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已逾知天命之年,一帮朋友知道我昨天生日,早早的来到了家里,在一起娱乐、庆贺。下午我们一起去饭店吃了个饭,晚上我又邀请大家一起去歌厅一展歌喉,各自展示各自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按说像我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是不该为自己过什么生日的。但是朋友们的盛情也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高兴,所以设宴款待大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我曾经想为她老人家过寿。但是,节俭惯了的母亲怎么可以让我们花这样的冤枉钱呢?再加之我们姐弟几个天各一方,哥哥一家远在外地,那时孩子们也都在外地上学,他们要回来一趟也不容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总是怕麻烦我们,所以</span>坚决不让过。于是,直到她老人家去世,我们都没能为她老人家好好的过过一个生日。</p><p class="ql-block"> 延续母亲定下来的规矩,父亲一直也没有给自己过过生日。但是如果偶尔我们知道那天是父亲的好日子的时候,也会把能聚到一起的几个亲人叫到一起,买个大蛋糕,大家一起吃个简单的便饭,也算是为了让他老人家高兴,给他庆生过个生日吧。</p><p class="ql-block"> 老丈人倒是一直在过生日,都是交由儿女们来操办的。他的生日刚好在每年阴历的八月十六。所以每年各自在家里过完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就开始期待在八月十六这一天,大家能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去参加生日宴。老丈人已经八十多岁快九十了,是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他有三儿五女八个子女,过得都还不错。关键是他们都非常非常的团结,平常有什么事儿大家也相互往来走动,相互帮助商量,都特别亲近。所以每年老丈人的生日宴也是我们一年当中难得的能一起欢聚的好日子。大家在一块儿推杯换盏、热情交流,好不热闹。倒是觉得丈母娘没怎么过过生日,都是给老丈人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二老坐在一起,我们一起为他们祝福祝寿。所以直到丈母娘去世,我们也都没有专门为她过一个生日,都是随着老丈人的生日一起过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两位母亲都已经作古,我们再想为她们尽心尽孝尽力,已经不会再有那样的机会了,只能把这种遗憾深深的埋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父亲健在,老丈人也健在,所以对于我来说是不该过这个生日的。但是昨天是个好日子,刚好也是个礼拜六,女儿女婿都回来了。一家人聚在一起,还有那些平常在一起玩耍的亲戚朋友,他们都非常热心地来家里祝贺,都是自己贴心的人,所以也算是一次比较有机缘的聚会。大家刚好趁此机会在一起热闹交流、高兴高兴也算是众望所归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以前这种设宴过生日的热闹,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算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吧。自己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亲朋好友要来祝贺、要买礼物随礼不说,自己还要花销一大堆,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里,好像身边的人极少有给自己或父母过寿设生日宴的。可能有些家境好的家庭也就是在自己的家里小打小闹的炒几个菜,喝几杯小酒,自己一家人高兴一番也就算过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也都开始把这个事当成个事情来过了。甚至该过的过,不该过的也过。</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钱多了,为了聚到一块大家高兴,或者也是为了收礼,任什么大小的事都能成为噱头,都要在一起热闹热闹。更为夸张的甚至有人说谁家鸡下个鸡蛋都想当成个事过呢。当然,这只能当做笑话来听了。</p><p class="ql-block"> 父母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给自己过过生日,可能也就是因为当年贫穷的记忆太深,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太过贫乏,节俭已经成为他们那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习惯,所以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为自己花这种无谓的钱。而现在大家在一起聚会的机会很多,特别是这几年,多的更加让人眼花缭乱,这也间接的让人感觉到我们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水涨船高。我们常常会在酒店、饭店看到各种为小孩做满月、为老人庆生过生日的场景,而且规模也是越来越大,花样也是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物质财富空前繁荣的一种体现,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孝道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传承,也是我们大家对如今美好生活的一种欢庆。</p><p class="ql-block"> 老丈人的家里,我已经记不清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为他庆生的,但是他们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那种亲密融合、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却是非常的让人着迷并为之神往。</p><p class="ql-block"> 从我当他们家女婿开始,每到逢年过节,特别是他过生日的时候,应该是人最齐全的时候。开饭时都是两大桌子各自围起,喝酒的一桌,不喝酒的坐另一桌。人多坐不下,还有外围搞服务的后勤。后来随着儿女们开枝散叶,每家又都会添丁进口:女儿会带来女婿;儿子会带来儿媳妇;后来又各自带来自己的小孩儿,现如今四世同堂。说老实话,如果真要办起酒席来,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人口到齐的情况下,亲亲的一家人估计有个四大桌子也未必能够坐得下。</p><p class="ql-block"> 常说人多了意见就容易不统一,七嘴八舌的,可能大家很难想到一起。但是在他们家好像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一切皆井然有序,各安其位。老人的子女们都很感恩孝顺,兄弟姐妹之间也非常团结和睦,凝聚力很强。每次过什么事都是和和气气的高兴,从来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所以我想,这可能就是良好的一种家风吧。</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看到坐在宴席上老丈人高兴的样子,也真心祝福他老人家,希望他能长命百岁,多活几年。让我们这些小辈们也能依靠在他这颗大树之下。一起欢聚,一起生活,一起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只有三两个子女的家庭,子女们各自的家庭条件都不错,工作和生活也都不差,但是总感觉对父母不怎么上心。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拧巴,甚至轻易不会坐在一起拉话。逢年过节回父母的家里也是你来了我走,互不相容,平时就更不用说了。这非常不好。所以我非常羡慕老丈人领导下的这个快乐大家庭,也乐于享受它的氛围和热烈。谁不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大家一起快乐欢笑呢?</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东西能够延续下来,一定有他自己可以延续下来的道理。比如,小时候我们批判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可能到现在依旧感觉有些陈旧。但是仔细想想,那其实就是一种管理理念。中央管着地方,地方管着乡镇,乡镇管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又有自己的领头羊;只要把这些领头羊聚到一起,他们的思想统一了,乡镇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只要能把这些乡镇领导聚到一起,统一思想,这些乡镇就会有共同的执行力和目标;只要把这些乡镇都管理好了,这个地方也就治理好了;然后中央只要管理好各地的地方长官,这个国家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社会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大家好像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很难被团聚到一起。每个人又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在奋斗,所以真要把大家团结起来,做成一件事儿,还真的是不容易。可能就因为这样,国家不得不出台苛繁复杂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个性。但似乎法律条文越来越多,人心却越来越复杂难测,各种奇谈怪事层出不穷,让人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家国同理,家和万事兴。以身边小家悟治国大道,鲜有不同矣!</p><p class="ql-block"> 曲终人散,晚上唱完歌回来,久久不能入睡,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往昔—贫穷,父母—节俭,儿女—未来,小家—大家,昨天—今天……</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贫穷与富足,改变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会是原来的自己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