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託春犁——中国古代耕织图

伊健钟情

<p class="ql-block">  现在正值阳春三月,杨柳依依,到处都进入了春耕时期。2021年是牛年,牛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将欣赏中国古代和牛有关的美术作品,同时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欣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韩滉的《五牛图》。</p><p class="ql-block"> 先整体浏览长卷(手机横放)</p> <p class="ql-block">五牛图 唐 韩滉 纸本设色 纵20.8厘米 横139.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作品从右至左依次表现五头神态性格各异的牛。首为棕色老牛,悠闲地在杂树旁蹭痒痒,怡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  次为黑白花牛,昂首前瞻,阔步前行,步履稳健,骄傲而自信。</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头为深赭色老牛,面向观众,端端正正,显得憨态可掬。正面使画面有了前后透视的纵深感,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  第四头为老黄牛,回首顾盼,调皮地吐着舌头,眼神似乎在挑逗你。</p> <p class="ql-block">  第五头牛倔强站立,严肃庄重,若有所思。</p> <p class="ql-block">  作品采用粗黑墨线勾勒牛的轮廓和骨骼肌肉,表现出牛的健壮高大。重点刻画牛的眼睛、鼻子、嘴巴、脚趾等部位。</p> <p class="ql-block">  作者韩滉是唐德宗时期宰相,通过画牛表现自己作为宰相对农业农事的关注。也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唐朝灭亡后,《五牛图》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为赵孟頫等人收藏,卷末有赵孟頫两处题跋,称作品乃“神气磊落,希世名笔”。另外还提到了一典故,即南朝梁武帝萧衍想启用隐士陶弘景,但陶弘景不想当官,于是画了二牛图给梁武帝,一牛“以金络首”,即头上套着黄金络受着约束的牛;一牛“自放于水草之际”,即自由自在地放养在天地水草间的牛。梁武帝看后,深知陶弘景志趣,“不复强之”。专家正是通过这段题跋揣摩当年韩滉画《五牛图》隐藏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时期,《五牛图》被乾隆收藏在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农耕主题园林春藕斋,卷首有乾隆“春藕斋”印,并御笔亲书“興(兴)託(托)春犁”,意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兴旺寄托在春天的辛勤耕犁上。</p> <p class="ql-block">乾隆“古希天子”鉴藏印和御题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乾隆寿长八十九岁,七十岁时刻此印,自诩为古稀天子。</p> <p class="ql-block">乾隆“太上皇帝”鉴藏印(圆印)</p><p class="ql-block"> 乾隆登基时承诺尊敬爷爷康熙,在位时间不敢超过康熙治国六十年,如果超过六十年便主动退位。后来遵守诺言,执政满六十年将皇位传于嘉庆,自己为太上皇。</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希堂精鉴印”鉴藏印(右方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希堂位于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内藏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故称三希堂 ,是乾隆皇帝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  乾隆在画上的酷似“牛皮癣”的印章,乾隆在位风雅,酷爱收藏,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传世书画都收入皇宫,使之不流散民间,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贡献。但是他喜欢在传世名画上大盖特盖,留下了许多诗句和印章。</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诗</p> <p class="ql-block">  卷尾还有乾隆召集近臣在上面的题诗落款,体现乾隆的重农思想。</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五牛图》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占并洗劫北京,《五牛图》被抢走。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薪孙忍痛出售《五牛图》。消息传出后,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指示文化部不惜一切代价购回,文化部经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币成交,经历半个世纪的分离,国宝得以回归祖国。</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央视牛年春晚,《五牛图》在国宝回家环节上亮相,与全国人民见面。</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了《五牛图》,我们再去欣赏北京圆明园的十二生肖牛首。</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最初是康熙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园林,并赐名亲书“圆明园”。“圆明”意思是做人圆通明智。胤禛大概正是牢记父皇的期望,后来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得以笑到最后,年号雍正。1722年雍正即位后大规模扩建,至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有600个足球场大小,有“万园之园”之称。</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牛首 清乾隆 郎世宁(意大利传教士)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大水法喷泉青铜雕塑十二生肖,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扩建圆明园,听说法国喷泉建筑闻名,于是决定在圆明园东边造一组西洋喷泉建筑,并请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按照欧洲人的习惯,郎世宁设计了人体喷泉。乾隆认为不可以,不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建议用十二生肖。