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全本《三国演义》120回,自第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到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以诸葛亮为主角的章回,占了全书三分之一。诸葛孔明先生无疑是罗贯中笔下的重中之重,仿佛是神一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初出茅庐时的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写诸葛亮的史书,文艺作品和戏剧太多了,我们还是以《三国演义》为底本,以史为鉴来评论诸葛亮。</p><p class="ql-block">先归纳诸葛亮的功绩:</p><p class="ql-block">一,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隆中对”三分天下之分析,清晰明智。</p><p class="ql-block">二,是天才的政治家,是蜀汉王朝的创始人和奠基者。</p><p class="ql-block">三,是杰出的军事家,赤壁大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展现了高超的治军思想,军事谋略和应变能力。</p><p class="ql-block">四,是安邦定国的卓越领导人,他提倡和推行的以法治国,抚边安民,清亷政治,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五,是优秀的文学家,前后两篇《出师表》传颂千古。</p><p class="ql-block">对诸葛孔明先生褒奖赞美之词比比皆是,这里不再展开。本文拟重点剖析他的弱点和失误。</p><p class="ql-block">首先,也是他最致命的弱点,是诸葛亮的愚忠思想。“匡扶汉室”是他一切行动的准则。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姓正统血脉的刘皇叔,理想是高尚的,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把刘备集团的大船,一次次地从偏离的航道上扳回来,直至刘备执意为关羽报仇,兴兵伐吴,最终宣告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战略构想彻底破产;然后又继续尊无所作为的刘禅为后主,竭尽全力支撑着后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是诸葛亮高风亮节的写照,不如说是他“从一而终”的愚忠思想的悲哀。诸葛亮不得不两次吞下“所辅非明君”的苦果。</p><p class="ql-block">(历史名城荆州)</p> <p class="ql-block">纵观三国大势,失荆州是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其中有刘备之过,而主要是诸葛亮的责任。且看《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p><p class="ql-block">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云长曰:“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写明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賚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p><p class="ql-block">接着,诸葛亮向关羽叮嘱了保荆州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p><p class="ql-block">请注意,这里有一个小细节:诸葛亮尊关羽为“云长公”,这是诸葛亮对同僚极为罕见的尊称。我以为书里刋印有误,特地去书店找到《三国演义》三个不同的版本对照,都明明白白有这个“公”字。我沉思猜想,大概有两点原因。关羽是由曹操奏请汉献帝御封的汉寿亭侯,只是中郎将的诸葛亮,表现出对爵位更高的关羽足够的尊敬;也因为看在大哥刘备的面子上,作为守荆州的上下级,屈居在下的关羽也不曾为难过诸葛亮,相处融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由此解释诸葛亮把荆州印信交给关羽,就顺利成章了。</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集团十三年。他应该清楚关羽的毛病,做事自以为是,可以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关羽自视甚高,对外目空一切,根本看不起刚履新的东吴都督吕蒙,以为赤兔马青龙偃月刀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对内刻薄寡恩,不懂得体恤和团结手下将士。这无疑是独立镇守一方统帅的致命弱点。但为了揣摩和讨得主公刘备的欢心,也为了与关羽搞好关系,诸葛亮把荆州轻易地交给关羽了!</p><p class="ql-block">如果诸葛亮勇于担当,真正从大局考虑,既然刘备全权委托诸葛亮“量才委用”,就不应该任命关羽守荆州,是不是选赵云更合适?赵云是排在关羽张飞之后,刘备十分信任的从龙之人,为人机敏细致,相信刘备也能接受赵云这个人选。