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氏】我的家族发展史

过鹏

<p class="ql-block">姓氏起源</p><p class="ql-block">渊源一</p><p class="ql-block">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其中黄帝少子禹阳分封到任地,因此得任姓。依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远古黄帝部落联盟,源出任姓。而任姓(妊),系黄帝所疵裔族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曾在黄帝领导下联合击败了炎帝部落联盟。寒氏部落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寒哀,他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在黄帝部族与蚩尤部落联盟的争战中立有大功,封居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坊市故潍县县城一带地区,史称寒国。</p><p class="ql-block">寒国的寒氏部落后分出两个分支,一支族人迁出寒亭迁至过邑(今山东莱州),后族人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过氏。另一支族人迁至戈邑(今河南太康),指地为姓氏,改称戈氏。</p><p class="ql-block">该支过氏、戈氏、寒氏同宗同族,皆尊奉寒哀为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渊源二</p><p class="ql-block">源于姒姓,出自夏朝诸侯国过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过国,夏诸侯,后因以为氏,望出高平。”古寒国被大禹建立夏王朝时所灭,之后大禹封自己子侄到原寒国过邑,建有姒姓过国,故址在今山东省烟台市下辖的莱州市一带。后由于维护夏王朝的统治,支持夏王姒相对抗寒浞,因此为东夷族首领后羿的家臣寒浞之子寒浇所灭。</p><p class="ql-block">灭国后的姒姓过国公族子民们,有以失国之名为姓氏者,称过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据说,该支过氏族人后有因避难去“辶”底改为称呙氏者,后再简为呙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姒姓过氏族人皆尊奉大禹为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渊源三</p><p class="ql-block">起源于夏代名门望族,以官职为氏,为古代占卜后审阅占卜准确性的官员,以羽毫石为家族护身法物。此姓氏后裔有5大特点,第一是舌头两侧有牙齿痕迹,称作齿痕舌。第2特点耳朵下面和后面有明显黑痣。</p><p class="ql-block">始祖</p><p class="ql-block">1.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寒哀、寒浞、过王(寒浇)。</p><p class="ql-block">2.各支始祖</p><p class="ql-block">江西南丰县令过复后裔世系:</p><p class="ql-block">过复第十六世孙、金华太守过春,生六子,其兄剡县县令过昱为迁剡县过氏始祖。</p><p class="ql-block">第一世:过汤,过春第三子,过昱继子;过滨,过春长子,生五子,为剡县始祖,住长乐上市头。</p><p class="ql-block">第二世:过寿,过滨第五子,生子过卓,从长乐上市头迁宅前村,为宅前过氏始祖。</p><p class="ql-block">第三世:过卓,生三子:过文车、过文吉、过全禄,北宋大观年间进士,历评事八载。</p><p class="ql-block">第四世:过文车,过卓长子,生三子:过宗、过宏、过定,与其堂兄过文恬由宅前迁深溪村,为深溪过氏始祖。过文恬生四子:过宷、过宸、过宁、过宛。</p><p class="ql-block">第五世:过完,与过安兄弟两人从宅前迁尤家村的塔头山。</p><p class="ql-block">第六世:过荣之。</p><p class="ql-block">第七世:过楣,田连万陌,富甲剡西,当时号称过十万。</p><p class="ql-block">第八世:过佳,承务郎。过琼,成忠郎。</p><p class="ql-block">第九世:过良贵,由深溪村迁东阳县白溪,为东阳过氏始祖。</p><p class="ql-block">第十世:过佖,封承务郎赠奉议大夫。过侃,浦江县令。过吴,吴江县尉。</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世:过文智、过文礼。</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世:过谨,由深溪村迁金潭(黄沙潭),为金潭过氏始祖。过哲翁,过文礼之子,为宅前东派始祖。过了翁,过文智幼子,为宅前西派始祖。过弱翁,过文智长子,从宅前迁尤家村,为尤家村过氏始祖。过弱翁生四子:过伯恃、过伯怙、过伯情、过伯怡,二女。</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世:过伋,由金潭迁厚仁坂,为厚仁坂过氏始祖。过傅,由金潭迁横山,为横山过氏始祖。</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世:过庭训,别号西溪,画家。金潭人,本支名人。</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世:过兰梓,由厚仁坂迁梓溪,为梓溪过氏始祖。