生肖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铸工精细,褶皱和绒毛等细微处清晰逼真。建筑命名为海晏堂,即海宴河清,寓意大海风平浪静,黄河流水清澈,代表天下安宁。然而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十二生肖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海晏堂大水法十二生肖喷泉电脑复原</p> <p class="ql-block">  1985年,一位美国古董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私人住宅无意发现马、牛、虎首,以每件1500美元低价买下。后出现在纽约拍卖行,猴首出现在伦敦拍卖行。台湾企业家蔡辰男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买下马、牛、虎、猴首,后又将其拍卖。&nbsp;</p><p class="ql-block"> 2003年9月,香港企业家、澳门赌王何鸿燊(shēn,旺盛的意思。)先生在美国以600万美元买下猪首,捐赠给祖国,现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07年9月20日,何鸿燊先生又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以6910万港币买下马首。2019年11月13日,捐赠给祖国,回归圆明园。</p><p class="ql-block"> 2000年4月30日,中国保利集团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774.5万港币买下牛首,以818.5万港币买下猴首。5月2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1544.475万港币买下虎首,牛、虎、猴首现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流失分散海外近160年的圆明园鼠、牛、虎、兔、马、猴、猪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聚首展出。而龙、蛇、羊、鸡、狗首至今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另一处皇家园林颐和园也有一牛雕塑。</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为了筹备母亲崇庆皇太后60大寿,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名下令建造清漪园。清漪的意思是风吹动水面形成的涟漪。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建成,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取“颐养冲和”之意更名为颐和园。</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分前山和后山,前山为昆明湖,东堤有镇水铜牛。后山为耕织图景区,乾隆将颐和园建成当时中国男耕女织的家国天下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东堤镇水铜牛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p> <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同时焚毁了颐和园,这镇水铜牛亲眼见证了一百六十年前中国的屈辱。</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后山耕织图景区</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后山耕织图景区蚕神庙</p> <p class="ql-block">  1860年,颐和园后山耕织图景区全部被英法联军焚毁。</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后山耕织图景区废墟遗址照片</p> <p class="ql-block">  直到一个半世纪后,颐和园后山耕织图景区被全面修复。</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最早见于南宋楼俦的《耕织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当时中国耕织的步骤方法。</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局部) 南宋 楼俦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  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命宫廷画师绘制《耕织图》,以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局部) 清康熙 焦秉贞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局部) 耕图23幅 织图23幅 清雍正 绢本设色 每幅纵39.4厘米 横3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雍正对农业尤其重视,在这个版本的《耕织图》里,他命画师将自己的形象画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  在圆明园中,雍正还设计了这平面俯视酷似汉字“田”的建筑,旁边有田地,雍正经常穿着农夫的服装在那耕种,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图之淡泊明志 清乾隆 唐岱 沈源 绢本设色 纵64厘米 横65厘米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农业的丰收往往取决于风调雨顺,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祭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p> <p class="ql-block">玉谷纹璧 西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玉有灵性,可以通天地。这是古代皇帝春耕祭天的礼器,圆形代表天圆,中圆孔似乎可以通向天地神灵,表面有像豆芽一样的纹饰,代表谷物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耕,明清皇帝都会前往紫禁城延庆殿祈福。</p> <p class="ql-block">  延庆殿位于故宫西六宫以西。</p> <p class="ql-block">  春耕时期,明清皇帝同时还会前往另一处祭天的坛庙——天坛。</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随着紫禁城的竣工,位于紫禁城东南方向的天地坛也建成。&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圜丘更名为天坛,方泽更名为地坛。另在东边建日坛,西边建月坛。</p><p class="ql-block"> 天坛成为明清帝王祭天的重要地方,它占地273万平方米,是紫禁城的4倍。