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柳宗元《小石潭记》(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文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属“永州八记”第四,在这篇小文前有《钴鉧潭西小丘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小丘”即钴鉧潭西小丘,这第一句介绍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大约一百二十步处。从小丘向西边走大约一百二十步,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水声。这里“篁竹”即成林的竹子,初步交代此地环境,草木茂盛,点染幽深,为后面写“青树翠蔓”,写“竹树环合”埋伏笔。</p><p class="ql-block">“闻水声”,只一个“闻”字,再次写竹林茂密,同时未见其潭先闻其声,先声夺人,充满曲折,增加幽意;也突出这“人之所罕至”的“险远”之处。在王安石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而在柳宗元却是非有贬谪、困顿、淹蹇不能至也。正是命运不幸文章幸,个人遭际的颠沛却成就了文化的精魂。</p><p class="ql-block">水声是怎样的清韵?“如鸣珮环”。珮环是人身上悬挂的玉饰,玉是石之美者,其质润。玉珮与玉环相互叩击相撞发出的声音,清泠悦耳本为天籁。此处从茂密竹林深处传来的水声即如此。——那水是多么的清澈透明啊!这是间接描写,从侧面从听觉写出水质。根据后面,这当是溪水流进小石潭、或在溪流中冲刷如犬牙差互的岸势所发出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听到这样的声音,作者的心也被洗涤了,在自然中得到了净化,他暂时忘记了营营纷扰、忘记了那“惴栗”愤郁。人间那高高在上的权利机构给予了柳宗元压制打击,但自然却以其无私的宽厚抚慰了那颗心灵。听到这样的水声,柳宗元忍不住“心乐之”;这是他心理起伏的第一个层次。这篇文章值得学习还有这一点,经常说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而该文却如此弥合无间。这不是为文而文,而是自然流溢、不吐不快。</p><p class="ql-block">情到了,心到了,自然好文章就有了。</p><p class="ql-block">于是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被水声所吸引,本为寻求美景(寄托与纾解),当伐竹取道、一探究竟了。“伐竹取道”再证竹林茂密、环境幽深。后面那些“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就不是空穴来风。砍去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向下才看到一个小潭。“水尤清冽”,这是第一感官,属直接描写。有前面水声“如鸣珮环”的铺垫,这里也不显得突兀。其后第二段便围绕着这“清冽”二字来写。</p><p class="ql-block">但是,先缓一缓,交代初相遇的第一眼,这看到的是大观、是概貌。这也是“小石潭”之所命名的由来。原来整个小潭“全石以为底”,此是潭的奇处了。靠近岸边的地方,潭底的那整块岩石翻卷露出水面,这是“化静为动”富有拟人意味的表现手法。露出水面的部分形成坻、屿、嵁、岩,——除了奇,还表现了这里的荒寒,这是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p><p class="ql-block">潭的概貌交代以后,再概写潭周围的环境;这是一眼看去,还不像后面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会,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逻辑顺序。只是三个短语一十二字,却把小石潭周围描写得那么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今日我们到得山中,于崖前水畔,每每得以与这样的场景相遇,无法表达内心的触动,就只能引用柳的这句话。“青树翠蔓”更形前面的“篁竹”丰富,有直有弯,有劲有柔,而色彩确实沁人心脾,养眼舒心,让人的内心静止下来;为后面“似与游者相乐”的情感起伏作铺垫。“蒙络摇缀”是四个动词,状尽青树翠蔓的情态,覆盖、缠绕、摇动、下垂,长短不一,微风拂来,随之飘动。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动也是山中的柔动,让人的心只起微微涟漪。</p><p class="ql-block">以上是写发现小石潭的整个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写小石潭,这是写水的千古名句,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如《戴车匠》中“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这一句。这一句妙的是字字写鱼,无一字写水,却又字字写水。试看,“潭中鱼可百许头”,直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群鱼并不少,它们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生活得很久;没有外界的风吹,没有外人的打扰。鱼们全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凭,这水清得像没有;这是如何的清啊!这样的水清我曾见过。某年我在山中,近午时分,沿溪溯流而上。暮春时节渐升渐高的太阳,照着蜿蜒的小溪。我蹲在溪边看流水,看水中历历可数的细石,看水草柔柔顺水飘拂。忽然,发现水底细沙上有小小暗沉的小圆点的影,摇摇晃晃、歪歪扭扭,然后消失不见;然后又显现。我凝视水中,并没有什么事物。咦,那是什么,哪里来的?看了半天,终于明白那是水底升起的气泡的影,当小小气泡轻轻破裂后,那影就消失;当气泡又升起时,那小小暗影又出现了——你说,那水又多清澈!</p><p class="ql-block">每读《小石潭记》至这里,我就想起自己那次的所见。</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小石潭记》(柳宗元)</p><p class="ql-block">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p><p class="ql-block">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p><p class="ql-block">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p><p class="ql-block">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p><p class="ql-block">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