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

东方君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品。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其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p> <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宝顶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公元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地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其中巨型雕刻360余幅),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石刻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p> <b>赵智凤雕像</b> <b>大佛湾</b><br>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刻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报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br> <b>柳本尊正觉像</b><br>正觉像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头顶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正觉像右侧立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追叙了大佛湾石刻来历,并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br> <b>圆觉洞</b><br>圆觉洞位于大佛湾南岩西段,面北,洞内正壁为三身佛(法身、应身、报身)全跏坐像,左角刻一头饰卷发,双手于胸前结智拳印的行者立像(赵智凤);右角刻一头戴王冠,双手捧笏的王者立像(柳本尊)。<br> <b>牧牛图</b><br>大足石刻的“牧牛图”是一组颇具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br> <b>护法神像</b><br>按照中国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在入口处要塑护法神怖畏,以显示道场森严和邪恶不入。一般的寺庙都以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或韦驮天怖畏,宝顶山大佛湾则别致地用九大护法神来怖畏。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在此守卫道场。在九大护法神下面,还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猪、犬、猴”等,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br> <b>六道轮回图</b><br>六道轮回图是佛教“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的形象体现。六道是佛教对众生的分类,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为恶三道。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br> <b>广大宝楼阁</b><br>这部造像是据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是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在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着“宝顶山”三个字,署衔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杜孝严是大足的邻县安岳人,他于1223年途经大足,挥毫留下了这三个大字,杜孝严当时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br> <b>华严三圣</b><br>华严三圣像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三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br>这龛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学、透视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典型范例。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从而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br>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圆龛小佛,它们既丰富了整龛造像的构图层次,又把三尊主像衬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龛造像的气氛显得庄严、热烈。<br> <b>千手观音</b><br>千手观音造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比较普遍,但象宝顶山这样名符其实、立体的石刻千手观音却世所罕见。匠师们在坚硬的岩壁上打刻出一千多只手,而且手的姿势无一雷同,没有一只手在当时被打坏,这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这龛千手观音造像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br> <b>释迦涅槃圣迹图</b><br>“涅槃”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最高果位和最理想的境界,即达到肉身消失,不生不死的永恒状态,是修行者灵魂的永远升华。在大佛湾这龛涅槃像中,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释迦的胸前设有供坛、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既烘托出佛主涅槃的神圣气氛,又收到了“以小衬大,以竖破横”的艺术效果。<br>这龛造像在造型处理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br> <b>毗卢洞</b><br>此窟为毗卢遮那佛为众弟子讲经说法的组雕。窟壁正中以高浮雕的形式刻着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毗卢遮那佛。左右壁以及前壁刻有毗卢佛的化身像八身,旁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等菩萨听法。整窟造像雕刻技法纯熟洗炼,人物形态俊美庄严,衣饰富丽堂皇,充分显示出艺术语言的精炼和装饰性造型的优美,可称宋代石刻中的优秀代表。<br> <b>九龙浴太子</b><br>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刚出生时,天空九龙奋飞,喷吐冷暖二泉为其洗礼。这龛造像表现的就是这一情景。从雕塑方面来看,是匠心独运的杰作;从工程技术来看,又是因地制宜的典范。此处以前是一缺口,山水汇集于此,终年流淌不息。匠师们并不消极地引水他去,而是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太子,然后通过暗道,流淌使水有节制地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工匠师们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使造像静中寓动,表现出园林景观之意趣。<br> <b>孔雀明王经变相</b><br>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br> <b>报父母恩重经变相</b><br>“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这龛《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以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工匠师以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极为生动地刻画了“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苦恩”、“推干就湿恩”、“哺育不尽恩”、“洗濯不尽恩”、“伪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等十组生动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br>由于这龛造像的世俗性远远超过其宗教属性,从而使得它不仅成为了反映宋代民间家庭生活的精湛艺术品,也成为了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冲撞、依附,发展到相互融合的实物例证。<br> <b>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b><br>这龛造像表现了佛主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行孝的故事。由于石刻岩面的限制,在这龛造像中,每一个故事工匠师们都是只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典型情节来概括故事的全部内容。在整龛造像的中部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三圣御制佛牙赞》。此碑旧刻于庐山乾明寺,碑中由三个“王”字重叠组成的字即今天圣贤的“圣”字,指的是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br> <b>观无量寿佛经变相</b><br>这龛造像亦称“西方净土变”,它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 这龛造像,在上层刻西方三圣和极乐盛况,下层刻三品九生,两侧刻十六观,以饱满的构图、精巧的雕琢和琳琅满目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这龛造像因岩施刻起伏有致,显得繁而不乱,统而有变,别具一格,犹如似锦繁花,众彩纷呈,显示出匠师们非凡的艺术功力。<br> <b>地狱变相</b><br>中国的地狱观念形成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是在古印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鬼神灵魂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地狱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善恶有报、惩恶劝善。地狱变相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的佛教美术中。这龛造像中,在地狱的上方刻有十斋日佛;对应下来刻了十大冥王,十大冥王的左侧刻有一速报司,右侧刻有一现报司,从而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在十大冥王的中间端坐着地藏王;下面则是刑罚酷虐、阴森可怕的十八种地狱。<br>整龛地狱变相臆造的表现神权的恐怖场面,正是当时人间社会生活和封建法制的折光反映。造像从构思,选材到表现形式都显示了古代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br> <b>柳本尊行化图</b><br>柳本尊是唐末五代时在四川弘传瑜珈密教的一代祖师。这龛造像高15米,分为三层。上面正中是柳本尊的主像,在其两侧排列着他的信徒,有文武官员,也有庶民百姓。这些人物衣冠服饰为我们考证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穿着打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br>下面则是十大明王像。明王造像为佛教密宗所特有。明王是佛和菩萨受大日如来教令,降伏诸恶魔时变现转化出的威猛忿怒形象。造像以高度夸张、变形、写意的手法,从传统绘画技巧中汲取营养,刻画出充满运动的力量和粗犷雄伟的体态,获得了超乎想象的现代意蕴。在他们身上高度集中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最典型的动作和表情,艺术感染力极强。<br>十大明王像大都是未完工的粗坯,显示出块状的大面和豪放流利的凿痕。据史料记载:公元1234年之后元兵开始进攻南宋,1236年至1240年期间数次攻到重庆,大足的官吏大多闻风而逃,宝顶山的僧侣百姓也不例外,因而猝然而止留下了这些粗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遗憾,但恰恰是这些未完工的凿痕刀迹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如何几何开方,如何粗凿、细凿,这些步骤,为我们研究古代匠师们的雕刻工序和制作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br>这龛造像共高15米,岩檐外挑达9米,壁面倾斜约45度,造像分三层,自下而上,逐级外挑,这样既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又使观众看上去一目了然,而且不会产生透视变形。这也是工匠师们成功地把透视原理用于艺术创作的典型范例。<br> <b>圣寿寺</b><br>圣寿寺位于大佛湾右后侧,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乃名僧赵智凤创建的密宗禅院。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和圆通殿(藏经楼)等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br>圣寿寺依山建造,殿宇巍峨,雕饰精美,在明、清时香火鼎盛。<br>寺内刻有大佛湾造像雏形,当是大佛湾造像蓝本。<br> <b>圣寿寺山门</b> <b>天王殿</b> <b>帝释殿</b> <b>大雄宝殿</b> <b>三世佛殿</b> <b>圆通殿(藏经楼)</b> <b>圣寿寺风光</b> <b>小佛湾</b><br>小佛湾在圣寿寺一侧,那里的石刻是当时主持者赵智凤作为大佛湾的蓝图试凿而成的,有造像六百余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