但这毕竟不是事实,或许是我的异想天开。</p><p class="ql-block">一失足成千古恨,刚愎自用的关羽闯大祸了!《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写道:</p><p class="ql-block">(孙权)却遣诸葛瑾为使,投荆州来,入城见云长。礼毕,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之策。</p><p class="ql-block">前有刘备成为东吴乘龙快婿,这次孙权主动提议,要与刘备的二弟联姻,目的很明确:并力破曹。还千挑万选诸葛瑾这位诸葛亮的哥哥做月老,足见孙权的诚意。即使关羽不同意,退一万步讲,也可以找个借口,不伤和气的婉言谢绝,实在没有必要出口伤人。得罪诸葛瑾事小,骂孙权实在嚣张之极。孙权是一位有实力有地盘的一方诸侯,关羽只是一个挂着虚名的汉寿亭侯。关羽自诩为虎,视吴侯为狗,又加上蜀吴在荆州归属上,长期存在争议。自信心受到侮辱的孙权,一怒之下,新账老账一起算,由“并力破曹”瞬间变成“联曹破荆”。一根火柴点燃了火药桶,一句恶语伤人挑动了一场战争。当刘备诸葛亮还沉浸在关羽水淹七军,大破曹兵的喜悦之中,继之而来的,是吕蒙偷袭荆州成功,败走麦城的关羽,向成都告急求援。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哥和军师,鞭长莫及。孙权联合曹操,一群狼狗硬生生地撕裂了山西解州的关老虎!</p><p class="ql-block">连篇累牍地写荆州,实在是荆州对于蜀汉太过重要。</p><p class="ql-block">荆州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理想用兵之地。荆襄北面是秦岭桐柏山夹一条峡谷,守住峡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一出峡谷,就是平坦的华北平原,是进攻曹魏的理想用兵之地;东南方向防范东吴有长江汉水天堑,进攻时有舟揖之便,可以顺流而下直捣石头城。失去了荆州,就是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前进基地。从此以后,龟缩在成都的蜀汉,远离政治经济中心,要想逐鹿中原,只能千辛万苦修栈道出祁山。</p><p class="ql-block">荆州是个鱼米之乡,物产富饶。刘表治荆,包括向刘备和平过渡,数十年没有战乱,人口资源远远超过西川,兵源丰富;刘表留下来的粮食储备,足够十年之需。而当时的益州,刘璋昏庸,治理无道,地瘠民贫,人口不足百万,还须化大力气治理。失去荆州,刘备集团就陷入缺兵少粮的困境。</p><p class="ql-block">荆州是个人文荟萃之地。诸葛亮,庞统,徐庶,司马徽,马良马谡五兄弟,还有诸葛亮带到益州的杨仪,蒋琬,费祎,都是荆州名士,三国时期著名的智囊之士。做个比喻,蜀汉失去荆州,就好像英国失去了牛津剑桥大学,美国没有了哈佛和麻省理工。失去了人才基地,蜀汉后继乏人,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汉末天下十三州,曹魏占了九州半;孙权保有东吴三州;失掉荆州,蜀汉只剩益州及汉中的一个半州,是三国中地盘最小,人口最少的政权。沦落至此,不要说与曹魏东吴争夺天下,就是勉强自保,都要打个问号。</p><p class="ql-block">所以,丢掉荆州,占得益州,有句歇后语说得好:狗熊摘棒子,摘一个丢一个,而且是丢了大的,捡到小的。其中,用人失误是根本原因,刘备有责任,更大的责任归咎于诸葛亮,并不为过。</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赤壁之战后的蜀汉态势有一段评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其意思是说,隆中对以为占有荆州益州,就可以争霸天下,这是诸葛亮误判形势;刘备集团本来就兵少将寡,开始时二路分兵,一路守荆州,一路攻西川;继而再分兵,关羽守荆州,刘备守益州,诸葛亮守汉中。兵力分布有千里之遥,不能相互呼应和集中使用,怎么能不失败呢?毛泽东不愧为伟人的军事家,洞察秋毫。</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北伐曹魏)</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后蜀汉时期手握大权后,连年征战,六出祁山,与其说是诸葛亮辉煌的军事史,不如说是他最大的战略失误。</p><p class="ql-block">占有成都后,蜀汉三次用兵,先是与曹操争夺汉中,继而刘备伐吴,三是诸葛亮南征。然后是诸葛亮听从马谡劝告,休军养兵,治理国家,兴修水利,鼓励耕种,使得成都平原刚有点起色。按耐不住的诸葛亮,决意向曹魏进攻,争夺天下。</p><p class="ql-block">这时候的蜀汉,人口不过百万。北伐征兵十万,每十人之中,就有一人当兵,几乎是竭泽而渔,耗尽了当地青壮年人口资源。而诸葛亮面对的是太过强大的曹魏。曹魏只须动用雍凉两州兵马,就有三四十万之众,兵力太过悬殊;蜀汉最大的困惑是军粮难以为继,六出祁山,其中有两次因粮食跟不上(书中写是天气原因),导致无功而返。一次是抢割陇东小麦,才得以补充军粮。</p><p class="ql-block">从公元228年到234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六次出兵,连年累月的穷兵黩武,耗尽了刚刚恢复元气的西川人力资源和粮食储备。几乎每次诸葛亮北伐,都会有上到后主下至群臣的反对,尽管书中以天象征兆说事,没有提到粮食兵源,但至少说明一个事实:蜀汉上下是反对北伐的。