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他们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高歌云霄,到神舟载人飞船遨游星河,再到“嫦娥奔月”“天宫神八”交会对接,用了40年的时间,解决了若干项火箭技术难题,实现了运载火箭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历史性地完成了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的百次发射,这一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与美国并列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发射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天正是着力于自主创新,以界他国而自立于世界,以界他时而自立于当代,从这一点来看,载人航天精神又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雄心是成功路上的指南,信心是永不放弃的呼唤,热心是成功者的胸怀,耐心是驱赶困难的利剑,责任心是迈向成功的必然。愿五心伴您度过每一天!在如今人们说起航天的时候,是骄傲是自豪,而这些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出来的结果,在中国航天日的到来,给航天送上一份祝福吧!</p> <p class="ql-block">4.5公里外,发射塔架(用于发射中型火箭长7的201工位)怀壁星箭待发。暗夜下的塔架,通体被灯光的照耀的格外夺目。</p> <p class="ql-block">塔架飘逸出烟雾,告诉我们火箭正处在加注动力燃料(液氢或液氧)阶段。</p> <p class="ql-block">3月11日,21:10,发射塔架上层门扇徐徐开启状态。(下午两点上顶层看机位,晚八时占机位,调相机参数试拍。)</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右侧黑暗部分的三个亮点是路灯,其亮点排成的沿长线,一端导引到发射塔架,另一端标向火箭卫星组合成整体的组装楼。</p> <p class="ql-block">塔架上层封闭门扇已完全打开。</p> <p class="ql-block">3月12日,0:50,塔架中层封闭门扇,显示开启。</p> <p class="ql-block">中层封闭门扇已开启,右侧封闭门扇待开启。</p> <p class="ql-block">已显露出星箭真身。</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介绍(一)</p><p class="ql-block">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是中国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该发射场可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作为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不仅可用于满足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需要,还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较大线速度,以及惯性带来的离心现象,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减少(同型号火箭运载能力可增加10%),亦可通过海运解决巨型火箭运输难题并提升残骸坠落的安全性。发射场完全对外开放。现已具备发射能力。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2009年9月开工建设,由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技术勤务保障等五大系统组成,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文昌航天发射场</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Wenchang Spacecraft Launch Site</p><p class="ql-block">简称</p><p class="ql-block">WSLS</p><p class="ql-block">地址</p><p class="ql-block">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p><p class="ql-block">位置</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历史沿革主要功能发射流程建设意义主要优势航天主题公园发射历史</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发射场区地理位置居北纬十九度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文昌航天发射场主要由发射场区、配套测控站等区域组成,发射场区包括发射区、技术区、试验协作区、技术勤务保障系统等。项目用地总面积约18531亩。建设有两个工位大火箭用101工位,中型火箭用201工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卫星上的国旗已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0:11,中层封闭门扇已完全开启到位。</p> <p class="ql-block">卫星与火箭的上半部分已展现在镜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介绍(二)</span></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场地前身</p><p class="ql-block">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前身为中国发射亚轨道火箭的测试基地,后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该地建设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p><p class="ql-block">前期评估</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设航天发射场时,就曾经把海南岛列为最佳场址之一,但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环境,沿海地区很容易被外国军队攻击,最终不得不改在较为不易被攻击的西昌。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在海南建设我国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的条件也日渐成熟。1988年底,中国第一座用于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在海南岛建成,并成功发射了火箭,这也是中国发射亚轨道火箭的测试基地,它的建成对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1988年之后的20多年间,此发射场曾多次成功发射织女系列火箭。海南航天发射基地建设项目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和多轮科学评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火箭专家余梦伦介绍,最初论证时曾有海南三亚方案、文昌方案、广东阳江方案等3个方案。</p><p class="ql-block">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区规划</p><p class="ql-block">海南航天发射基地建设项目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和多轮科学评估,最初第四个卫星发射基地最终花落文昌市。</p><p class="ql-block">动土开工</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于九月十四日在海南省文昌市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国新建的这一开放型、环保型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p><p class="ql-block">基本竣工</p><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文昌航天发射场基本竣工。</p><p class="ql-block">首发时间</p><p class="ql-block">2015年1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已经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这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文昌发射系统的首次亮相。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主要功能</p><p class="ql-block">该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以及正在预研制中的其他系列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使用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继续承担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仍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西昌发射场将主要承担应急发射任务,并与文昌航天发射场之间形成一定互补关系。