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蕃居住地章泉 尤觉人摄 赵蕃,江西玉山人,字昌父(也作“昌甫”),号章泉。宋高宗绍兴癸亥年十二月初五(1144年1月11日)生,宋理宗绍定二年九月甲申(1229年10月8日)卒,享年87岁。南宋中后期江西诗派领袖,在他的影响下,玉山涌现出了一大批诗歌爱好者,而且“天下学者凡有一介之善,片文只字之长,皆裹粮负笈就正函丈。”来到玉山,“其限以地,屈于力而不能至者,诗筒书函,左右旁午,往往以一酬酢为荣。”(南宋文人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南宋诗人刘克庄为此称之为:“四海诗盟主玉山”,即因为赵蕃,玉山成为当时的诗坛中心,铸就了玉山文化的繁荣和鼎盛。因为赵蕃,一大批名人,如杨万里、辛弃疾、真德秀、韩淲、刘宰、戴复古等来到了玉山,留下了诗章,为玉山增添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赵蕃家世 据南宋宰相周必大所作的《跋鱼计亭赋》(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记载,赵蕃高祖赵叡,字彦思,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历任礼部编修,秘阁校理,知登、随、商三州,提点京东刑狱等职,享年八十三岁。曾祖父赵旸,字羲若,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宣和四年(1122)知同州,靖康元年(1126)除秘书少监(官职,从五品),建炎间,以直龙图阁(官秩,正七品)提点江淮路铸钱。祖父赵泽,终于朐山县(今江苏连云巷市驻地)主簿。父赵涣,官至沅州(今湖南怀化)通判。弟赵藏,字成父。 据宋·林表民《赤城集》卷十二·赵蕃《台州谢子畅义田续记》:“予祖母乃崇福晁公之女”。崇福晁公即晁咏之,即赵蕃祖母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堂弟晁咏之之女。据同治版《玉山县志》卷十·杂类志·轶事载,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晁补之被贬至玉山,监酒税(一税官)。 由《挽汪养源舍人二首》之二:“公作庐陵椽,先君官赣州。附注:先君顷为泉司属官,舍人吉州狱椽。”得知,赵涣曾为泉司属官。泉司即负责铸造泉(钱)币的管理机构。汪养源即汪应辰胞兄汪涓,官至中书舍人。再由《宋史·食货志》:“建炎经兵,鼓铸皆废。绍兴初,并广宁监于虔州(即赣州)。”和《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吾家昔住匡庐北,少小未能知看山”得知,赵涣系为广宁监属官。由《赠王教授基仲》:“先君昔作濡须令,闾里所知清德高。”得知,赵涣后为安徽无为县令(濡须即今无为县)。最后通判沅州。 二、赵蕃生平 赵蕃从小酷爱读书吟诗,曾在诗中写道:“我昔读书夜达晨,膏烛且尽继以薪。”“读书万卷不充饥,枵腹吟哦大似痴。”“邻翁墐户行径断,怪我读书声屋彻。” 青年时期,既不喜科举,也不愿为官,更不事农工商,终年四处游学,曾师从南宋理学清江派创始人刘清之。《宋史·赵蕃传》:“始,蕃受学于刘清之。”“以旸致仕恩,补州文学(从九品,最末一级官阶)。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直到淳熙六年(1179),曾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祖父早逝),被生活所迫,才不得不赴任太和(今吉安泰和)主簿。去泰和前写道:“家贫纵尔不自给,且不知荣安取辱。今年谁令起作官,此路向来非所熟。”把做官看作是一种耻辱。 在担任三年泰和主簿后,于淳熙九年(1182)秋,调任辰州(今湖南怀化北部地区)司理参军(仍为从九品,负责审讯诉讼工作)。