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

吴韵戈

<p class="ql-block"> 奶奶是1957年从老家重庆来到北京的。那天爸爸带着我和奶奶,一起游览了天安门,我记得爸爸抱着我,和奶奶,郭奶奶(邻居),在天安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凝视着这张照片 ,看看奶奶、爸爸,那温馨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去了北海公园,那时妈妈肚子里已有了小弟弟。</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皇家园林里拍的非常珍贵的一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57年10月 ,离现在已过去了六十四年。</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家住在中关园北大教职工宿舍里,1957年底,弟弟出生了。1958年幺爸也来到北京 ,和我们一起生活。幺爸是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降生的,是奶奶的小儿子,比我大七岁。</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和幺爸在中关村小学读书。那年雪下的很大,积雪没过了脚踝。放学了我和幺爸往家里走,我每走几步都很困难,雪还在下,身上都湿了,一不小心摔倒在一个雪坑里,起不来了,是幺爸费了好大劲,把我拽起来,我们小心地往家里走。回到家,奶奶赶快给我们扫雪,换衣服。</p><p class="ql-block"> 又有一次,弟弟发烧了,奶奶用了好几种退烧的方法也不管用,当时爸爸妈妈都在上班,一时也赶不回来 ,奶奶就把弟弟穿好,让十二岁的幺爸背上弟弟往北大校医院跑去。亏的送的及时 ,经过几天的治疗,弟弟康复了。</p><p class="ql-block"> 平凡幸福的日子过得真快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奶奶第二次来北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学校也停课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一张合影,爸爸在照片背面题写:韵戈长放也穿上了解放军装,特留影。</p><p class="ql-block"> 北京五道口</p><p class="ql-block"> 1966.10.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组织我们去郊区学农。临走时奶奶给我装上一大瓶刚刚腌制好的四川泡菜。说是清口开胃的。一天劳动后,我请同学们品尝 。我的好姐妹一边吃着贴饼子,一边吃着这洋白菜 、胡萝卜 、辣椒泡菜 ,甜甜脆脆的,香甜可口的泡菜 ,大家赞不绝口,都在问:“是谁做的,真好吃!” 我也特高兴,赶快回答“是我婆婆做的 ,她做的泡菜可好吃了。” “是谁做的?” “我婆婆。” 哈哈 ,哈哈哈 ,一阵哄堂大笑响起来,“小戈都有婆婆啦?” 这时我才想起来在北方,婆婆是指已婚妇女丈夫的母亲,不是我们南方老家所指的父亲的母亲。我羞的满脸通红,是呀,这怪谁了,爸爸教我的,我怎能轻易改了,可我现在北京读书,要入乡随俗,我怎么还要用老家的称呼呢,真傻!我一边懊恼自己,一边深深地体会到我国山河壮美,幅员辽阔,南北风俗的差异不同,其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 ,我们从海淀区搬到朝阳区垂杨柳新四楼。那时父母在化工学校上班 ,校址是在密云豆各庄。要二个星期才回家休息一次。我奶奶就带着我和弟弟。奶奶很勤劳 ,每天早上先去打扫楼道卫生,把楼道扫的一尘不染 ,干干净净的。然后再回家给我们做早饭。早饭后,我和弟弟上学了。奶奶休息一下,也开始学习了,那时我家订的《北京日报》。奶奶的记忆很好,有什么新闻,记的很清楚 ,经常给我和弟弟唠叨唠叨。</p><p class="ql-block"> 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们天天要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老三篇,学唱语录歌曲 ,另外就是八个样板戏了。那年弟弟九岁多了,学会了唱那段杨子荣深入虎穴,独闯威虎山,胜利归来后,唱的那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男孩子那种特有的京腔京味,也别具一格。奶奶很高兴,特别是弟弟唱到最后,把右手小拳头,高高的举过头顶,脚下来一个大垮步,一个优美的亮相,很有味道。把我和奶奶都逗笑了, 奶奶连说:“好!好!好!” 这就是我们祖孙开心的日子,可惜当年没有手机,但奶奶那灿烂的笑容,弟弟那漂亮的造型 ,那一刻的画面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在心中最深处珍藏。</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非常平易近人,不管走到哪里,很快就能和大家交谈在一起,她每到一处那里就充满了欢笑。奶奶的适应能力很强,她是南方人,当她知道在北方问别人年龄时,要问属什么 ,这样人家就知道你是多少岁了,这样她问清楚了,学会了,就用她那特有的南方标准话告诉你:“我是属虎的!” “噢,老姐姐 ,您是属牛的,我比您小一岁,我是妹子哟!” 