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中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说往事不可追,发生过的事,不论好坏,都不必再提起、介怀。孔子教训宰我的三句话,为后世确立一个对待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原则,那就是“既往不咎”,这种思想利弊兼有,对后世影响极大。<br> 不纠缠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能使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未来。倘若常常思之,则会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垂头丧气,真是不好;木已成舟的事情,多说无益,无需再去浪费力气和时间。<br> 东汉时期的大臣孟敏,甑被摔碎,后道:“甑既然已经摔破了,我再看、再心疼,它也不会恢复原状了,还不如想想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br> 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大度,一种宽恕和豁达;对别人的错误、失败秉持这种态度,也是一种宽容与豁达;一种积极向上的品格。<br> 当然在面对过去的失误、失败,我们后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的心态,如果缺少思考、反省,我们会在错误的道路上再错。只有通过 不断的思考、反省,我们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冲破思想上影响我们积极向上的陋习。<br> 人们的心绪,会因一点刺激或喜、或悲、忽明、忽暗,会在籍籍无名时怨声载道、人生顺遂时得意忘形;而能在面对人生起落时闲庭信步、方圆有度;遇苦而不言、遇喜而不语的姿态,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br> 苦而不忧,是坚韧苦难的过程,最终是一种成功和成就。范仲淹一岁丧父,跟随母亲早早地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常遭遇白眼、讥讽;对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只是咬着牙挺过去,磨炼他坚韧、吃苦,积极生活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重修捍海堰,全长约200华里,为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提供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br> 尝尽人情冷暖,年少的他,只得寄情书海,日日挑灯夜读,直到东方破晓,僧人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眠,困倦到了极致,就用凉水浇脸,驱除倦意。<br> 在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书信、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br> 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 ;《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 <br> 《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br> 当人们越过山川、湖泊,趟过湍急的水流,走过荒芜的沙漠,会发现:一切的艰难困苦、一切的磨难之后,便是雨后天晴,便是阳光明媚。<br> 不诉苦、不抱怨、不自暴自弃,保持一颗淡然、平常的心,在痛苦、艰难、失意、伤心之后,就是海阔天空、鹏程万里。<br> <b>喜而不悦,是一种谦恭的处世哲学。</b><br> 《菜根谭》有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br>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藏起锋芒。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夸大炫耀自己,并不能照亮人心,反而会刺痛他人的身心,也许伤害他人,招致厌恶。<br> 如同“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br> 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会像沙漠中的胡杨树一般,受苦则刚,遇强则强,喜乐不宣。<br> 苦与乐都是生活的常态,智者不言,高手不语。恰恰是饱满的麦穗,才更加懂得低头。<br>做人,当学会沉默,不因苦难而抱怨诉苦,也不因成就而炫耀显摆。<br> <b> 苦而不忧,喜而不悦,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