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分享 “阅读向未来”乌市122中学第一届“百人领读师”活动 第73期

阑珊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钟红梅 </p><p class="ql-block">领读书:《呼兰河传》</p><p class="ql-block"> 本次的阅读分享的作品是萧红的《呼兰河传》,经典常读常新,让我们一起走进了萧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内容简析]</p><p class="ql-block"> 1940年,萧红客居香港期间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奇异而独特的书,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直率朴拙的情趣共同构成了令人痴迷的“萧红体”,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线索,讲述了呼兰河小城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她的后花园里有故乡、亲人、往事,有让一个人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全书表达对童年与祖父在一起快乐自由生活的怀念,并通过一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冷漠与无视的人们的批判,全书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剧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萧红的创作源于真实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她得不到父爱和母爱,生活中处处都是“荒凉”,而唯一真正爱护她的祖父又早早地离开了她。同时从小亲眼目睹的种种悲惨的社会现实,使她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是让人感到充满浓厚的悲惨气息。</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既是一篇叙事诗,又是一幅真实的风土人情画,同时是一首凄凉的歌谣。作为细致敏感的女性,萧红的作品总是渗透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她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激发人们从愚昧状态中清醒过来,从而改造人类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萧红渴望家庭的温暖,但是小官僚出身的父亲对他冷漠疏远,只有祖父张维祯给她带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并且奠定了萧红终生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纯真天性。祖父张维祯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他的文学素养对萧红以后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的熏陶作业,可以说,张维祯是萧红幼时的玩伴和启蒙老师。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对这个家庭再无留恋,并最终选择离家出走。</p><p class="ql-block">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萧红的整个幼年生活几乎都是跟祖父共同度过的,祖父给予她童年的全部快乐,在作者的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以至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了整本书,我的感受《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整部小说的文字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作者通过对家乡现实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整部作品无论在思想、语音还是体裁上都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说:“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的安排起来的。”的确,《呼兰河传》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它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激烈的语句,而于朴实中显露清新,透射着真挚、热烈而又深沉的情感。这些都是《呼兰河传》的动人之处,也就是它的语言成就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