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卧龙吟》-小洁师姐

红豆蔻

<p>《卧龙吟》又名《有为歌》,是电视剧1994年《三国演义》第二十七集《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出山一段的插曲,十分感人。后改编为古琴演奏曲。</p><p><br></p><p><br></p><p>乐曲内容</p><p><br></p><p>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p><p><br></p><p>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p><p><br></p><p>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p><p><br></p><p>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p><p><br></p><p>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p><p><br></p><p>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p><p><br></p><p>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p><p><br></p><p>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p><p><br></p><p>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抒怀襟</p><p><br></p><p>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p><p><br></p><p>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p><p><br></p><p>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p><p><br></p><p>成败在人谋,一诺竭忠悃</p><p><br></p><p>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p><p><br></p><p>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p><p><br></p><p>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p><p><br></p><p>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p><p><br></p><p><br></p><p>乐曲赏析</p><p><br></p><p>《卧龙吟》的歌词第一段,自“束发读诗书”至“世乱时危久沉吟”,描述了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与思想。“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勾勒出了一个勤奋好学、充满智慧的青年形象。“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则把握住了《三国演义》原著中的诸葛亮形象:既洁身自好、不求闻达,又满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看似矛盾的心曲,实则是诸葛亮雅号“卧龙”的真实内涵。</p><p><br></p><p>第二段歌词,自“茅庐承三顾”始,至“猿鹤听我再抚琴”止。主说诸葛亮与刘备的风云际会,和他对知遇之恩、志同道合的感慨。“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自此,诸葛亮正式登上汉末三国的历史舞台,曾经晴耕雨读的青年书生,将演出“龙兮龙兮风云会”的壮阔活剧,值得为之“长啸一声舒怀襟”了。词作者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渴慕知遇的心态极其熟悉。</p><p><br></p><p>94版《三》剧中,补充设计了原著中未有的情节:三顾茅庐当晚,诸葛亮留刘备三人在卧龙庄居住,深夜不寐,弹琴吟唱,以抒心曲。即将出山的诸葛亮,那种满怀感激、满怀壮志,却又深知天命难为、将悲壮努力的复杂心绪,以这段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曲名《卧龙吟》的来历。”</p><p><br></p><p>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重视律治、行法如山的治国大师。后世的一代代知识分子怀着自己渴慕知遇、又长保清高傲然的文人衷肠,在这个人物身上添加了太多的笔墨;而一代代平民读者,又在向往智慧与正义的心态促使下,将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这两种历史心态叠加起来,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历史来源。从影视剧安置情节、塑造人物、呼唤历史精神等各种角度上说,《卧龙吟》是成功的,也是无可替代的。</p> <p>第一句</p> <p>第二句</p> <p>第二句</p> <p>带音头的讲解</p> <p>第三句</p> <p>第四句</p> <p>第五句</p> <p>第六句</p> <p>第七八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