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梅氏》绪言

梅学书

黄梅山,在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处,是梅姓得姓之地。黄梅山又名破额山,双峰山,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四祖寺就座落此处。 <br><br><br> 黄梅梅姓人口,按《黄梅县姓氏志》记载,有8.3万,在全国梅姓133万人中,占有6.2%的比重。梅姓在全国是小姓,但在黄梅县的103万人中又是大姓。梅姓是黄梅四大土著姓氏[ 黄梅县四大土著姓氏为:项、於、梅、王四姓。]族群之一,是黄梅这块土地上的最早开发者,特别是黄梅滨湖沉积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地区的主要开发者。梅姓人世世代代在鄂东大地繁衍生息,用生命和智慧,同其他姓氏一道,共同写书黄梅的经济社会发展。编著《黄梅梅氏》一书,记录的不仅仅是梅氏家族的发展史,其内容也是对黄梅县志的一种补充和丰富,对于编纂地方史志,研究鄂东黄梅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研究全国梅氏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br> 在编写《黄梅梅氏》一书之前,编撰者与梅氏五大支系的宗谱续修主笔,就编写提纲进行了多次讨论,最后确定以下写作的基本原则。<br> 一是以史为据,如实叙述。以黄梅五大支系《梅氏家谱》和历代《黄梅县志》《黄梅县姓氏志》《黄梅县地名志》为蓝本,结合黄梅五大支系民间梅姓老人口述录音资料,参阅公开和非公开的书籍、杂志、网络文章编写。如梅姓自然村庄发展史、黄梅下乡梅姓的习俗礼仪,是根据《梅氏宗谱》资料,结合现场访谈梅姓老人录音撰写而成。对于历史上的梅氏名贤,史书有记载的以史书为准,没有记载的按宗谱录入。对于民国年间的国民党梅姓名人,如实叙述,不作评价;1949年以前牺牲的梅姓共产党员,按县志记载和评价,如实转录。1949年至今的名贤,已退休的名贤录入;正在学校读书和刚参加工作不久,事业还未定型、或正处于上升期的梅氏宗亲,除特殊的人士外,本书也不录入。<br> 二是尊重家谱,文化、血缘认祖。在中国,梅姓有七个源流,始祖也就有多个。明清时期,民间在修谱时,由于缺少历史资料,血缘认祖,无法在时空上衔接本姓世系,于是创造出“文化认祖”和“血缘认祖”的修编谱方法。一方面,在编修宗谱时,将远期那些历史上的梅姓名贤,有的不一定是本族的世祖,都编入了先世祖的世系表或世系图;另一方面,又将近代能够说得清血缘关系的祖先,按照血缘认祖的方法,衔接文化认祖,将同一姓氏远古历史的名贤,编入世系表或世系图。黄梅梅氏也不例外,一方面攀附历史上所有同姓名人,作为先世祖列入世系图或世系表,另一方面又将近代能说得清楚的世祖衔接上。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用文化认祖的方法,也说明最早的《梅氏宗谱》修编者,在文化价值上认可“梅”的性格、品行和精神,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历史上的梅氏名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编入宗谱能让黄梅梅姓人值得骄傲。本人能理解当年编修黄梅《梅氏宗谱》前辈执笔人的良苦用心,将这些历史上的梅氏名人,作为世祖名贤写入宗谱,能够起到激励和鞭策后人,争做时代楷模的作用。本着这一原则,作者在编写《黄梅梅氏》一书时,没有推翻梅氏先祖世系图和世系表,只是在个别地方作了勘误,如音同字不同等作了勘误。什么才是真正的血缘世祖?我认为在阅读所有家族谱牒和《黄梅梅氏》时,应将下述五个要素作为判断先世祖真伪的基本要素,即:(1)生、殁年月日时辰;(2)妻妾姓氏及生殁年月日时辰;(3)儿子或嗣子名字及出生年月日时辰;(4)墓葬地及碑文;(5)功名简载。只要具备上述几个要素,其谱牒记载的世祖,皆可信,上述五个方面内容都没有,只有名字不可信,起码存疑。所以对于史书上已有记载的梅氏名人,是否是黄梅梅姓人的真正世祖,仍按谱牒记述。其真伪本书第十章稍作考辨。<br> 三是薄古厚今,远简近详。根据有关史料内容,谱牒对远祖记述较简单,对近五百年记述较详细,《黄梅梅氏》也就根据谱牒记载,遵循“远简近详,薄古厚今”的原则。