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行动】昌乐县宝通中学:以原生态教研促进校本研修

美友22222552

3月12日,又是周五,到了昌乐县宝通中学固定开展课例式研究的时间。这周出示公开课的,是去年刚入职的七年级语文教师刘晓晗,她出示的课例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山界》。这次活动由教学事务处组织,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丽华应邀到校指导。 本次课例研究,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学校的校本研修思路:以原生态教研活动为突破口,寓校本研究于教研活动中,让教师在活动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去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己,即“实践反思——共同发展——专业提升”。 <h3><b><font color="#ed2308">01 在原生态的教学准备中发现问题</font></b></h3> 集体备课时,作为主备人,刘晓晗首先对《老山界》进行解读。她基于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说明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并围绕每个目标,说明评价任务的设计,以及它们与目标的一致性。对于评价任务的实施、教学活动的推进,也进行了预设性设计。 在集备现场,刘晓晗接受了来自同学科其他教师的点评、提问和质疑。提出问题最多的地方,主要是学习目标的描述、评价任务达成目标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环节的层次性等几个方面。围绕同事们提出的问题,主备人刘晓晗虚心听取,并现场作了修改。基于问题的深层次的同伴互助,这种互助式、茶话式的讨论,形成了现场浓郁的教研氛围。 <h3><b><font color="#ed2308">02 在原生态的课堂观察中提炼问题</font></b></h3> 课前会议时,刘晓晗老师首先围绕修订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前“说课”,教学事务处主任王洪春组织听课者现场讨论。通过课前会议,听课者做到了“五明确”:明确观课分工、观课任务、观察工具、观课重点,以及讲课者的整个授课计划。 课堂观察中,观课的老师按照分工,均匀分布到学生学习小组中,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记录。大家利用课前制定的量表,记录所观察到的行为,主要包括行为发生的时间、行为出现的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听课时大家把重点放在听、看教与学的情况,尽可能地记录观察到的信息,为评课搜集证据。 课后评价时,上课老师刘晓晗首先课后“说课”。因为课前会议已经有了说课,因此刘晓晗的课后说课,主要结合授课实际,说教学执行情况。听课老师在分组汇集信息的基础上,在讲课者说课后,经过认真思考,基于收集到的课堂“实证”,有理有据地与讲课者平等对话。 <h3><b><font color="#ed2308">03 在专家的专业化引领中解决问题</font></b></h3> 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与实践的结合,虽然需要基于教师、基于学科、基于学校,对个性或共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升,但更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学校不是一座“孤岛”,需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专业资源,如学科带头人、教研员老师的专业指导。 这次教研活动,除了王洪春主任的组织及现场指导外,语文教研员张丽华老师也深入课堂,与老师们一同参与研究,进行理论辅导、实践指导。在聆听了专业化的点评指导后,老师们特别是出课教师对照自身问题进行反思,再认识,再分析,整改提升,效果特别明显。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为原生态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实、真、自然,所以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更具有研究价值。坚持问题导向,基于问题解决,自然、常态、有效的教学教研成为宝通教师成长的共同需求。

刘晓晗

教研

教学

原生态

老师

课后

基于

教师

校本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