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都俱有西域人特征。</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窟宝生佛洞(460一470年),主像三世佛。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北魏皇帝文成帝。佛像耳轮齐肩,举右手,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p> <p class="ql-block">  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分別代表过去佛和未来佛。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西耳洞佛像,高6米,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白佛爷洞(460一470),主佛像高13.7米,为中央毗卢遮那佛,象征北魏皇帝道武帝。佛像结跏趺坐,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p> <p class="ql-block">  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他那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谛;他那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  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西像惜毁。</p> <h3>莲花大道</h3> <h3>云冈石窟景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