黄梅梅氏与黄梅境外的梅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编写《黄梅梅氏》一书时,必然涉及黄梅境外的梅氏内容,对于黄梅境外与梅氏有关的内容,本书只作简述,重点详述境内的梅氏。<br> 四是有统有分,统分兼顾。黄梅梅氏五大支系,历史上宗谱续修的次数不同,续修的时间也不同步,对于各谱牒记载相同的梅氏重大事项,内容一致的统一表述,内容不一致的,以支系为单元分述。统分兼顾,能统述则统述,不能统述则分述。如始祖和源流统一表述,有共同先世祖的统一表述,五大支系迁梅始祖之后的世系则分述。支系再分枝后只写到支系首谱中的世祖,不再往下追述。<br> 五是求同存异,规范表述。在五大支系宗谱中,相同的内容,表述不一致,除了第九章牒谱文献,尊重原文外,在本书其他章节,统一规范表述。如新开镇君卿公支系,宗谱中有的地方表述为“郁再户”,有的地方表述为“开二户”,有的地方表述为“龙腹堂”,有的地方表述为君卿支系,在本书统一表述为“君卿公支系”。法章公支系,在宗谱中有的地方表述为“十大户”,有的地方表述为“法章支系”,有的地方表述为“西横堂”,本书统一表述为“法章公支系”。受九公有的地方表述“祖九”,有的地方表述为“受九”,在本书统一表述为受九公。同一内容表述不一致,且无依据证明对错,如实分别叙述,并作说明,留待读者自已判断和考证。<br> 六是悬案待探,不作结论。历史悬案,只提出问题,不作结论,留待后人探讨考证。如梅姓与黄梅山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史料记载黄梅是梅氏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梅伯后裔的封地,但从梅氏家谱记载的黄梅始祖,除君卿公祖辈是从黄梅宦迁宣城,君卿公祖辈安公又从宣城迁江西武宁龙腹潭,其父又让其从江西迁回黄梅外,其余四支都是在宋代从外地迁入黄梅的梅氏。梅姓人从黄梅迁出迁入共迁徙了几次?蔡山附近的梅城,据《汉书﹒英布传》载,是汉初英布的九江王封地治所,《湖北通志》载:“汉置寻阳县,即今黄梅,属庐江郡”,也是最早的寻阳邑治所。《黄梅县地名志》载:“清太平军曾在此驻扎。”梅城村现有的谱牒记载,其建村始祖是法章公支系十大户之一的太三公。而梅城村的梅超华老人介绍,太三公从丝毛坦迁居梅城村之前,已有一支梅姓人居住,太三公是投靠这支梅姓人,才得以安家落籍。而这支梅姓人,历史没有记载,《梅氏宗谱》也没有记载。是梅姓续修宗谱时,一并记入《梅氏宗谱》太三公支下,还是迁居他乡,或是没有子嗣?这些都属历史悬案,本书不作结论性意见,留待后人探考。<br> 对于黄梅梅氏的远祖世系,五大支系的《梅氏宗谱》记载不一致。在编写《黄梅梅氏》之前,编撰者曾召集五大支系宗谱修编主笔开了一个协调会,对照各自谱牒,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按25年为一世系,以历史上最早修谱的法章公支系《梅氏宗谱》为蓝本,充分吸收采纳其他支系的谱牒内容,形成了现在的梅姓世系图。对于五大支系的字辈派别,黄梅《梅氏宗谱》续修负责人梅展开先生,县档案馆的梅再春先生,在2010年梅氏五大支系续修宗谱时,多次召开五大支系续修人协商会,参会人员参阅不少史料,并达成共识,将五大支系字辈派别予以对应,并录入了宗谱。在编写本书时,编者又进行了考证,觉得2010年五大支系达成的世系字辈派别对应,由于考证方法不科学,错讹较多。于是再次召集《梅氏宗谱》续修主笔,介绍新的考证方法,并将考证结果提交大家讨论,取得认同后,以表格形式表述五个支系之间的世系字辈派别对应关系。<br> 对于历代名贤部分,清代以前、民国时期的名贤按《黄梅县志》和《梅氏宗谱》转录。对于1949—1978年这一时期的名贤,按1985年版《黄梅县志》和2010年《梅氏宗谱》上的名贤选录。1978年以后的梅氏名贤,《黄梅梅氏》只对已经退休,或在职但快退休,事业基本到达顶峰的名贤录入介绍,其他在职或正在学习的名贤不录入介绍。这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梅氏年轻的名贤,事业正处在上升的通道时期,现在的《黄梅梅氏》对其介绍意义不大;二是下一次《梅氏宗谱》续修时,相信续修的主编会将这些名贤录入宗谱,那时的介绍更客观更真实。<br> 《黄梅梅氏》全书共分十章,另加绪言和后记。<br> 绪言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本书研究的目的、意义、原则、方法、凡例和每一章节主要内容。<br> 第一章梅氏与中华文明。