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wancha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今年,我的父亲王有忠去世十年了,母亲戎群也去世三年了,想起父亲心情仍然难以平静,往事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亲王有忠安徽桐城县人,1922年8月生,1938年8月参加游击队,1939年1月授编新四军江北9支队7团三营,1939年7月入党。1941年调新四军二师师部学报务,1943年任电台报务主任,1948年任股长,1950年任空军陆战第一旅(空降兵第一师)通信科长,1954年在张家口高级通信工程学院学习,1956年任空三军通信处副处长,1958年任沈阳空军通信枢纽部主任,1960年任空军昆明指挥所通信处长,1965年~文革前,参加援越抗美帮助越南援建机场。1979年离职休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人民空军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父亲把他的大半生都献给了人民空军的建设,他几乎二三年换一个地方,从组建伞兵师和组建东北空军、西南空军、援越抗美……,一直到我参军离开家,父亲在我心里还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我记不起小时候他给我说过什么话,没有什么能回忆的事,记忆中的父亲一直都在出差,即使在家也很晚回来,孩子和大人各在各的食堂吃饭,几乎碰不到面。真正开始认识父亲是从他离休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母亲戎群1946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23军67师文工团员,通信报务员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49年,父母的部队都参加了解放南京的战斗,他们也是在南京认识的,父亲任通讯科长,母亲是报务员,这张南京照相馆的留影记载了这段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这应该是南京玄武湖,在南京的这二年,没有战火生活安定,三十出头的父亲开始考虑婚姻大事了,当组织上调他去河南开封组建伞兵师时,他提出把母亲一起调走,尽管母亲不同意这门婚事,但命令必须服从。坚持了一年后母亲还是不情愿的嫁了。此后风风雨雨六十年,不论母亲怎么耍性子,怎么不讲理,父亲都只是呵呵笑笑由着她闹。吵够了闹够了晚年的父母日子越过越和睦,越过越亲密,谁也离不开谁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母是新中国的第一代伞兵。母亲1952年8月代表空降旅参加全军运动会,成为15名新中国第一次跳伞表演的女伞兵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左边那个英姿飒爽的女伞兵就是我的母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我,我和我大弟都出生在开封,是伞兵师第一代孩子,我们的乳名莉莉维维听父母说是苏联顾问给起的,听起来是有点苏味儿。7岁之前,我们随父亲从开封到大连,大连到沈阳,沈阳到昆明,大连我模糊记得那里的有轨电车,沈阳只模糊记得去幼儿园的班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61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在昆明巫家垻机场与专机保障组成员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十几年后,我也曾担任胡耀邦总书记赴对越反击战前线专机保障组的气象参谋,也曾参加李先念主席的专机保障,但是只能远远的看看,还是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65年父亲参加援越抗美,听他后来讲,越南军用机场的设施基本上是我国援建的,我后来参加了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参谋作战考核内容里有越南机场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料等数据,我会想这个机场父亲一定去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援越抗美留影凭祥友谊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66年文革开始了,父亲从越南直接去了学习班、思茅五七干校、贵州修文三线工厂,一直到78年平反恢复名誉,整整十二年父亲顶着莫须有的罪名,过着艰苦的日子,但是我们没有听到他有一句怨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父亲这一代人对党的坚定信念是战火焠炼出来的。76年我和父母一起回了一次老家,来了一个当年和父亲一起当兵的叔叔,据他说他们一起出去10个人,他是受不了逃回家了,现在活着的只有我父亲(报务员)和一个机要员,其他的人都牺牲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亲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了这样一件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39年5月我负责二个重伤员到后方去,住在老百姓家,因为打仗背包都丢了只好睡在稻草床上。