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病了,很重的那种。病历上的疾病诊断是这样写的: </p><p class="ql-block"> 1、多发性腔梗</p><p class="ql-block"> 2、脑萎缩</p><p class="ql-block"> 3、高血压三级</p><p class="ql-block"> 4、白内障术后</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都不愿意相信,那么坚强倔强的一个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除了眼睛会动,嘴里不时会发出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声音外,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奇迹发生了,因为我也是医生。复发的脑梗除了病情会越来越重外,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的坏死。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终于看见了一点希望,而就是这点希望,也给了我救赎自己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人就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现在所有的欢乐和痛苦,都是在为之前的决定在买单。父亲能到如今的境况,我真的羞愧难当。</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记得我在西安上学的时候,当时的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都是学校免费提供的,而且还有助学金和奖学金,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四年的学生生涯基本上不需要家里负担多少费用。让我没想到的是,每学期125元的书本费却成为了父亲最大的负担,甚至需要贷款才能供我完成学业。</p><p class="ql-block"> 尤其让我不能释怀的是,在我结婚的时候,为了800元,父亲竟然在婚礼上上演离家出走的闹剧。那一天过后,我对父亲的评价就不仅仅是普通和平凡了,而是变成了无能和窝囊。</p><p class="ql-block"> 这些事造成的结果就是,结婚以后我和父亲的关系行同路人,对于他的一切不管不问,甚至当着他的面说出过“老不养、死不葬”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p> <p class="ql-block"> 有些事,没有亲身经历过永远也不要轻易下结论。有些话,无论你如何愤怒也不要说出口。多年后,我才深深地明白这些道理。</p><p class="ql-block"> 让我真正开始改变对父亲看法的是在母亲过世的那一年。迫于生计,我离开单位先后在甘肃、河南、山西、西安、潼关等地打过工,辉煌过、也落魄过,直到母亲患病时才回到那个早已陌生的家里。</p><p class="ql-block"> 母亲病重时,曾问过我“这病能治好吗?”。我摇了摇头,她语气十分坚决地说“那就回家,我不愿最后病没有治好,还给你摊上一大笔外债,人财两空,不值得……”,那一刻,是我这辈子感到最为绝望的时候,也是我做人最为失败的时候,我甚至想到过以死来表达我的愧疚。</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我的陪伴下走完的。从母亲的嘴里,我慢慢知道了父亲的过往,原来他也曾是一个满怀抱负的青年,也曾拥有过热血沸腾的青春,只是后来,是这狗日的生活让他变成了后来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十年寒窗锁生平,</p><p class="ql-block"> 两地漂泊悟空灵。</p><p class="ql-block"> 常将满腹经纶策, </p><p class="ql-block"> 讲给村头老人听。</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母亲用一种几乎哀求的目光看着我,轻声说道:“华娃子,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有些事,我现在不说,后面可能连机会都没有了。我一直觉得有两件事真的对不起你,如果当初不是我执意那样做,你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你还记不记得1987年中考结束以后,是我让你大把你从高中叫回来的,我也知道能在七八千名学生中取得第七的成绩,肯定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你知不知道,咱家没钱呀,我问过你的老师,他说如果在省卫校上学的话,只用负担书本费,其余费用一概由国家承担,毕业后是干部身份,我也知道你不愿意,你只相信你老师张金彦的话,一心想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省卫校的录取通知书被你藏了起来——” </p><p class="ql-block"> 我摇了摇头说“妈,到西安上学是我自愿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件事你们做得不对,我只是想知道贷款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母亲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为了供你上学,前两年还好一点,亲戚朋友都能借到,基本上不会让你为了钱为难。在你上学的第三年,有一次你说到医院实习花销比较大,当时家里根本没钱,也不知道他当时是咋想的,有一个远房表亲在信用社做信贷员,他去贷了300元邮给你,没想到最后竟然还了600多,为了这,他断绝了和这家亲戚的往来,还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去信用社贷款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件事就是你毕业时,我和你大不该让你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回到我们身边。