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不去的炊烟

海蟾

<p class="ql-block"><b>多年来,在我的心头,总有散不去的炊烟,总缠绕在脑海里,鼻子总能嗅到那种柴火的味道。这种味道,生而闻之,久经鼻孔,浸入记忆的沟痕而成“味锈”,一生无法淡释,那就是我插队时常伴周身的炊烟味道。</b></p><p class="ql-block"><b>每当我行走在异乡的山村时,看到一缕缕炊烟冉冉升起时,那丝丝缠绕于心的故乡炊烟,也在我心中袅袅升起,在心底扩散,弥漫。那些记忆的碎片,拼凑成一段排山倒海的映画,向我压过来。像一部无声的黑白电视剧,在我脑海播放。常常忆起坐落在一个叫老虎屯的靠山屯知青点。那時作为插队知青的我,每天在生产队干完活,都喜欢跑到知青点附近的山梁上,坐在落日的余辉中,望那靠山屯的家家户户零零碎碎,尤其在那落霞彩云之下、鸡鸣狗叫之中,升腾不息的炊烟,一缕缕炊烟,弥漫在落日下的黄昏,循着炊烟萦绕的方向,黄昏的炊烟是一首呼唤曲,呼唤着归家的孩子,呼唤着劳累的村民,呼唤着小鸟归栖。</b></p> <p class="ql-block"><b>夕阳渐渐西沉,绯红的脸庞从树稍上慢慢下滑,余辉在缓缓收敛。天地间的生灵,在一缕缕炊烟的香味中慢慢歇息下来。那一阵阵,一丝丝,一缕缕,包含在炊烟里的饭菜香,被风轻轻拂散,像一段薄薄轻飘滑腻的细绢,柔柔地覆盖在原野上。轻轻地抹去村民一天的疲劳,催促着归家的脚步。</b></p><p class="ql-block"><b>夜色用一层神秘的黑衫覆盖村庄,蛙声聚响,仿佛为那一家家围聚在餐桌旁的村民们奏乐。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声,飘出窗外,与那尚未消散的炊烟融合,向村庄周围散去。是妈妈“回家吃饭'的呼唤。永远是那么亲切,那么诱人。走进篱笆围成的小院,走进温暖的小屋,走进热气腾腾的厨房。灶台下是熊熊燃烧的柴草,灶台上是飘香的饭菜。这一幕一幕,一遍又一遍在我梦中闪现。犹如一幅素美的油画,牢牢地挂在我心房的中堂位置。</b></p> <p class="ql-block"><b>我的第二故乡老虎屯,是辽南一个依山傍水的靠山屯,知青点座落在屯西头的岭岗下,站在知青点的院里就能一览全屯。屯里只有二百多户人家,一户一院,杂乱地散在山的半坡之上高高低低,在自然水叉中错落有致,满屯都被枣树遮掩着。家家厨房都有烧火做饭的灶坑,房山头都矗立着用土坯或青砖垒起的烟囱,一般高出屋顶半米有余,形状如一座方塔,直指青天。每日三餐时节,随着家家生火做饭,烟囱里就次第升起炊烟,由浓及淡,随风而散,整个村子便弥漫在一片朦胧之中,晨如残梦,午如轻纱,夕如幻画……我想,所谓风景,就是让人视而美、感而美的景象,平生见过不少山奇水秀的名胜,但总觉这些奢艳的景观与我隔着情感,即使再美,也如同观图看画一般,一望惊叹之余,留下的念想不多。而靠山屯则不同,那素淡的田野,荒秃的山梁,丑陋的石沟,凌乱的土屋草房,都是绝无替代的存在,尤其那飘散的炊烟,更是这靠山屯美的魂灵,一柱柱炊烟的根部,是乡土的支撑,是山泉的吟唱,是乡亲们驾驭着牲畜热腾腾的生活,是山外游子们浓浓乡情的牵绊。</b></p> <p class="ql-block"><b>炊烟升起,太阳升起,炊烟散漫,日子铺展。袅袅炊烟,不同的色味,含纳着不同的生活滋味。通常来说,地处贫僻山区的山村人,烧火的原料有柴草秸秆、烧啥就冒啥烟,啥烟就有啥色味。</b></p><p class="ql-block"><b>柴草秸秆是山村最常用的燃料,其烟因燃烧程度不同,有黄有黑有青,浓时刺眼刺鼻,焦糊粘喉,味道极苦,淡时则很适鼻,除了略微的苦涩,细品甚至有点诱人的清香,久闻成瘾,欲断不能。