淳熙十三年(1186)夏,因“与郡守争狱,罢”,即,为一场狱讼,与“郡守”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就辞职不干了。其时,正值恩师“(刘)清之守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于是,争取到了衡阳下辖的安仁县担任“赡军酒库”一职。淳熙十四年(1187)底,刚到衡阳,却因“部使者以清之不能媚已,恶之,贻书所厚台臣,诬之劳民伤财,论罢”(《宋史·刘清之传》),即因刘清之没有向吏部下来考核的官员行贿,而被诬告免官。赵蕃于是更加心灰意冷,辞去了“赡军酒库”一职,时年45岁。 之后在长沙住了两年,回到了玉山,在殿口智门寺住了一年。48岁回到章泉。从此以后,虽经周必大、陆游、真德秀(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多次举荐,终不出仕(《宋史·赵蕃传》:“家居,连书祠官之考者三十有一。”)。 据《城西刘氏宗谱》记载,赵蕃曾在横街刘氏义学教过书。清同治版《广丰县志》卷四·书院载,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曾在河源书院(吴村镇河源村)讲学。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时年83岁),被任命为“太社令(正九品,主管祭祀)”,授“奉议郎、直秘阁(均为正八品),又辞。”后转为“承议郎(从七品)致仕”。一生入仕仅七年。 死后33年(1262,宋理宗景定三年),谥号“文节”。如此低级别官员能有谥号,足见其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一生酷爱作诗,“自少喜作诗,答书亦或以诗代,援笔立成。”(《章泉赵先生墓表》)“已分终身乐贫贱,自无岐路觅功名。独于律诗存余习,三日不谈荆棘生。”(《初二日复雨偶成》)现存诗作共3736首,是一幅南宋中期社会的历史画卷,对研究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诗集有《乾道稿》二卷,122首,主要作于乾道年间,即赵蕃青年时期;《淳熙稿》二十卷,2908首,主要作于淳熙年间,即赵蕃中年时期;《章泉稿》四卷,674首,主要作于赵蕃辞官回归章泉之后。收录于他处32首。刘克庄在《韩隐君诗序》中记述到:“坐客有曰,赵章泉诗逾万首,韩仲止、巩仲至几半之。”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记载为:“赵蕃《淳熙诗稿》四十卷。”即仅《淳熙稿》就遗失过半。赵蕃48岁回归章泉后,在章泉生活了近40年,从现存作品看,最晚作于85岁,可见,《章泉稿》应为遗失最严重。这部分诗当大多与章泉有关,对研究章泉乃至玉山定具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甚为可惜。 三、赵蕃居住地迁徙过程 ⒈寓居智门寺 据《章泉赵先生墓表》称:“其先自杭徙汴,由汴而郑,南渡居信之玉山。”即其祖先原为浙江杭州人,先迁至河南开封(即汴州),再迁至郑州(具体迁徙年代均已不可考),宋室南渡后迁至玉山。 赵蕃在《王伯玉兄弟皆用叔文韵作诗见示,答之》中写到:“我家与君同郑圃,流落异方繇丙午。”郑圃,古地名,相传为列子所居,今郑州中牟西南。丙午为靖康元年(1126)。即赵蕃一家是在靖康元年(北宋灭亡前夕)流落到江南的。 清雍正版《江西通志》卷九十六·寓贤载:“赵旸,字羲若,郑州人,世居东里,直龙图阁,以提点坑冶铸钱行,提举江州太平观,来居信州玉山智门寺。时左丞相吕忠穆公颐浩以书抵信守连南夫曰:‘赵羲若父子皆士林宿望,治封有贤人君子,可厚加礼待。’会羲若作亭,施舜显因摘君子字以名之。”东里:古地名,相传为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居住地,今属郑州新郑,与郑圃同为指代郑州;提点坑冶铸钱,即负责采矿、冶炼、铸造钱币长官。