二个同志一个是肺部受伤,一个是坐骨下打了一个大洞,痛得难受整夜大哭大叫,几天也没有等到医生,就这样痛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经历过如此惨烈生死的人,绝不允许任何人动摇或诋毁他们用血肉之躯打下的江山。无怨无悔坚定不移。</b></p> <p class="ql-block"><b>1976年,父母带我们回了桐城老家,这是父亲的全家福,一直放在像册的前面。父亲一生节俭,他资助了老家二个叔叔上大学,我一个舅舅患肺结核不能劳动,家里五个孩子,父母也经常寄钱接济。</b></p> <p class="ql-block"><b>那时的老家还很贫穷,回去时父母准备了很多东西,按照当时的习俗媳妇儿是不能主事的,所以分东西时母亲不能参加,这让一向在家里说一不二的母亲很不高兴,唠叨了一辈子。</b></p><p class="ql-block"><b>老家的乡亲很朴实,记得我和弟弟实在是吃不下肉蛋了,一碗面只有上面薄薄一层面条,下面藏着五六个鸡蛋。我们经常躲起来去吃烤红薯。</b></p><p class="ql-block"><b>离开的时候乡亲们大包小包送了一大堆,实在是拿不了,记得有鸡蛋、鱼肉、自已榨的油,红薯粉……</b></p> <p class="ql-block"><b>父亲的乡情很浓,离休以后有时间了,隔几年就会回老家看看兄弟家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78年7月,我也因为父亲平反从贵阳磊庄调回了昆明,平反后父亲很快就被离休了,这让他心情很不好,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让他工作了,一辈子忙碌的人突然闲下来非常不适应。正好我也回昆明了,二个弟弟也回来了,我们就陪着父亲到处玩,那几年是我们和父亲接触最多的日子,也是家庭最温暖快乐的日子,父亲渐渐地把情感从工作转给了儿女家庭,渐渐地习惯了离休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我开始认识父亲,他在五七干校学会了木匠活,亲手给我打了一个书柜,机关每星期看一场露天电影,父亲为我做了一个折叠的小板凳;每星期我回家,他会买好我喜欢吃的水果,走时还带着满满一包;88年我已转业到南京,因病住院了,父亲听说后立刻坐飞机从昆明赶来帮助我照顾孩子,至今我一想起父亲心里就是暖暖的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他们这一代人公私界限很分明,离休几年后,空军邀请他参加通信兵志的编写,这是他十几年唯一的一次"出差",回来对我们说,招待所的生活用品怎么都是送的,拖鞋也是送的,我们笑他真没见过世面,想想他的记忆还停留在60年代,那时候他常年在外,随身携带生活用品,吃饭自己交伙食费。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75年我参加编写昆明军区军事气候志,做气候调查走过玉溪、思茅、景洪等地,历时半个月,我们也是自己带着生活用品,住部队招待所每顿交几角饭钱,那个年代是那么的简单干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亲老了,小儿子因病早逝对他的打击很大,第二年就中风了,以后陆续发病十多次,但是父亲用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每次都能恢复到生活基本自理,他把他对疾病的抗争经验写出来,发表在老年报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亲喜欢吃烤鸭大虾鸡腿,喜欢吃水果,每年春节我回去看他们,陪他们坐着干休所的车逛年货街,左边父亲右边母亲,买上很多他们喜欢吃的东西,车上都是原来大院里的叔叔阿姨,一路热热闹闹,那时的父母一定感觉很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外孙子这样评价爷爷,爷爷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干净的人,爷爷对生活乐观积极满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母在解放南京的战火硝烟中相识,一同经历了艰苦生活和文革风雨,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度过了相濡以沫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亲一生戎马生涯,战争年代获大功二次,中功二次,1955年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作为击落美军无人驾驶军用侦察机有功人员,在北京受到毛主席、刘少奇主席接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亲一生正直坦荡、坚毅勤勉、达观开朗、敦厚仁爱、积极进取,永远是子孙心中的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后记,父母相继去世后,一直想为他们做点事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几年来陆续整理了父母的遗物和照片,终于在父亲去世十年祭奠之际完成了这个美篇,我把父母合葬在南京,这里是他们曾经战斗过并相识的地方,今天我们和孩子去给二位老人扫墓,为父母制作的美篇也同日发布,暨以纪念和追忆我们的父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愿父母在天之灵安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你们的女儿于2021年清明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