因为柴草秸秆长于乡土,四季荣枯,吸养纳阳,哪怕在灶堂燃起,在锅底化为灰烬,顺烟囱冲天而去,也是一种生命的绽放,闻之留恋,闻之倾心,那是一种让庄户人在光阴更替中品味生息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树枝蒿草秸秆堆放在门前晾晒,屋脚堆放的常用燃料,是各家大人们农闲时间、娃娃们放学后都会带上绳子、镰刀,去山上捡拾枯枝,去河边割枯草,然后捆成一大捆背回来,码成大垛,以备冬天使用。谁家的柴火垛大证明这家人勤劳。每年秋收过后,生产队也会把地里的秸秆收起分给各家各户。人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p><p class="ql-block"><b>那时柴禾对每家来说,是生活中的必须的东西,也是农家珍惜的东西。夏日里仅仅为一天三顿饭使用,春秋烧大灶热热炕防止潮湿,只有冬天才舍得在炕洞里烧柴火取暖。每当饭口时家家先是飘出缕缕青烟,像淡雾一样,慢悠悠地升散,味道也清淡,既不呛喉咙,也不熏眼睛,如果飘到你面前,慢吸一口,会有一丝很淡的酿香味儿,不由让人反复回品,沉浸其中。接着就是饭菜香味飘满全村,让人们急匆匆向家奔去……</b></p> <p class="ql-block"><b>可以说,那时候,乡村人的每一个日子,都是柴草熏过来的,每隔几天人们就要从灶坑里扒出一堆小灰倒在街门口的粪堆上,等来年送的地里上肥,这可是最好的农家肥。因此,农家生活就是这样每一个日子都是那么有滋有味耐嚼难忘。</b></p><p class="ql-block"><b>是呀,炊烟就是飘动在靠山屯的美梦和希望,有暖热的炊烟就有幸福和饭香。顺着这炊烟似乎仍清晰看见先辈们劳苦一天,肩扛农具,疲惫而渴望晚餐的神情,看见放学的孩子们欢快的样子,看见女人们围着围裙、脸上抹着灶灰的忙碌样子。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也很少有钟表,太阳就是时间,呼唤就是联络,而那烟囱里的炊烟就是开饭的信号。当天空微微泛白,清晨的露珠在草尖亮着晶莹。屯子的炊烟在鸡鸣中冉冉升起。一缕,两缕,继而数十上百缕,缓缓随着晨雾冒起,它们相互融洽,缠绕,相拥。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像是践行昨晚共同的约定,相伴而来。唤醒黎明后的宁静,唤醒勤劳的乡村。当日落晚霞时,人们不论在田间地头、在山上果园里的大人、还是在外面玩耍,在河边摸鱼的孩子,只要看见远远烟囱的炊烟,就会三三两两的回家来。那時谁家先有炊烟升起,谁家的烟又急又粗,谁家就一定先有饭吃,心里就美滋滋的,别的同伴就眼馋、嫉妒。而谁家的屋顶迟迟平静无烟,通常是人口多,劳动力少,不是缺粮就是缺柴火,回去一定是冷锅冷灶,心里就一定凄惶忧郁。</b></p><p class="ql-block"><b>每当这时站在知青点院内,远远望着屯子里,高高升起的炊烟。在无风时,那白色的烟柱扶摇直上,消失在白云蓝天里,十分舒缓,宁静。一会又在风的吹拂下,向着四处飘散,在树梢间缠绕,顺着风在洼地蔓延。仿似一种遥远的牵挂在萦绕,一种熟悉的陌生在缱绻。</b></p> <p class="ql-block"><b>如今过去几十年了,时代更替,时光远去,已搬迁消失的屯子,对于远游他乡的我,仅成了沉在心底的念想。生活早已远离柴草,心中那家家散立的烟囱和烟囱里飘飘而升的炊烟却仍那样亲切撩人,越回味,越悠长,仿佛屯子的声息和呼吸,执拗地召唤着我,牵我回归,引我回望。我常想起靠山屯的炊烟,从篱笆掩映的小院升起,飘过靠山屯的额头,掛在我青少时的记忆里。成为一道温欣的音符,让我在聆听中陶醉。炊烟在岁月里升起,又在岁月里消散。苍苍的炊烟已是老乡亲们深情的眼光,从末走远。再回首,是老乡亲们苍老的容颜,恰似那老去的炊烟渺渺,温暖着我,又感伤着我。所谓人间烟火,其实就是对生命的点燃与升腾,扶慰与温欣。难怪,面对今天富足的生活和多彩的世界,我仍愿意让岁月洗礼的灵魂,留恋那一缕炊烟,总是固执地在质朴的乡土里寻找着人生的答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