主要内容是,姓氏的由来,梅姓的源流与始祖,梅姓人在历史各个时期的迁徙散布概况,梅姓人在中国发展史上,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br> 第二章梅姓与黄梅。主要内容是,梅伯后裔与黄梅的关系,黄梅梅氏五大支系的共同始祖,五大支系始祖迁入黄梅的过程,各支系后裔的散布,以及《黄梅县志》记载的宋、元、明、清梅姓名贤。<br> 第三章世系与字辈。主要内容是,迁居黄梅梅氏五大支系的始祖、世系、字辈派别,支系之间的字辈对应关系。<br> 第四章梅氏村落。主要内容是,梅氏五大支系后裔的256个自然村落基本概况,其中52个主要自然村落发展简史。梅姓人开发黄梅的历史背景、过程,梅氏主要自然村落形成后的特色文化。<br> 第五章祖训家规。主要内容是,黄梅梅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五大支系为规范本族人的言行举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规、宗训、家训、家规。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这些族规、宗训、家规、家训也与时代同步变化。<br> 第六章风俗礼仪。主要内容是,黄梅梅氏族群在生产、生活、婚丧嫁娶、节庆假日、人情礼仪等方面形成的习俗。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演变而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些历史习俗礼仪发生的重大变化。<br> 第七章历代名贤。主要内容是,为教育子孙,启迪后人,按清代以前、民国时期、1949年以后等三个时期,介绍黄梅梅氏有谱记载的名贤,在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br> 第八章艺文摭录。主要内容是,摭录部分具有黄梅地域文化特色,历代梅姓人创作的赋文、诗词、楹联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了解梅姓人为黄梅的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挑花之乡,在艺文方面所作出的贡献。<br> 第九章谱牒文献。主要内容是,黄梅梅氏五大支系谱牒的历史文献。包括历次续修宗谱的序、跋、后记、历修考证、碑文赞志,名人题词、作序墨迹影印件等。<br> 第十章梅氏考辨,主要是关于黄梅梅氏研究考辨文章,从另一侧面了解真实的黄梅梅氏。<br> 《黄梅梅氏》是一本与志相似,又不相同,与谱牒相近又有区别的著作。编著方法仍按史志谱牒的文笔和方法编写。以文字为主,图表作补充,文图表及注释相结合。对于谱牒历史资料,尊重历史,原文照录。为便于阅读,请本族宗亲,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梅大圣教授,再次作了点校。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对原文繁体汉字均统一为简化汉字,对于古序言中的时间和撰稿人名,按现有的阅读习惯,统一调整为人名在前,时间在后。<br>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用文字记录历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参与,修编姓氏宗谱更是如此。修编者或多或少在主观上,都带有个人的情感。因而我们查阅宗谱的历史文字,与真实的历史有时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读者在阅读《黄梅梅氏》时,也要独立思考。<br>  历史犹如一个被打碎的精美瓷器,我们虽小心翼翼地拾起这些碎片,然后拼合复修,想尽最大可能再现它的原貌,但年代久远,加上诸多因素,有些碎片已经消失,不复存在,有些碎片尚未找全,拼合修复后的瓷器,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并不是它的全貌,可能还有豁口。《黄梅梅氏》就是拼合修复后的那件瓷器。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期待读者,特别是梅氏宗亲批评指正,并不断补充、修订、完善。<br><br> 梅学书<br> 2020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