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话扬州

踏遍青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小学课本上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已深深刻在脑海,童年因身处大山深处,扬州只是萦绕在心中一个遥远的梦。<br> 扬州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记得第一次去扬州,还是润扬长江大桥建成不久,“京口瓜州一水间”,知道镇江对岸就是扬州。因是带着工作任务经过,只在工作之余的晚上夜游了一趟瘦西湖,听导游讲了许多扬州历史典故、文人墨客的故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匆匆忙忙,第二天就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对扬州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留下了许多悬念。近日经不住旅游宣传“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诱惑,再次踏入了扬州这块颇有传奇的土地。 7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何消除漫长旅途的寂寞,在闭目养神的同时就自然穿越到那遥远的唐代开元盛世:<br> 烟花三月,黄鹤楼下,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面对一江春水向东奔流,目送一叶孤帆飘向水天交接处,心潮起伏;而孟浩然伫立船头,暂时放下离别的惆怅,目视远方,尽管两岸青山万重,美景不断,都难以拴住诗人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之广陵的向往。<br>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看到瓜州,孟诗人自然就兴奋不已,轻轻一挥手,小舟就拐入运河,穿梭在南来北往的千帆之中,七冲八撞靠了岸。诗人一上岸,就迫不及待奔向何园,一边欣赏金碧辉煌的私家园林,一边与主人、商贾高谈阔论“扬州八怪”。华灯初上,诗人来到淮扬人家,品尝着扬州的“三头”,享受了厨刀手艺,酒足饭饱后,又沿着老街领略了修脚刀、理发刀的风采。 月色朦胧,诗人情不自禁地走近瘦西湖,漫步花丛,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月光下的桃花樱花泛着粉白,不用凑到跟前,那淡淡的清香已经让人陶醉。两岸烛光摇曳,水中明月清澈,微波泛起,就有无数个月亮在水中晃荡,透过缥缈的烟波可见船娘漂着一叶画舫,泛起的涟漪搅动着袅袅流水…… 走近二十四桥,忽然传出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美哉,好诗!哦,原来是杜老弟在此啊!孟诗人恍然大悟。<br> 猛然惊醒,孟浩然在的时候,杜牧还没有出生呢,糊涂了。好在,穿越是没有时空和生命界限的。<br> 润扬长江大桥到了,古扬州已经远去,现代扬州来到眼前。 这是一座陌生的城市,对它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唐诗宋词,“天下三分月明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古人描绘的扬州明月和美景,曾滋生出许多美妙温婉的故事,让人有走走看看的愿望。<br> 进入扬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白墙黑瓦的房子,翘角飞檐。杨柳岸畔的水边人家,碧波深处的柳影岸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都罩在莺歌燕语的三月江花之中。古运河公园垂柳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稀疏的游人徜徉其中。扬州城就溶入在这安宁祥和的环境里,古风犹存,素面似的典雅,表现出历史古城的庄严与厚重。 遗憾的是扬州的地接导游很令人失望,两天的扬州之行只字未提扬州,甚至连一句最起码的欢迎来扬州的话也没有,只是一个并不合格的带路人而已。我们希望能听到的“古运河”“扬州八怪”“三把刀”“淮阳小吃”等富有扬州历史文化的风土人情,她就好像从没有听过扬州一样。到扬州的第一站把我们车子带到运河三湾风景区大门,仅是告诉我们给40分钟,进去看一下就回到下车的地方。我们进去只看到一些新移植的树,一条弯曲的小渠道,只有很少几个其他游客,对初次来扬州的人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流淌千年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挂上钩。还有瘦西湖是扬州的著名景点,风景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但景区专职导游显得无精打采,也只是引导游客到点上,按小景点铭牌上的文字说明作个例行讲解后,就走向一边,其职业操守、专业能力令人难以信任。<br> 扬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屡经风云变幻,几度兴衰,几度辉煌,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文化,这是值得扬州人自豪的。但对一个初来乍到扬州的外地人来说,只能从接触扬州人开始认识扬州、了解扬州。而旅游接待是一座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可惜的是从我们遇到的导游身上没有看到扬州对历史文化的自信,也没有体会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但愿我们遇到的仅是偶然。 扬州的繁华在运河繁忙时代,如今的运河已不是历史的原貌,2000多年历史的变迁,我们早已习惯了沧桑之后的陌生感,被截断或淤塞的辉煌,只能让我们亲近古人理想的碎片。淤塞与疏浚,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它永远都有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br> 现代交通的发达,运河运输功能式微是必然的。诚然,扬州没有居高临下的政治和经济优势,但就其本身的历史文化而言,却比许多一线城市略胜一筹,如何避免因某项功能的弱化使城市被边缘化,往往挑战与机遇并存,这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魄力。<br> 虽然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商贾云集的码头、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惟愿古风蕴藉的运河古道、扬州古城繁华再现,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