又捎上点南方方言,于是大家都笑起来了,声音传的很远。和我们一个楼的 ,化工二厂宿舍的奶奶,对面楼齿轮厂宿舍的奶奶们 ,立即和奶奶成了好姐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每年都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看奶奶。这是奶奶最幸福,最开心的日子。我和弟弟也逐渐认识了我的叔叔和姑妈,认识了各家的兄弟姐妹。我们刚搬来不久 ,五姑妈和表弟冀鲁从西安来看奶奶 ,冀鲁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和弟弟很熟。除了和大人在一起 ,他们还单独自己出去玩。有一次,他们到龙潭湖去放冀鲁自己做的机动小帆船,当小船在湖里开起来 ,并不断地前行时,二个弟弟高兴的欢呼起来,回来后要和奶奶说上好几遍。</p><p class="ql-block"> 1968年年初,四姑父从四川城口来到了北京,参加全军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休息时姑父早早的来到我家,和奶奶聊聊天,然后就带我们出去玩 ,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那时幺姑妈和新民表弟也从重庆来到了了北京。</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姑父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四家人白天在天安门、颐和园各处拍照,到王府井、西单等地采购物品。回家后天南地北的,有聊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不久,窗外传来“嘎嘎”(外婆)的喊声 ,清脆的喊声一声接着一声 ,奶奶推窗一看,原来是重庆合川大姑妈的儿子,幼宏表弟来北京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二个同学。我们几个年龄相仿 ,说起话来更是投机了。奶奶告诉我:我、冀鲁、幼宏我们都是1952年生的。那年吴家添丁进口,喜事连连,我一年得了三个孙孙,吴家添了三条龙。当然最后一句,是奶奶学了属性说的,我太佩服奶奶的聪明风趣和幽默。是啊,我更希望我们能在理想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我们和姑父、姑妈还有弟弟们怕了很多相片。</p> <p class="ql-block">  我和奶奶,爸爸妈妈,五姑妈和表弟冀鲁,长放弟弟。</p> <p class="ql-block">  这张相片是我们全家和四姑父、幺姑妈,还有新民表弟在天安门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爸爸和四姑父。</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了颐和园 ,那美丽的景色,使我们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奶奶手捧红宝书,在天安门广场上留下了这张最珍贵的相片。这是当年最时髦,最革命的照片。奶奶您真棒!</p> <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26日,我和广大知识青年一起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我和我们组的十五个知识青年,就在内蒙古凉城县永兴公社缸房窑大队面铺窑生产队插队落户。这里是我的第二个故乡。</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虽然没有和奶奶在一起 ,但我们经常通信 ,她告诉我家里的情况。我们还经常和幺爸通信 ,幺爸在853农场开拖拉机的相片就是第一时间送给我的。</p><p class="ql-block"> 奶奶特别关心他人,那年有个同学的妈妈病了,他回京探望母亲,也抽空到同学家里去看看。我奶奶听说了,第二天不顾自己年纪大 ,和小脚走路的艰难,用现在的话说,走了一万六千多步 ,要知道这段路只有一半是马路,另一半是土路。后来我知道了,心疼极了 。我想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奶奶的这种热情,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了。</p><p class="ql-block"> 1971年夏天,奶奶要离开我们,到我四姑妈家里去。我和弟弟好舍不得,可我知道奶奶那博大的心怀,她是每个儿女的母亲!她牵挂着自己的每一个儿女,她要去最需要帮助的儿女身边,尽一份力量。临走前我们对奶奶说:奶奶您要早点回来哟!</p><p class="ql-block"> 可奶奶这一去,就成了我们最后的分别。奶奶在四姑妈家里摔跤后,就再也没能回到北京,回到我们的身边,直到1973年底,奶奶去逝,爸爸赶去万县奔丧,我和弟弟再也没有见到她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奶奶您没有离开我们 !奶奶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奶奶吴家的子孙永远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