</p><p class="ql-block">分布</p><p class="ql-block">过氏是一个非常古早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五百零四位,以高平、嵊州、无锡为郡望。主要分布在安徽蒙城县,其次是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嵊州,海盐等地。据《风俗通》载:“过国,夏诸侯,后因以为氏,望出高平”。意为:夏朝有一个小诸侯国叫过国,在今山东省莱州,因故国被灭,后人以国为姓。郡出宁夏高平。《锡山过氏世谱》记载:“宋高宗南渡,过孟玉自和阳护驾有功,使尚逍遥郡主,赐第无锡。”过氏家族在江南地区以锡山八士桥为中心,向周边苏锡常地区辐射。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引《风俗通》:“过国,夏诸侯,后因以为氏,望出高平。”然而汉唐之间上千年,竟未见一位过姓人物载于史册。北宋初 "钱塘老儒"编纂的《百家姓》没有收过姓,说明当时过姓极少。《锡山过氏世谱》记载:"宋高宗南渡,过孟玉自和阳护驾有功,使尚逍遥郡主,赐第无锡",锡山过氏是这位过郡马的后裔。建炎南渡,北方巨族迁徙江南,过姓即为一例。过氏家族在苏南地区以锡山八士桥为中心,向周边苏、常地区等辐射,特别是常州浒塘有一支巨族。如今过姓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和县的桐城闸镇漯百乡太基村,安徽省蒙城县楚村镇,江西省丰城市梅林镇,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省嵊州、海盐等地。湖南省攸县、茶陵、安仁等县亦有大部分过姓族人定居,无锡过氏族谱称为茶陵派。过姓望居高平(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p><p class="ql-block">今安徽省的芜湖市、安庆市、蒙城县、和县、歙县,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浙江省的嵊州市、海盐市、建德市、东阳市,江西省的黎川县、南丰县、南城县、临川县、广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陕西省的黄陵市,北京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湖南省的株洲市攸县、郴州市安仁县,云南省的永胜县,四川省的开江县,河南省的尉氏县,台湾省等地,均有过氏族人分布。</p><p class="ql-block">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过源:字道源,号浩斋,宋代江苏省无锡人。少颖异,笃志圣贤之学。曾说“人终身只是一个穷理,元不分知行,行之至知之极也。”嘉佑间只为国直讲,不赴卒,学者称“浩斋先生”。</p><p class="ql-block">过勗:过浩斋先生的后裔,字绍古,博览能文,性至孝,有《至孝通神集》。除此外,浙江海盐、嵊县等地均有过姓人物。然最出名的还是无锡、苏州一带的过家。</p><p class="ql-block">过龙:字云从,明代苏州人、名医,与祝枝山、文徵明关系契合,他知识面广,精医道,著有《针灸要览》、《十四经发挥》等。</p><p class="ql-block">过铸:字玉书,清代金匮(今江苏省无锡)人。研习医学多年,颇有心得,与外科名医马培之过往甚密,推崇明陈实功治外证之思想,不忌针刺。过铸中举后,曾在浙江做官较久,所到之处,都有政声,兼有医名。初为温州司榷,升放潜(今属临安)知县,调任德清县宰,与同道常州孟河马培之、青浦陈莲舫时相过从。因其本人早年尝患疔疮而损一指,更发愤攻研外证,并治好另一指之疔疮。著有《治疔汇要》(一名《治疔大全》)。另有《外科一得录》、《喉痧至论》及《过氏医案》,均有多种刊本行世。</p><p class="ql-block">过百龄:也作“伯龄”,名文年,江苏省无锡人,是明末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围棋国手。《无锡县志》中写道:“开关延敌,莫敢仰视。因是数十年,天下之弈者以无锡过百龄为宗。”清人钱谦益作诗赞颂过百龄,诗中写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清代人秦松龄的《过文年传》这样写:“百龄,名文年,为邑名家子,生而颖慧,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虚实先后进退击守之法,曰:是无难也。与人弈辄胜,于是闾党间无不奇百龄者。”过百龄的作品有《官子谱》、《三子谱》和《四子谱》等棋书。其中尤以《官子谱》价值最高,对收官问题做了全面透彻的论述,是中国第一部收官著作,并受到日本棋界的重视。过百龄在棋坛驰骋一生,继往开来,对明末至清乾隆时期围棋的飞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过元文:字穆君,清代苏州人,是精通史籍的学者,有著述传世。</p><p class="ql-block">过春山:字葆中,清代苏州人,亦是精通史籍的学者,有著述传世。过春山不仅博览经史,他的诗,取法韦、柳,曾受沈德潜的青睐,可惜未满30岁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郡望</p><p class="ql-block">高平郡:①指今宁夏固原。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汉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北周改名平高郡。②从东汉到东魏,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也有高平县;晋又改山阳郡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南朝宋曾以高平县为郡治。