《宋史·食货志》记载:“钱有铜铁二等”,“时铜钱有四监,饶州曰永平(即今铅山永平),池州(今安徽池州市)曰永丰,江州(今九江市)曰广宁,建州(今福建南平建瓯市)曰丰国。”从“提举江州太平观”和赵涣曾在广宁监任职看,赵旸应是在广宁监任职。 吕颐浩给连南夫信应为赵旸定居玉山后不久所作。据《宋史·高宗本纪》记载,吕颐浩分别于建炎三年(1129)闰八月至建炎四年(1130)四月和绍兴元年(1131)九月至绍兴三年(1133)九月两度出任左宰相。连南夫知信州时间不祥,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四得知,建炎三年六月,在知建康府(今南京)任上;由《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七得知,建炎四年四月在知饶州任上。可见,该信当作于绍兴元年九月至绍兴三年九月间。 建炎三年冬,金兵南侵,一路从建康攻至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宁波),追杀宋高宗;另一路从湖北黄州攻至江州、洪州(南昌)、吉州(吉安)、建昌军(今抚州南城),追杀元祐皇太后。期间,衢、信二州由于北部重峦叠障,没有被兵,故很多士大夫乃至赵氏宗族避难至此。可见,赵旸当在建炎三年冬,广宁监被毀,于是奉祠来到玉山。《宋史·赵蕃传》:“建炎初,大父旸以秘书少监出提点坑冶,寓信之玉山。”当误。 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记载:“南渡之初,中原士大夫之落南众,高宗愍之,昉有西北士大夫许占寺宇之命。”据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二·建置志·寺观记载,智门寺在今殿口。赵蕃在《咏智门寺前古树》中也写道:“爱此山中木,真能阅盛衰。近从吾祖日,远至乃孙时。” ⒉家住匡庐北 “吾家昔住匡庐北,少小未能知看山。”即赵蕃曾在“匡庐北”居住过,那时年龄很少。九江市在“匡庐北”,广宁监在州南(《元丰九域志》:“江州,寻阳郡…监一,广宁,州南一百二十步。”)。可见,家住“匡庐北”应是其父赵涣在广宁监任职时,随父居住在九江。赵蕃在《落星寺》一诗中写道:“我辞庐山十五载”,落星寺在鄱阳湖北、今庐山市紫阳堤南二里湖中心,故此诗当在赵蕃游学鄱阳时所作。另据《仆自乙酉至今凡四冬,皆在羇旅,感慨成诗》,乙酉年为乾道元年(1165),即乾道元年至四年冬赵蕃均在外游学。再据《闰月二十日离玉山,八月到余干,易舟又二日抵鄱阳城,追集途中所作诗十有二首》得知,是年为闰七月。即乾道三年(1167,闰七月)到了鄱阳,《落星寺》当作于是年。即赵蕃是在绍兴二十二年(1152)离开庐山的,时年10岁,与“少小未能知看山”相符。离开庐山,应为赵涣赴无为任职,于是一同来到了无为县。 落星寺 网络图片 ⒊迁居县西囗簷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县城武安山发掘的一块《有宋宣教郎赵君墓志铭》:“友东里赵蕃文并写:余先君子自无为赋归,宅于玉山县西囗詹村,子夷之先居于县之后田,余即其家塾问学,所与游者,子夷之同母兄,时子夷犹未生也”,“卒以庆元元年(1195)十月六日丁巳,葬以十二月廿日庚午,享年三十有八。君名善希,子夷其字也”。由此可见,赵善希生于1158年,即赵涣是在1158年之前“宅于玉山县西囗詹村”的。赋归即告归、辞官归里。由“先君昔作濡须令,闾里所知清德高”得知,赵涣在无为颇有政绩,所以,辞官而归只有一种可能——回家奔丧,因服丧而在县西囗簷村建房。赵旸葬章泉是明确的,因此,只有赵泽葬此。宋代官员为三年一任期,由此推断,赵涣应是在1154-1155年间迁居囗詹村,赵蕃时年十三、四岁,与“余即其家塾问学,所与游者,子夷之同母兄,子夷犹未生也”相符。 《十八日记梦》记到:“梦中自省非宿游,又意簷村旧林谷。……行逢古屋郁峥嵘,仙家释氏俱莫名”。县西囗簷村具体位置待考。 4,定居章泉 《章泉赵先生墓表》:“龙图殁,葬玉山之章泉,先生因家焉。”龙图即赵旸,官阶直龙图阁。 