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 印象华亭<br><br> 作者:朱平 <br><br> 华亭蕴美,关山毓秀。连续两届“诗画关山,山水华亭”全国名家摄影采风活动,揭开了关山神秘的面纱。<br><br><br><br> 关山这块曾经搅动陇原版图,决定陇原风水,屏障中原门户的兵家必争之地,终于向世人展露出了撩人心痒的一面。山岚,云蒸霞蔚,欲掩还露;谷壑,临空透崖,托云立地;溪流,萦绕回旋,瀦坛悬瀑;村落,茅庵蔬篱,鸡鸣犬吠。这是自然,又是照片,出现在摄影家镜头里的关山,山深而灵动,树密而清俊,不同于昆仑浩瀚,不同于雁荡灵秀,不与五岳争宠,不让细丘遮扰,将东西两侧装扮成湿润绿茵与干旱荒蟒两个世界。东海龙宫蒸腾的烟雨云霞过不了这座山,北极广寒世界的寒流冷气越不过这道岭,因而称关山。这是大自然对关山最为圆满切切的诠释,更是摄影家寻找的焦点。<br><br><br><br> 华亭,这方已经走向时代腾飞、打开小康之门的热土,又被摄影家推出了闺阁绣楼。城镇,摩登时尚,清爽宜人;乡村,富足大气,绿树掩映;民俗,秦风陇韵,朴素淳和;人民,精干务实,开放包容。摄影家们镜头里出现的华亭,总是这样堂皇,这样秀丽,这样宜人,这样令人流连忘返。流光溢彩的矿区,霓虹映衬的夜市,遍布街市的名牌商品专卖店,时髦女郎与耄耋老翁同挤公共车的瞬间,在现代社会变革的这所“亭”子里,华亭确实有“华”,那是时代的恩赐,那是华亭人的汗水,那是凝聚着华亭人几千年的期盼。<br><br><br><br> 名家看华亭,看的是华亭的人。当然是要看山水的演变,看文化的滋养,看社会的发展。在见过大世面的著名摄影家眼里,华亭是穿行在车流之中的小学生,是一同挤在公共车的耄耋老人和摩登女郎,是充满幸福与骄傲的年轻母亲与沐浴时代春风咿呀学语的婴儿;华亭也是破瓷缸垒起来的院墙,是熬得又浓又艳的罐罐茶,是关山坡上时隐时现的羊肠小道。华亭人唱戏不上舞台,唱小曲,华亭人脸上总是离不开煤粉炭灰,但笑容灿烂。有云雾缭绕、色彩斑斓的关山的孕育,还有那两千多年开矿追火的岁月熏陶与炙烤,将华亭抽象成了大写的“人”!<br><br><br><br> 赤子爱母亲,爱的是母亲的真善美。爱母亲的慈祥与善良,爱母亲的美丽与伟大,爱母亲的呵护与养育。华亭的摄影“发烧友”孜孜不倦追求着华亭的美,雨后,他们等不得天亮就蓬头垢面地爬上山顶等待朝霞与云雾的出现;雪天,他们宁肯摔得鼻青脸肿也要拍摄出关山的圣洁与壮观。莲花台,野狐峡,米家沟,仙姑山,海龙洞,甚至于街道的霓虹灯,节日的礼花,淙淙流淌的小溪,矿山野战的路灯等等,他们都发现了真、善、美,在他们眼中,母亲华亭总蕴藏着自然的仙气,激荡着人间的正气,散发着发展繁荣的灵动之气。<br><br><br><br> 发展传承,传的是一个地方的血脉,是文化。传文化,传规矩,即便是留给后人的财富也要留的有“哈数”。“哈数”就是价值观,就是文化。这方水土也就养育出了这样一方人,多彩中蕴含着正气,忙乱中约定了“哈数”,不管是过去的贫穷还是现在的富裕,唯有“哈数”不乱,这是华亭的民俗,就叫“华亭人”吧。<br><br><br><br> 千年盛世,历史一小步。我们抹去了山沟沟里的茅庵土房,留下整整齐齐的新农村;我们抹去了炭窑瓷窑小作坊,留下了与时代相称的煤城瓷镇;我们抹去了“山里人”的愚昧与羞辱,留下了一个摩登小城市,留下一群时代精英,留下了一个美丽童话,一个华亭发展史上的奇迹。时光帮着我们抹去了很多很多,而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应该再留点什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