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挖掘地区历史,厚植乡土情怀</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至中学历史组“县域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化考察”(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春风送暖二月天 ,雨洗玉兰更娇艳。周中历史组借着周末,沐浴着阳光雨露,向着鲜花盛开的乡村田园,开始第三轮“县域历史文化考察”,主题:周至屯文化。中国古代,屯分为军屯和民屯。为了解决军需特别是粮食供应,运用军队组织开垦建立起来的战时打仗,平时务农的军事基层组织,即军屯。运用移民,难民,罪犯开展农垦,支持军需及粮食供应的基层组织,即民屯。区域范围:县西310国道以北,清水河以南。时代范围:元代民屯 。目标明确,干劲十足,驾车启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侯家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站------侯家村,头屯村,元代民屯村,《陕西通志•河渠》记载“曲水北流,有乱泉涌入” ,元史记载为曲泉屯,经过考察距离与方向吻和,就是头屯,当时头屯不仅有现在头屯,还包括侯家村一带 ,走访年老的村民,只记得泉水北流,路北为水围城,至于叫什么河,已无人知晓。好在经过较为充分的史料研究 ,这一历史结合实地考察可以确认。喜出望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家深有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屯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二站-------四屯镇下二屯村、清水河村,在百度地图查找只有中二屯,上二屯,问及许多人都不知有下二屯,从命名上不合常理,从侯家村老者得知,北行二、三里、就是下二屯,村民也叫老二屯,中二屯、上二屯都是从老二屯分出去发展而来,解了迷惑,探寻村中历史源流,村民热情介绍张炳武老先生,下清水河村,找到了张先生,一听说是其兄张炳耀老师的同志,特别热情,介绍了清河村,发展自上涛河村,明朝中后期,迁自山西,康熙年间筑成上涛河古城。同行相亲,情趣相投,谈古论今,不觉间,已经一小时。历史在古籍上,在古迹里,也在民间,这次调查填补上了一些明代周至县志遗失的缺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三屯路边玉兰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三站--------四屯镇下三屯,为元代民屯村,元史记载为忠力屯,清县志载距县城十五里,现村里主要为四大姓,吴、杜、张、袁,传说来自山西大槐树,但已说不清何时来自山西,这时我们认识到调查区域历史,记住乡愁的紧迫性 ,如不及时追踪探访,许多历史资料真的要的要失传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辛庄王氏族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四站---------南辛庄,听说南辛庄有家谱,急不可待,立即驱车前行,运气很好,遇到王书记,介绍一下自己的意图,书记听说来自周中,因为和咱刘书记是同学,分外热情,拿出王家家谱,精装族谱记述了从山西到南辛庄以后家族发展史,1884年时发展到十八代 ,1922时已经经历二十二代,至今27代,约五百多年的历史,村中原来都是王姓,现在依然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家族凝聚力所在,天将黑,无心赏田园春色,烟村幕景,继续西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槐花村的张氏宗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五站--------南怀花村、岭西村,都是从渭河边迁来,都传来自山西大槐树,南槐花村主要是张姓家族,为了纪念来自山西大槐树,意为散枝开花所以命名槐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村中有贤能者建议恢复“怀树”村,因积久成习而未能实现,从侧面证实这就是五屯,消失了的“五屯”,元史称“怀数屯” ,岭西村晚于南槐花村迁移而来,且在村之西,故名岭西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后一站------六屯,慕色已笼罩了整个村庄,家家亮起灯火,回去有点不舍,继续又饥又饿又渴,心里一想,越是困难处,越是需要坚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采访村中老者得知:六屯现在分为老六屯、南六屯、北六屯,南北六屯是从老六屯发展出来的,分别以董姓、陈姓、曹姓为主,世代相传来自山西 ,出过一位知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夜色中,车流穿梭,看不清任何景色,人虽有点困倦,但心情愉悦,此次调查,理清了本地大部分元代民屯的记载,为元代周至民屯研究开拓了新的史料来源,印证了山西大槐树移民周至的历史传说,为校本教材新的研究打下一定基础,整理这些资源,完善理论研究,立德树人:弘扬家乡传统文化,教育子孙后代,建设美丽周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