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花开的季节,我们一行四人踏上去白沙埠朱阜的行程,为见花开,为盼花开,为等花开,为“小小巧手剪花花,为朵朵花花耀明德”。</p> <p class="ql-block"> 一见花开。</p><p class="ql-block"> 王艳俊老师是省级非遗项目剪纸(瑯琊剪纸)代表传承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民间艺人独有的气质尽显,谦逊、内敛。</p> <p class="ql-block"> 120平的房子,奖杯、奖牌、作品,或挂或悬,更多的是堆叠在一起,满满当当,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作品题材广泛,有革命题材,有领袖像,有花鸟虫鱼,亦有生活百态。种类技法多样,有套色剪纸,有单色剪纸;有阳刻,有阴刻。作品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或小巧精妙、美伦美奂,无论哪幅作品,均精雕细刻,一丝不苟。 </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之所以有如此丰硕的成就,是和他禀异的艺术天赋、强烈的兴趣爱好以及“笔耕不辍”的精神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因常年执刻刀而落满茧子、伤痕累累的手,令人动容,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讲起每幅作品的创作经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乐在其中。要不是时间不允许,真想这么听下去。</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是一位多么敬业的老师啊!当听到我们想学习,他爽快地答应教我们最基础的剪纸技艺——剪五星和红双喜。一刀剪五星,得益于他小学美术老师的真传。王老师说,剪五星,重点在叠,一张方形的纸,叠七次,每次怎么折怎么叠,他都耐心口授手教,让我们把步骤一步步记在纸上,并示范教授。红双喜有两种叠法和剪法,他都依次细细教授,剪完后,怕我们忘记,又拿出纸让我们再剪一遍。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我们在不舍中与王老师告别。毕竟,王老师的时间那么宝贵,采访过程中,不时有电话打来,有联系请去讲课的,有预定作品的,还有邀请作品参展的。王老师也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他最怕家里去闲人串门,这让我想起居里夫人,家里只有一个板凳,怕的是来人坐下不走。</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还说,他实在忙不过来,就让儿子买了台装裱机,出去学习装裱技术,而后在家装裱。活多的时候,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齐上阵,王老师刻模板,一家人都帮忙刻,且都会刻。</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还说,他已带过很多学生,有老年大学的退休老人,有各中小学的老师,有很多中小学校邀请他去给学生上课,还有个残疾人跟他学,现在已被人聘去教学。</p><p class="ql-block"> 听了这些,我又欣喜又感慨。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贵在传承。</p><p class="ql-block"> 愿小小的艺术之花,开遍沂蒙大地,耀我明德!</p><p class="ql-block"> 等花来,盼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