</p><p class="ql-block">而诸葛亮为什么一意孤行,要坚持北伐呢?想来,诸葛亮有自己的苦衷。那是因为,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诸葛亮,不得不扛起讨伐“篡汉”的曹魏之大旗,否则显示不出蜀汉的正统。在军事上,蜀汉与曹魏的体量本来就不在一个等级上,假以时日,曹魏变得更强大,蜀汉则愈微不足道。只有持续出击,不断削弱曹魏的军事潜力,蚕食他们的土地,才可能转化力量对比,尚有取胜的一线希望。</p><p class="ql-block">以诸葛亮的精励图治,尽管国库日益窘迫,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还能维持正常运转。但诸葛亮毕竟只有一个,当他归天后,蜀汉疲态毕现,连姜维大军,也不得不到沓中搞军垦,才得以渡过粮荒。没有诸葛亮的蜀汉,一天天地衰落下去了。</p><p class="ql-block">假设当年的诸葛亮能够审时度势,韬光养晦,不主动挑衅曹魏,凭借西川山高水险的地理优势,以固守为本,修 养生息,发展经济,将益州变成又一个富足的荆州,厚积薄发,再与曹魏争天下,似乎更为明智。然而,历史不能假设,也不是纸上谈兵。</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祁山)</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是有争议的。我以为,有两个人的点评是切中要害的。</p><p class="ql-block">一位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司马懿,他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也就是说,诸葛亮有雄心壮志和开阔的战略视野,但实战中抓住要害把握最佳时机的能力不足。诸葛亮行军打仗讲究四平八稳,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每次两军对垒,诸葛亮多次占得先机,但很少能转化成胜机。司马懿把诸葛亮研究的很透彻。诸葛亮战役设计出神入化,司马懿屡次都损兵折将。吸取教训的司马懿,不再与诸葛亮打阵地战,之后都采用高沟深垒严防死守的策略。司马懿洞悉蜀汉军的命门,蜀汉军远道而来,粮食不多,利于速战;曹魏兵多将广,军粮充裕,即使偶有关隘城池失陷,部分军队损失,司马懿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致力于马上组织新的防线,耐心地等待蜀军粮尽弹绝,不战自退。而司马懿胜过诸葛亮之处,是他的嗅觉特别灵敏,善于抓住诸葛亮极少露出来的破绽,一击扭转战局,街亭之战就是最好的战例。</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曾有“既生瑜,何生亮”之说,是否也应该加上一句:既生孔明,何生仲达!</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是伟人毛泽东。他的“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鞭辟入里的评价。兵者,诡道也。弱小的蜀汉,面对强大的曹魏,不能一味谨慎求稳,只有敢于冒险,才能出奇制胜,扭转战局。</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有一段诸葛亮与魏延的争论:</p><p class="ql-block">魏延上帐献策曰:“延愿得精兵五千,取道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若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出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诸葛亮北伐思路的注脚。他稳字当先,希望通过逐次蚕食,积小胜为大胜。其中误区在于,即使每次战役都能获胜,以蜀军区区兵力,势必旷日持久。还不能保证,每次战役都能打赢。诸葛亮把自己的军事才能估计得太高了!</p><p class="ql-block">人们总以魏延“脑后有反骨”,以及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所谓叛变,从而对他兵出子午谷的计谋不屑一顾。魏延是真的叛变,还是对诸葛亮临终前的军队指挥权安排不满而引发,尚有两说,我们这里不讨论。但不能以魏延后来的表现,来反证他一切都是错的。</p><p class="ql-block">魏延之计有没有可取之处呢?我们分析一下:魏延是曹魏降将,他对中原的地理形势应该比诸葛亮更为熟悉;他自请领兵,勇于担当;此计直捣曹魏心腹地盘,不失为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最佳选择。诸葛亮至少不应该一口否决,弃之不用吧?是否可以先派人去侦察一下,然后再作决定?值得商確!</p><p class="ql-block">(邓艾偷渡阴平)</p> <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中,同样有偷袭成功的战例,那就是魏将邓艾取阴平小道,攀高山峻岭,越激流险滩,历尽千辛万苦,咬牙坚持,终于出奇不意地兵临成都城下,迫使刘禅的蜀汉政权投降。由此,我们还要怀疑魏延之计“决不可用”吗?</p><p class="ql-block">近代战争还有规模更大的经典战例。