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北留之溯源

晨曦

<p class="ql-block">  北留村东庙坡对面的古戏台旁,有两长长的石条呈人字形静静地躺在那里,把从东堰圪洞回村的路分成了二条,一条回老八队,另一条回老七队了。</p><p class="ql-block"> 月光下,我和伙伴们常常在这里听长辈们讲古。那津津乐道的脸宠至今仍浮现在眼前,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也许听老人们讲的古多了,我自然对老北留的溯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驱使着我心里一直藏着一把“洛阳铲”。</p><p class="ql-block"> 北留村,古称”茶庄”。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古濩泽(今山西阳城县)境内,地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山区一小平地里,史上的春秋时期虽属晋国,但却还是蛮荒之地,方圆十多公里缈无人烟。三分晋国后,初属韩国,后分属赵、魏两国领地。秦一统天下后,设郡县制,古濩泽仍无县治,故归属不定。直到公元七年西汉时期,今晋城境内有四县,分属上党郡与河东郡(今运城夏县一带)。其中泫氏(高平一带)与高都属上党郡,端氏与濩泽(阳城)属河东郡。据传说,此时现在的北留境内可能才有从由古濩泽西南部与位于沁河中段的端氏因生活所迫迁徒到此的散户人家。此至,结束了这方水土蛮荒之地而有炊烟缈缈的山村之相。</p><p class="ql-block"> 不同与沁河与濩泽河沿岸,自古有水自养一方人。而古北留境内虽地势相对较平缓,土地肥沃,但灌木杂草丛生,从无人开垦,且气候不宜,汗涝无常,只能靠天吃饭。</p><p class="ql-block"> 好在有沁河流域樊山人种山茶的生存技能随迁徒过来的人们传到了古北留一带,且山茶树适宜在这里生长,便成为那时人们的经济作物而赖以生存。百姓以采茶为生,“茶庄”因此得名。又有从今阳城西南乡大山处迁徒过来古北留一带的人们带来了谷黍种值技能作为补充,加上深井汲水。”茶庄″人由此荒垦种植,得以代代衍生,繁荣僻壤山野人生。</p><p class="ql-block"> 迁徒过来的人家,姓氏不详。但传说东有黍谷而西有山茶之说,东西异域之人难免接触交流,时之气候宜山茶而少黍谷,东西皆多以种植山茶为主要生计,用山茶交换生活必需品。“茶庄”故有东茶庄与西茶庄之分, 界线在今北留的王家圪洞一线。</p><p class="ql-block"> 王家圪洞当初并不存在,此地为一沟壑。为北山之洪水冲刷而成。古茶庄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北靠北山,南依南岭,东西通透,一山一岭象腾飞的蛟龙绕庄戏逐小龙芜茼岭,脉相神奇活现。北山之西,山洪沿今王家圪洞一线鸿沟冲刷,经西茶庄导漏河沟入沁河,而北山之东洪水经东茶庄南下也终入沁河,成年累月。</p><p class="ql-block"> 光阴渐延, 古茶庄初步形成。时至西汉以古濩泽设邑置当年,初被治于今阳城县泽城村。泽城行政邑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才迁至现阳城址,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阳城属平阳郡(今临汾),古茶庄自然归属。</p><p class="ql-block">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专制。为除后患,追杀汉室后代刘秀至今南留小尖山,当时情势危急,刘秀无处藏身又精疲力竭,恰遇神柏庇护,南北留界乡民帮助藏隐其身,才得以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后于公元25年光复汉室,史称东汉。故流传有民谣: </p><p class="ql-block"> 王莽追杀无处藏,跑到南北两村庄。</p><p class="ql-block"> 北也留来南也留,救朕死里逃新生。</p><p class="ql-block"> 百姓善良当福报,朕让两庄变殿堂。</p><p class="ql-block"> 公元57-75年间,汉明帝刘庄为彰显其祖刘秀”光复汉室″之功,答谢南北留先民挽留救命之恩而赐资建”刘秀庙",同时赐与两庄”刘”字。因”留″而”刘”,在东汉时期,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此时,古茶庄曾改”北刘”。</p><p class="ql-block"> ”北刘”历经数年,现吴家圪洞地势为圪堆,西临鸿沟,东连东茶户民。迂入吴氏家族落脚,先后北山之上又有霍户建业。宋元时期,东郭西里圪塔吴,北山下住着老霍户的格局最终形成,直至兴于元而盛于明清阳城东乡第一村的“章训都″行政所辖。</p><p class="ql-block"> 说起”东郭西里”中的”里”,而不是”刘”,这里并不是说不是”东郭西刘”。而是在村史的发展进程中,村西的民情交往中与周边的杏王村、漏河以及贾庄村有着胶着的缘源,是古行政建制里的一段传说。要说佐证,村西大庙当初在兴建的时候,曾经有古北留周边村善男信女的捐赠,自然逢年过节或祭祀大典之时,对西大庙宇所供俸神灵有这方百姓的香火绕绕与崇拜之诚。可惜北留古建的消迹之快,实在令人遗憾!</p><p class="ql-block"> 往事悠悠,在历史的进程中,村名不断地演变,不知缘何往日的”北刘”被雅化为”北流”以及“北留”。或许”北留”这个名字更具代表性吧,不论远古传说之南北留乡民帮刘秀帝故事里的“留”,还是后来传说中东汉汉明帝刘庄所赐南北留庄的“刘”,总之,”北留”这个名子既保留了王莽赶刘秀故事里乡民救刘秀的典故,又不容易引起古北留属地姓氏结构的歧义,可谓恰到好处。而”北流″这个名字意境里有“流失″之意,不被民众推崇。正所谓,古北留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结是值得吾辈敬仰的!</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古北留的建筑格局与风土人情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经历了许多幻化的变迁,更经历着几多的风雨更迭。其中的故事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但她历经的岁月沧桑所赋与北留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正在把北留村打建成一方美好的殿堂,这也正是北留人民所向往的小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愿北留之韵</p><p class="ql-block"> 用一支清远的长笛</p><p class="ql-block">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p><p class="ql-block"> 把这方沃土</p><p class="ql-block"> 从一种模糊的惆怅中</p><p class="ql-block"> 与雾里挥手的刹那间</p><p class="ql-block"> 猛然唤醒</p><p class="ql-block"> 让这一抹乡愁</p><p class="ql-block"> 永不老去,世代利人!</p><p class="ql-block"> 2021.3.15</p> <p class="ql-block">  后记:解放后,基于阳城是太岳革命老区,北留村又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条件,几经变迁,成为北留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取代了历史上曾经属于他治的地位,所有的运动都走在前列,尤其在破四旧时表现得更是积极向上,比起其它乡村的古迹,毁坏的所剩无几,碑文记载更是失之匆匆。所有民间传说,无从佐证,更不用说研究探讨,再次表示遗憾!</p><p class="ql-block"> 本文的推出,只是为志力于”挖掘北留古文化,传承北留古文明。增强北留凝聚力,助力北留大发展”之仁人志士的一种鼓励。所谓的“杜撰",不必叫真。但还是期待有识有缘之士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共同探讨并斧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