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六读”设计《鸟的天堂》教学

魏新乐

<p class="ql-block">关键词:课改 快速阅读 朗读指导 主题阅读</p><p class="ql-block">主要观点: 设计以“读”为基础的语文阅读课堂</p> <p class="ql-block">  《鸟的天堂》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一万多平米的河面,独树成林。从近处看,枝根交错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卧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独特迷人,树上生活着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1933年,巴金到新会市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大榕树也由此而美名传扬。这么美的文章,选进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怎样紧扣主题和语文要素来构建和组织《鸟的天堂》的教学课堂呢?“读”就是破文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以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促使课堂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使课堂活,使学生思维活,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本着以“读”促“教”的课改思路,我查阅了不少相关的教学资料,选定了“三步六读法”的模式来设计《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共需两个课时。</p><p class="ql-block"> 一、感知课文,进行“略读”与“细读”。</p><p class="ql-block"> 略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读之前要明确要求,1.认字释词,扫清阅读障碍,圈画生字生词。2.概述课文,说出课大意。在略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可快读,也可慢读,回顾第二单元学习的快速阅读的方法,不要回读,可大声读,也可默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完整篇课文所需要的时长。</p><p class="ql-block"> 细读,主要是让学生弄清作者的文路与层次。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探求作者的思路,是弄懂课文内容和层次结构的一把金钥匙。提醒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课文的关键句段或关键词汇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就会很容易找到表示时间句子,从而理清本篇课文的层次。</p><p class="ql-block"> 二、分析课文,进行“赏读”与“点读”。</p><p class="ql-block"> 赏读,就是课文讲析中对重点片断作欣赏性阅读,以激发学生的认识,散文的语言,往往童趣相洽,十分有味,如课文第12自然段,写群鸟纷飞的场景,用“起初”、“后来”、“接着”、“继续”四个词准确、清晰地展现出“鸟的天堂”由静寂到热闹的变化过程,两个“到处”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说明鸟的数量多,“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从鸟的形态和颜色上描写鸟的数量多,又以三个“有的”构成排比,突出鸟的姿态各异,“叫”“飞”“扑”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动感十足。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贯通的气势,饱含着作者的激动和赞叹,能激发读者产生共鸣,对此,只有反复赏读,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老师讲多了,反而得不到应有的艺术享受。再如第13自然段点面结合的描写中关于画眉鸟的内容,也需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画眉鸟的快乐自由。</p><p class="ql-block"> 点读,就是课文讲析中对含义深刻的句段,教师作点拨提示后,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加以体悟。文章的语言有的含蓄,有的直露,有的是内在的,有的甚至还被假象所掩盖着,我们应该指点学生去品味、去理解、去欣赏。例如本课第8自然段的学习,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停顿和音量变化,突出“多”“堆”“不留一点儿缝隙”来体会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让学生想像作者说这一句话时的心情,让学生以低、慢而有力的语气读出一种神秘的感觉,深刻体会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敬畏、热爱及赞叹,这种感情,学生除了深刻地进入角色去读,是很难体会到的。</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课文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理解是个难点,既要让学生明白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那棵大榕树,是特定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鸟儿们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的地方,也要抓住句尾的感叹号,让学生们分析作者的赞叹之情,并读出作者在这句话中的浓浓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三、总结课文,进行“回读”与“延读”。</p><p class="ql-block"> 回读,就是理解了课文内容后的回头读和整体读。《鸟的天堂》第1--9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第一次在傍晚看到的大榕树高大茂盛与充满生机的静态美,第10--14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二次在早上看到的群鸟纷飞的动态美。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较深刻的理解。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进行通篇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以及感情充沛细腻的特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p><p class="ql-block"> 延读,就是新课结束时选择与所学课文有关联的课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主题阅读。延读这个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转化的重要一步,这也是部编教材中主题阅读的意图所在,在选择课外文章时可从文体、内容、写法等方面考虑,可以几者兼顾,也可以突出某一点,可以由老师为学生选择好文章,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选择,以激活学生阅读的热情。考虑到本单元的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我就向学生推荐巴金的另一篇文章《筑渝道上》。《筑渝道上》出自巴金的散文集《旅途杂记》,这本散文集保持着作者朴实的文风,娓娓而谈,亲切自然,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筑渝道上》写作者离开贵阳去往重庆途中的所见所闻,行文情感真挚,文情并茂,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一篇值得赏读的好散文。</p><p class="ql-block"> “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精讲多读,把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品味、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要将“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一基本要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