解放战争初,战火一直在解放区里燃烧,解放区的经济民生遭到很大破坏,日益枯竭的资源难以支撑战争时,是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直插蒋介石卧榻之侧,把战火引向国统区,吸引国民党军队大量回援。减轻压力的解放军,得以从容地在东北,西北,华东就地围歼大量敌人,一举扭转战争态势,赢得战略主动权。当然,刘邓大军由12万减员一半以上,辎重几乎全部丢失,损失可谓惨重。但以6万人的代价,赢得的歼敌何至60万,缴获的大炮坦克更是数不胜数,是输是赢,这笔账谁都会算。</p><p class="ql-block">当年的蜀汉也面临相同的境况,也许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之计,是一举扭转战局的妙着。但是,诸葛亮缺乏毛泽东气壮山河的大魄力。毛泽东的“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个“唯”字画龙点睛,点出了诸葛亮的谨慎近乎腐愚。诸葛亮有高明的战略构想,但实施时畏手畏脚;有过人的智商,能够打赢一场局部战争;历史不能让诸葛亮活得更长久,最终不能积小胜为大胜。可惜毛泽东与诸葛亮相隔1800年,否则,是应该请毛泽东给诸葛亮好好上堂课。</p><p class="ql-block">一直说培养接班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而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归天后,仅仅苟延残喘了27年就灭亡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在世时,没有解决好接班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文武两条线来分析。自从关羽等五虎上将一个个消失后,诸葛亮手下能独挡一面的大将,只有魏延和姜维,且都是曹魏降将。魏延不被诸葛亮待见,只剩下一个姜维。诸葛亮用计降伏姜维时,那是满心欢喜,他曾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所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可是,诸葛亮在向姜维倾囊相授兵书战法的同时,却忽视了他的情商不足以担起蜀军统帅的重任。姜维是个愣头青,是懂得打仗的巨人,不懂为官之道的侏儒,在蜀汉朝廷中日子很不好过,最后落到沓中屯田避祸的境地。</p><p class="ql-block">“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这句顺口溜,十分形象地指出了,诸葛亮在西川挖掘培养的优秀军事将领,不是屈指可数,而是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照的,曹魏及后来继承的晋国,涌现出邓艾,钟会,羊祜,杜预等统帅级的军事天才。军事人才后继乏人,注定了蜀汉无力抗衡敌人!</p><p class="ql-block">就文臣而论,一直弄不明白,是西川缺乏安邦治国的人才,还是诸葛亮无暇挖掘,蜀汉朝中的主要大臣,都是诸葛亮从荆州带过来的人在越俎代庖地治理。而这批大臣,没有一位能达到诸葛亮同一级别,弱点缺点多多。如中军师杨仪,擅长军队管理,但为人急躁,气量狭窄,与同僚长期不和,致使最后下狱自尽;蒋琬,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为人意气用事,兼挟奸猾”,晚年酒色过度而亡;费祎算正派些,是诸葛亮提名的第二顺位接班人,谦恭清亷,而守成有余,建树乏陈。这批人,不是热衷于窝里斗,就是只懂得萧随何规,缺乏精励图治的能力,最后,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汉大船沉没。</p><p class="ql-block">(鞠躬尽瘁的诸葛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既要理政,又要统兵。他自己也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对下属不放心,事事亲力亲为。作为对手的司马懿,似乎比诸葛亮身边的人更了解诸葛亮。《三国演义》第103回有司马懿与诸葛亮使者的一段对话:</p><p class="ql-block">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p><p class="ql-block">起早摸黑,吃的少,管的多,连小小的责罚,士兵犯错打二十板子,都得亲自审定。诸葛孔明先生是累死的!诸葛亮在超负荷地负重前行,皇上和文武大臣躲在诸葛亮这棵大树下乘凉。也许,不是大臣们不肯做事,而是插不上手。等到诸葛亮走了,治理和人才都呈现出真空,蜀汉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没有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蜀汉后继 乏人,是诸葛亮在安邦治国方面,留给蜀汉的最大败笔!</p><p class="ql-block">也许,本文把诸葛亮的不足写的太多了。但还得要说句公道话,瑕不掩瑜,诸葛亮仍不失为一代名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尤其是他敬业,清亷,公正的人格,彪炳千古。</p><p class="ql-block">我之窥见,一家之言,且不一定正确,更有“事后诸葛亮”之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