</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天坛,首先来到圜丘。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外围为方形,内为圆形,代表天圆地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圜丘内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汉白玉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p> <p class="ql-block">  圜丘台面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9块,第二环18块,第三环27块……以此类推一直到第九环81块。代表天帝居住在九重天,九为极阳之数,有"九五"之尊含义。当年皇帝跪在中心圆石,仰首苍穹,祈求上天。</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为圆形建筑,体现天圆。直径15.6米,高19.5米。蓝色琉璃瓦,体现天空的颜色。顶部攒尖鎏金宝顶,将人的视线引向浩瀚的苍穹。</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内设皇天上帝牌位</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左右建筑设风云雨雷夜神位</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左右建筑设二十八星宿北斗七星和金木水火土神位</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内无横梁,由八根巨柱支撑,柱子上是鎏金斗拱,支撑天花与藻井。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顶是龙凤和玺彩画,藻井是青绿的金龙藻井,中间是大金团龙图案。仰望皇穹宇顶,就像金顶的蓝宝石巨伞。</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围墙,墙面弧度规整,表面光滑,利于声波的折射。站在这里说话,声音会有回音。古人云: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代表人的言行,都被天所知晓,即天人感应。</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之后是长360米,宽30米的丹陛桥,设中左右三道。中间为神道,供皇天上帝神灵行走,凡人不得涉足。东为皇道,供皇帝行走。西为王道,供王公大臣行走。</p> <p class="ql-block">  丹陛桥尽头就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 年】,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为直径3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p> <p class="ql-block">  最开始的大享殿屋顶色彩不是今天的统一青色,而是上为青色,代表天空;中为黄色,代表大地;下为绿色,代表谷物生长。</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大享殿修缮,将上青中黄下绿琉璃瓦统一换成青色琉璃瓦,更显统一庄严。青色五行在东方,属木,代表生生不息,生长,这也是天空的颜色。修缮后的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毁于雷火,由于大殿是檀木材料,燃烧的檀木香味几里之外都能闻到,数年后按原样重建。</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4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十二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p> <p class="ql-block">  祭祀前,皇帝还要在天坛斋宫进行沐浴斋戒。</p> <p class="ql-block">  天坛斋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为皇帝冬至祭天前用于沐浴斋戒的宫殿。皇帝要在里面斋戒三天,有不食荤不饮酒不近色,不问疾丧,不理刑名等诸多禁令,以示对天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除了天坛斋宫,在紫禁城内也有一座斋宫。</p> <p class="ql-block">  紫禁城斋宫建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位于故宫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p> <p class="ql-block">  明代和清前期,冬至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天坛斋宫进行。为什么雍正皇帝又在紫禁城内修建另一座斋宫呢?这是因为,康熙后期,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最终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政敌。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的斗争仍十分激烈,他实在不敢在远离紫禁城的天坛斋宫斋戒三天。为确保平安,在紫禁城内修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故称内斋。</p> <p class="ql-block">  斋戒时,放小铜人,铜人是唐代谏臣魏征形象,以监督皇帝斋戒。</p> <p class="ql-block">  斋戒铜牌 </p> <p class="ql-block">  除了祭天,明清皇帝还会前往位于北京中轴线南边的先农坛,祭祀先农神。</p> <p class="ql-block">雍正先农坛祭祀图 清 郎世宁(意大利传教士)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旁边还有一处田,田的规格是一亩三分,我们经常说的“一亩三分地”就源于此。皇帝要一手扶犁,一手扬鞭进行耕地。按照当时的礼仪规矩,皇帝要推三次犁,为天下农夫做一个表率。</p> <p class="ql-block">  这是《雍正起居注》记载,当时雍正推了三次犁意犹未尽,又多推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  皇帝在一丝不苟的祭祀中祈求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同时,内含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p> <p class="ql-block">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春天已经到来,为了一年的新希望,让我们发扬习总书记提出的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不负韶光,一心为民,开拓进取,辛勤工作,奋发向上,实现我们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