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对樱花的印象,最初是来自于上初中时所学的鲁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里面有句话是这样写的:“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从此,樱花的样子就朦胧地浮动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据日本《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山樱被人工栽培后,逐步传入我国的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上林苑中,就植有樱花。唐朝时,樱花已普遍栽种于私家庭院,白居易在诗中就曾写到:“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劚(zhǔ)山樱满院栽。”、“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这些年,随着生态文明的大力建设,各地的环境越来越美,樱花的身影更是遍布园林、小区、道旁和私宅。</p> <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伴随着中日两国在各领域的广泛交流,樱花漂洋过海,来到东瀛,逐渐成为日本的国花,并被培育出多个品种。到了现代,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15至4.15定为“樱花祭”,每到这个季节,日本人群集于各地赏樱名所,席坐樱花树下,举杯高歌,谈笑春日。明代的宋濂作诗感叹道:“赏樱日本胜于唐,如被牡丹兼海棠。恐是赵昌所难画,春风才起雪吹香。”</p><p class="ql-block"> 近代的情僧(也是诗僧、画僧、革命僧)苏曼殊在日本求学期间,常为故国的山河破碎、自己的身世浮沉而感伤,即便是在赏樱花的时候,也会流露出这种情绪。他在《忆西湖》的诗中写道:“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他的另一首诗《樱花落》则是这样写的:“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已灰。”两首诗语言凄清如许,读之令人断肠。</p> <p class="ql-block"> 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时,面对上野公园里像绯红的轻云般烂漫的樱花,却丝毫提不起观赏的兴致,因为他看不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那帮人的浑浑噩噩、醉生梦死,鲁迅的拳拳爱国之心,于此得到彰显。</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当年也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到日本负笈求学的。周总理也有一首写樱花的诗:“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春日偶成》其二)这首诗中,缤纷的樱花、迷人的红陌、如眉的柳叶、新绿的池塘和呢喃的燕子,共同构成了一幅明丽浓艳的春日画卷,显示出诗人对革命人民的斗争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p><p class="ql-block">2021.1.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