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垚堃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没事泡了点黄豆生豆芽菜,不是我喜欢吃而是买的这个豆芽纯属是出于老区人民的从骨子里的信任而购买的,品相确实一般般,扁而小,不饱满且颜色不均,不过人家事先也如实告知了,出于对老区人民的厚爱,毫不犹豫下单,我的一份购买力也是给老区人民的贡献,希望也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点点希望吧,因此,一如既往给了好评,然后只能生豆芽。</p><p class="ql-block"> 生豆芽中国发明豆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便有记载,称之为“大豆黄卷”。 早时豆芽主要用于食疗,豆芽作为素菜食用,较早见于南宋文人林洪的《山家清供》,距今也有近千年。豆芽和豆腐、酱、面筋并称为我国食品上的“四大发明”。唐末宋初时,芽菜生产技术首先传至日本,后传入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据传在清末李鸿章出使欧洲时传入西方,因此有“李鸿章杂碎”之说。</p><p class="ql-block">豆芽历史久远,既是佳肴,又可养身,深受国人喜爱。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中指出:“惟此豆芽白美独异,食后清心养身。”</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豆芽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是易得的美食,而且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期。据传,乾隆下江南时,曾在一户农家吃到一种黄澄澄、金灿灿的菜肴。乾隆当时觉得此菜脆嫩爽口,味道鲜美,问农妇此菜为何菜,农妇不知是皇帝,就开玩笑地说:“此菜形似‘如意’,乃‘如意菜’也。”乾隆回京后,对“如意菜”念念不忘,但御厨不知“如意菜”是何种蔬菜,就到处询问。后来巧遇江南一位小厮,才知“如意菜”是黄豆芽。古时江南有些地方吃年夜饭时,一盘“如意菜”是必不可少的,以寓来年称心如意。</p><p class="ql-block"> 然豆芽再历史悠久,本人并不是特别喜好,比起吃它我更喜欢做发豆芽的事情,操作简单,过程享受,尤其这几天气温较高,泡一晚上就可见有嫩芽破皮而出,芽短而嫩,犹如出生婴儿的手手一般可爱,令人心生怜悯,每天2至3次浇水,然后用干净的白白的纱布罩上,每天清晨起来便第一时间揭开纱布看它一眼,嫩芽一天比一天长,一次和一次不一样一根根芽从盆子底部镂空的地方伸出,一直向下向下,因为它渴望水,希望伸的够长才能吸到底部的水,盆底没有水但它依然如故的向下生长,我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感染,每次我都会多看它们一眼,然后拿起一根像欣赏宝石般的心情欣赏它,感觉它带给我一天的好心情同时也带给我希望,尽管这种希望似乎说起来是那么可笑,但它却是真实存在于我的脑海,每一次我都希望它更长一点,每天我都希望它是我想要看见的样子,每天都不会忘记给它们定时浇水,它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每一次每一天我看见的都是我希望的样子,四五天后,它蜕皮了,表示它可以让人食用了,它完成了作为豆芽的使命。我心中那一闪的东西似乎暂时熄灭了。</p><p class="ql-block"> 我不喜欢吃豆芽,我只是喜欢生豆芽的过程。它给了我许多启示,为什么常常失落,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如意,为什么许多的事情还不如生豆芽这般让人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 有许多事,就是放大了结果所以最后才会失落。我们一生有许多希望,希望自己能如何如何,更多的是希望别人怎样怎样,因为总觉得别人都不是自己希望的样子,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希望他快点长大,长大了没达到自己的希望时,又希望时间可以从头再来。我希望我有很多钱,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然后停不下的脚步挣不完的钱,和自己较真和别人较真,几十年过去,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为人为景我未停留,诗在远方,青山绿水,桃花依旧,物是人非。</p><p class="ql-block">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p><p class="ql-block"> 读罢《好了歌》,心中凄凉,潸然泪下,忘却烦恼,渐入梦乡。</p><p class="ql-block">一气呵成,等待今后有时间在修改润色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1年3月14日23点50分</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