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山川:“章泉,在八都双峰山下,赵蕃以为号,戴石屏有《章泉二老歌》。”同卷:“茅阳尖山其北一支曰双峰山。”显误:其北不属八都,也无山峰。应为《章泉二老歌》中的“章泉之上两山下”的误解。戴石屏即南宋诗人戴复古,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来到章泉(时年赵蕃83岁),作有《章泉二老歌》(《石屏诗集》卷一),称赵蕃:“名动京口耕谷口,山中有诗传天下。”戴复古还作有一首《玉山章泉本章氏所居,赵昌甫迁居于此,章泉之名遂显》:“兹山自开辟,有此一泓泉。姓自章而立,名因赵以传。源从番水出,地与瑞峰连。寄语山中友,临流着数椽”(《石屏诗集》卷二)。即章泉有一股很大的泉水,原为章氏居住地而得名。瑞峰即茅阳尖山顶峰,可见,章泉在茅阳尖山下。(封面远方山峰即瑞峰,山顶有一寺庙叫瑞峰寺,据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二·建置志·寺观记载,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赵蕃曾作有《瑞峰往返三首》。半山腰有一广平院,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二·建置志·寺观记载为建于唐乾符年间,赵蕃曾作有《自玉山归竹隐投宿广平院》。封面中下方油菜地中间有“泓泉”) 瑞峰寺和广平院 尤觉人摄 章泉 邱韶光摄 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二·建置志·寺观:“澄心院……赵蕃铭……韩祥跋:仙岩澄心院(即今仙岩寺)在章泉东十里,旧无碑记,宝庆乙酉(1225)住持僧宗英请于章泉先生得名。”仙岩寺在茅阳尖山东十余里,可见章泉在茅阳尖山东。 《章泉赵先生墓表》:“葬用卒之年九月甲申,地实永丰县富城乡(今广丰区吴村镇)之叶坞,距章泉五里。”叶坞待考。今六都乡前洲、前坞两村在茅阳尖山东,与广丰区吴村镇接壤,距仙岩寺十里左右,故赵蕃故居当在前洲、前坞两村内。 由《自玉山归竹隐投宿广平院》:“自兹到吾栖,岗岭更复迂。……明当带星起,草露徒侵裙。还家一何忙,视竹斋架书。”《瑞峰往返三首》之一:“云寒易成晚,家近故须回。”得知,茅阳尖山系其回家必经之路,而且离家不远,就在山脚下。由《春日杂言十一首》“买得荒园近坞居”、《雪初怀成父弟及诸子》“冷落三家住”得知,赵蕃居所是买别人旧园改建而成的,居住在坞口,只有三户人家。由韩淲《成外归秣陵》:“鱼计亭深云坞口,青毡堂回水塘头。”得知,赵蕃家边上还有一水塘,后面为一条很深的山垄。由《成父弟作书室于山前,举余旧名堂曰“青毡”以榜之,其旁一窗政直瑞峰,取曾大父留题之句,榜曰“霞牖”,赋诗二首》,即赵蕃家后窗正对瑞峰。再由《夜坐》:“道人闻归扫未空,不如杜老前月聋。山斋夜坐僧趺同,团蒲细软方炉烘。”得知,赵蕃家背后有一寺庙。由《竹隐新篱》中写道“经布潜依堑,蛇行曲过沟。”得知,赵蕃家边上还有一条沟堑。(封面左下角一塘,名叫章公塘;塘左一沟堑;右上角为一山垄,从瑞峰而来有一古道) 左下沟堑 尤觉人摄 通往瑞峰古道 尤觉人摄 后面村庄左侧山坳三学古刹 冯祥水摄 图中章公塘左侧为祝宅村,之间相隔一沟堑;上图泉水在章公塘东约100米处;站在章公塘边刚好可以看见瑞峰;三学寺在章公塘后面,相距不足500米,据县志记载,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章公塘右后方为一条很深的山垄,约3—4华里,名叫程家青垄,是瑞峰至章公塘的必经之地;该地对面为一座小山,翻过小山即为七都村,该村距仙岩寺约为五六里左右;该地往南三里有条山坞,长约四华里,中为玉山广丰分界线,即距广丰界约为五里。该地与上述史料均能吻合,可见,赵蕃故居应是章公塘边无疑。 本文得到南京审计大学施常州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