看到你和你大的关系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真的很后悔,你可能不知道,去年你带他到商洛市二院去做白内障手术,回来后他哭了,他说那几天你不仅和他说了很多话,每天给他端水买饭,出院时甚至给他买了一身新衣服……”</p> <p class="ql-block"> “你可能不知道你结婚的那一天,他为什么出去了?因为那800元是他答应给别人的赔偿款。他之前曾经烧坏了别人用来盖婚房的一窑瓦,一个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和泥、制坯、装窑、烧制、出窑,准备用来还给那个人的,没想到那人因为婚期较紧,已经在其他人那里把盖房用的瓦买到了,让你大把这窑瓦买了给他钱,这800元就是买瓦的钱,那一天他并不是跑了,而是步行了20多里路给别人解释去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描述让我渐渐的还原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父亲是信用社的会计,为了给母亲一个体面的婚礼,他可能欠下了不少的外账。为了还账,他响应国家的号召返乡务农(当时工资只有20多块钱),四处拜师学习能挣钱的技术,几年下来,父亲的烧窑技术和吊面技术(手工挂面加工)在方圆几十公里是非常出名的,并在文艺宣传队里拉二胡,当别的社员每天只能挣到1个工分时,父亲往往每天是1个半工分,甚至更多,只是那时的一个工分只能图到8分钱,即使这样,他也很快还清了所有外账。</p> <p class="ql-block"> 劝君莫求功与名,</p><p class="ql-block"> 成败得失转头空。</p><p class="ql-block"> 不见荒草乱坟岗,</p><p class="ql-block"> 曾是咸阳秦王宫。</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父亲变得忙碌起来。记忆里每天上学,我都能吃到一块面块,那是把用来加工挂面的面揪下来放在火盆里面烧熟以后就能吃的小面团。又脆又咸,面块里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气孔,气孔里面的蒸汽经常烧伤我的嘴唇而遭到同学们的讥笑和羡慕。</p><p class="ql-block"> 我大部分童年时间都是在窑厂度过的。每烧好一窑的瓦,父亲大概能挣到160元左右。而烧窑是一件特别辛苦的差事,那时候盖三间大瓦房需要的瓦片大致是5000页到7000页左右,如果还需要加盖灶房和偏间,最多时一窑需要装12000页泥瓦片。装窑和出窑时的辛苦一般人都能体会得到,其实烧窑最辛苦的还是烧火。在那几天里,24小时不能停火,需要根据窑温和窑变调整火的大小,白天还好过一点,晚上特别难熬,以至于天亮前的黑暗和寒冷造成的心理阴影,让我至今不敢回忆那个场景。 </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倔强和挣扎我是有着亲身体会的。第一次犯病时,在县中医院治疗了一个礼拜后他就能下地走路,为了防止复发,我把他带到了单位里,告诉他脑梗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他的高血压很大原因是常年的高盐饮食造成的,因为他毕竟吃了大半辈子的挂面头子,而他却执意要回家,宁愿步行了几十里路,也不愿麻烦我这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这次病发让我真正见识到父亲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有一天早上,我买完早饭回到病房,发现父亲竟然趴在地板上,浑身上下沾满了尿液,膝盖处鲜血直流,他努力的想抬起自己的头,以免让尿沾到脸上……见到我,嘴里不停地说:”我想上厕所……“</p><p class="ql-block"> 相对无言,泪眼有声。在凝视了十几分钟后,我把他扶上床,处理好伤口,我和父亲进行了今生最长的一次谈话:”如果以前我做错了,我对你说一声对不起!这辈子你我是父子,下辈子还是。没能照顾好你的前半生,我已经很失败了,给我一次机会,我不愿意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你能把我养大,我为什么不能陪你慢慢变老?……”</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从那天起,父亲彻底放松了对我的戒备。愿意接受我给他喂饭、洗脚、刷牙、换衣服……我也渐渐的适应了为人子的角色,照顾起了父亲的生活。我从来就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这种生活更加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什么是人间烟火?什么才是人活着的意义?比起曾经日挣几万元的辉煌来讲,现在熬煮一碗稀饭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安心和快乐,也许,一壶茶、一碗粥、一间草房、一位老人……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在后面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如果这篇文章也算家丑的话,我倒是不介意别人看到的。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与其为名利而忙,不如多陪陪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统计普通人一生的交际范围大概是3000人左右,临死时,你连100个人的姓名都写不全,而真正能让你记住的只有你的父母、儿女和另一半,实际上牵挂和关心你的也只有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