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开黄柏河畔

小荷文学(魏以进)

<p class="ql-block">  花开了,春天的笑容一天一天漾起,人们的脚步移到了黄柏河边的峡江路。没有刻意邀约,胜日寻芳,聚焦审美的呼唤与指引。那里有大片大片海棠花的倩影,初如胭脂点点,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我去时,已是落英缤纷,夹岸数千步。与素净的海棠神交已交,并非时髦,只因欣赏她的容颜,仰慕其品格,追寻她种植的发展轨迹和演绎的象征意味。看花是享受视觉盛宴,透过色彩品味则是文化的浸润。人们爱花,是因为斑斓的花色彩艳丽,姿态柔美,香气四溢,还因为绚丽的花是春天的使者,传递出勃勃生机,承载着无限的希望。她一出现,忧郁与黯淡便知趣地退到了幕后。</p> <p class="ql-block">  伴着潺潺的河水,海棠在道路两旁次第绽放。一时间,峡江路上像沸水翻滚,人潮涌动,如织布的梭子上下穿行。都欲先睹为快,抓拍照片,发至圈里,博取点赞,抚慰内心涌动的暗流。这么密集,这么长的距离,这么艳丽这么绰约的海棠花带,在这小小的城里尚属首次出现。海棠笔直地站立在道路的两旁,花繁叶茂,就像含着羞涩的笑容,要举起小手把太阳遮挡在娥眉之外。这些海棠漫步千余米,就像是迎接外宾的仪仗队员,枝条茂密重叠,花儿竞相开放,莺莺然娇艳似锦,不时有蝴蝶落在上面,轻轻扇动粉翅,光彩夺目,犹如云霞万朵,凑成春天河边的画面,诗情装点了凝固的音乐。海棠花开,河边的繁华不请自来。是好奇,是借物抒情,是寓情于景,是走走停停是寻寻觅觅,是错错落落是层层递进,更是身心疲惫之后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若回首,已是天边的红霞像火焰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  驻足,仰望,凝视,只见盛开的海棠花仿佛产自本土的小小工艺品,花序像一把把精致的小伞,上面绣着六、七朵别致小花,花梗长不过一寸,长满了细细的绒毛。花瓣虫卵形,应该比一截手指长。据我观察,这些海棠种类不多,无外乎西府海棠和垂丝海棠,有限的伙伴紧挨在一起,听黄柏河里的水合奏着小夜曲,一路上浅唱低吟,流向奔腾不息的长江,把憧憬和梦想全部托付给了一泻千里永不回头的江水。西府海棠一树雪白,犹如披着婚纱不胜娇羞的新娘,眼里尽是柔情和蜜意,旁边的黄柏河水像是默默弹琴低头不语的书生圣手,一帘幽梦,都付流淌间。垂丝海棠更像云中仙子,色彩如水气氲氤的染布,一缕青丝般飘落河边,把视觉的缝隙填充得完完整整。雪白与粉红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冲击的是人们眼前的视觉,装点的是河边无限的风景,存储的是生态立体的改观。日子若过得像花一样,海棠的姿态与笑容就成了河边少女镜头中的美颜和抖音。无需搔首踟蹰,全在那不经意的回眸间。</p> <p class="ql-block">  说起海棠,她有自身独特的秉性,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还传递了丰厚的审美气息和文化内涵。海棠喜爱阳光,不待见阴凉,忌恨水湿,特别耐寒,零下十几度都能顽强地生长,素有“国艳”之誉,早在古老的汉代就开始栽培了。唐代广泛种植,宋代时达到鼎盛时期,被视为“百花之尊”。元代虽战乱不休,但海棠仍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势头。明清至今,海棠已遍布神州,花园、道路、庭院乃至寺庙,都有她的足迹,都能看见她的笑容,甚至能听到她悄然绽放的声音。国人之所以偏爱海棠,根本在于它丰厚的文化内涵,形象地称赞她为“花之贵妃”、“花之神仙”,同时将她看作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给海棠披上文化风衣,她的妖娆和艳丽就变得楚楚动人。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热情赞美她的妩媚与品位,李隆基把她比作杨玉环,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海棠春睡”的成语由此而得名。宋代苏轼的那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海棠花又称断肠花思乡草,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思。又因其妩媚动人,雨后清香犹存,花艳难以形容,又来比喻美人。回首间俱往矣,海棠的形象从户外植入了内心,这一特殊的植物好像变成了美人,娉娉婷婷,举手投足间,已是春天烂漫。</p> <p class="ql-block">  一路向前,河水蜿蜒,河畔的海棠伸展柔美的肢体,绰约的风姿在春风中摇曳。太多的顾盼,流连出生辉。可以想象,络绎不绝的人们喜爱海棠,让美丽的海棠成为一种品味和欣赏的价值体现,以突显自己的气质,美化自己的家园。有了这一路海棠,小溪塔平添了有形的美感,无形的品位,深层的意蕴和走向来来的亮点。海棠花开,美丽的黄柏河边,艳丽和审美悄然而至,无声无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