北齐废此县。隋废郡。③北周改高都郡为高平郡。唐为泽州高平郡。郡治在今晋城东北。泽州有高平县,北魏置,本在今县西北,北齐迁至今县。周世宗在此破北汉军。</p><p class="ql-block">嵊州:西汉朝在今浙江绍兴置剡县。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因其时王莽称帝建立新朝,将剡县改名为“尽忠县”。东汉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将“尽忠县”恢复西汉时的原名“剡县”。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平李子通,以剡县立嵊州及剡城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废嵊州及剡城。”五代十国时,剡县一度改名赡县(一作瞻县)。那时剡县为吴越王钱鏐的属地。后梁开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钱鏐以剡城“人物稍繁”,分剡东十三乡置新昌县,余下二十七乡改为赡县。北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公元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宋太宗对吴越国时所置的新昌等多作认可,却将赡县复名为先朝留下的旧名剡县。宋徽宗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剡县被改名嵊县。此后嵊县存县时间长达八百七十四年,直至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改名嵊州市。</p><p class="ql-block">无锡县:西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开始建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期,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朝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三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p><p class="ql-block">堂号</p><p class="ql-block">高平堂:以望立堂。</p><p class="ql-block">无锡堂:以望立堂。</p><p class="ql-block">嵊州堂:以望立堂。</p><p class="ql-block">八士桥过氏堂号</p><p class="ql-block">全国的过姓主要集中在江苏无锡,苏州,常州三市,而以无锡为最多;无锡的过姓主要集中在八士,东亭,东北塘三个乡镇,而以八士为最集中.自宋代一世祖孟玉定居东亭,至八世祖岩定居八士桥繁衍生息为六个派系,分为老三房一,二,三,四,五,末六个派系,统称八士桥派.</p><p class="ql-block">历经宋元明清至民国,八士桥人口基本以过姓为主,名人辈出.他们多出身书香世家或耕读传家,他们的住宅都有厅堂,堂上都有历代社会名流题写的匾额.从八士桥东街到西街全长不过一千米的老街两旁分布着四五十个厅堂。</p><p class="ql-block">家谱文献</p><p class="ql-block">江苏锡山过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江苏无锡东北塘过氏族谱,(现代)阖族合编,2008年计算机排印本。</p><p class="ql-block">浙江嵊州过氏溯源,(现代)过增南过炎兴合编,过勉作序,2006年计算机排印本。公开赠送版,省级图书馆均有收藏。</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过氏族谱,(民国)过家□编纂,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蒙城县过家庄过志锋处。本书按:按字辈排序,应为过祖锋。</p><p class="ql-block">过氏名录,(现代)过世杰主编,2007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原稿被收藏在江苏省无锡市清扬路扬北新村南巷6号过世杰处。</p><p class="ql-block">字辈排行</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过氏字辈:“景孟俊之家传祖德振兴中华志宏道远繁荣昌大”。</p><p class="ql-block">江西金潭过氏字辈:“一仁天定永芝兰芳正长肇(绍)修(秀)贵传子和宗万戴昌”。</p><p class="ql-block">宗祠用联</p><p class="ql-block">四言通用联</p><p class="ql-block">浩斋力学;</p><p class="ql-block">都官孝思。</p><p class="ql-block">——佚名撰过姓宗祠通用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典指北宋临川人过源,字道源,号浩斋,少年时非常聪颖,立志于圣贤之学,曾说:“人终身应该穷究道理,原来并分不出知和行,行之至,也是知之极。”嘉佑年间应召为国子直讲,学者称浩斋先生。著有《浩斋语录》。下联典指北宋南城人过昱,字彦明,景佑年间进士,官至都官郎中。对父母极孝,母亲去世,他刻木为像来纪念;父亲去世,他几天水浆不入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