</p><p class="ql-block">发射流程</p><p class="ql-block">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发射时,火箭装载运输船从天津港出发,经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琼州海峡等海域,经过五至七天时间、航行约一千八百海里,到达海南省清澜港西码头,再通过公路运往火箭水平转载准备厂房。航天器空运至海口美兰机场,经公路运往航天器总装测试厂房。火箭在综合测试大厅进行测试后,进入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进行起竖、对接、综合测试。航天器完成总装测试后,以垂直状态运到加注与整流罩装配厂房,进行推进剂加注和整流罩装配,然后以航天器/整流罩组合体形式垂直转运至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与火箭对接安装。火箭、航天器联合总检查以及相关转场准备工作后,垂直整体运输至发射工位,实施燃料加注,火箭点火发射。</p><p class="ql-block">建设意义</p><p class="ql-block">科学研究表明,距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地球自转速度越大,利用惯性离心力,在燃料不变的情况下,火箭可以节省推力携带更大的载荷。同时,在低纬度发射场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由于夹角偏小,卫星机动到地球同步轨道所需燃料减少,也可延长卫星寿命。海南省是我国纬度最低,距赤道最近的省份,纬度为19度。西昌、太原、酒泉3个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分别为28度、38度、41度。世界上最著名的低纬度发射场是位于南美洲北部法属圭亚那的法国库鲁发射场,北纬5度,是目前法国唯一的发射场,也是欧空局主要的航天活动中心。最靠近赤道的发射场则是意大利圣马科航天发射场,位于南纬2.9度。[6]文昌航天发射场其建成使用后,不仅可以基本满足中外各种轨道卫星发射的要求,也为中国运载火箭更多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促进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良性循环。同时,文昌航天发射场对于优化和完善中国航天发射场布局、推动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对带动海南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繁荣区域产业具有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并非酒泉、太原、西昌等现有三大航天发射场的重复与翻版,而是在高起点上的创新发展,其引用当今世界航天领域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最新技术,包括信息化、智能化、环保诉求等创新元素都贯穿融入发射场设计、建设的全过程,以最终建成一个综合发射能力强,安全性、可靠性和信息化程度高,生态环保、世界先进的现代化新型航天发射场。航天发射场建成使用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承担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西昌航天发射场将主要承担应急发射任务,三大发射中心的四个发射场将形成互补关系。</p><p class="ql-block">文昌卫星发射场的建设也将对海南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发射场将会给海南国际旅游岛带来新机遇,伴随着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的还有一个世界级航天主题公园,建成后,将成为青少年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别具特色的旅游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47,下层封闭门扇开启。</p> <p class="ql-block">0:47,下层封闭门扇完全开启,长7已通体显现。</p> <p class="ql-block">助推火箭秀肌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介绍(三)</span></p><p class="ql-block">主要优势</p><p class="ql-block">在选择发射场时,卫星发射方都会尽量选择低纬度地区,最好选择在赤道附近,因为这样可使火箭发射后得到地球自转赋予的、向东的初速度,提高运载能力,海南发射场建成后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p><p class="ql-block">要将1公斤物品送入太空中,就要消耗成百上千公斤的燃料。因此,卫星专家总是在绞尽脑汁,保证卫星功能齐备的同时,尽量减轻卫星的重量。但运载火箭的体积不能无限膨胀,卫星的重量也不能无限减轻。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能将中国的“长征2F”火箭的推力从10吨提升一个档次,让中国发射卫星时节约燃料的有效办法,海南卫星发射场可以将中国的航天发射场从北方高纬度的内陆地区“搬”到南方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海南卫星发射场的建成还可以迅速填补低纬度发射的市场空白。</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将来的登月计划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轻易地将载人飞船送上月球,建立月球基地,或将载人飞船送上太空,建立中国的永久性航天站。</p><p class="ql-block">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选址海南文昌具有三大优势:</p><p class="ql-block">第一,作为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场,靠海港,运输方便。火箭可以海上运输,箭体直径不再受铁路桥梁涵洞限制(长征二号系列由于受到铁路运输的限制,其组件的最大直径只能限制在3.5米),进一步释放了火箭设计的潜力;</p><p class="ql-block">第二,纬度低,发射效率高。西昌发射场约北纬28度,文昌发射场约北纬18度。同型火箭运载能力可提高10%。卫星寿命可延长2年以上;</p><p class="ql-block">第三,射向宽,安全性好。从东射向到南射向,1000公里范围均为海域,从海南岛发射的火箭,其发射方向1000公里范围内是茫茫大海,因此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航区及落区安全性好。</p> <p class="ql-block">长征7号通体修长,网友戏称为“瘦7”,与“胖五”形成对应。</p> <p class="ql-block"><b>延时摄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看现场,一位杭州游客利用手机的“延时摄影”功能拍摄视频,但4.5公里的距离对于手机是个难题,可难不倒爱好者,他用一个军用单筒望远镜(200元),做手机的物理外挂,成功地成就了手机的长焦镜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畏手中惊雷响, 只求华夏早飞天! 莫道英雄桑榆晚, 功勋赫赫重如山! 喜看航天新一代, 而今奋起胜前贤。 驾长七, 腾紫烟, 披祥云, 挟雷电。</p> <p class="ql-block"><b>相机4K短视频摄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初次利用相机这一功能,且第一回用相机摄像,对于常拍静态片的人也算是小小的挑战,凡事总有第一回,只要记录下这一短短的瞬间,心里就足够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3月12日凌晨1点51分发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空留下一缕黄色的轻烟,闷雷声又持续了几秒,发射塔依然被浓浓的白色烟雾包围着。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箭,甚至不敢眨一下眼睛,直到它冲入云霄。在现场,尖叫声、呐喊声、快门声响成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久久回响,整个看台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兴奋地笑着,喊着。人群不停地涌动着,人们手拉手,肩并肩,无论老少,所有人都一同欢呼雀跃,庆祝火箭发射成功。那一刻,一股暖流流遍我的整个身体。这与火箭的热气无关(爆炸范围只有1.5公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心底生起,我看见了我们国家在航天事业上的强大实力,我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激动人心的过程,我就在现场,我看见了长征七号的发射,我亲眼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真的是太荣幸,太激动了!</p> <p class="ql-block">长7载卫星跃升离去,发射塔架又回到常态,准备下一次的惊艳的发射。</p> <p class="ql-block">重要提示:</p><p class="ql-block">请耐心读完下文!!!</p><p class="ql-block">读懂航天人的艰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指控大厅沸腾了!2021年3月12日,长征七号A(简称“长七A”)遥二火箭成功发射,面对大屏幕上火箭飞行的完美曲线,大家的掌声久久不断,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有些人难掩激动的泪水,笑着笑着就哭了。</p><p class="ql-block">一年前,也是在这个指控大厅,很多人目睹了长七A遥一火箭的失利,那种痛,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揪心。</p><p class="ql-block">从首飞到复飞,从失败到成功,研制团队经历了300多个日夜,他们是如何走过这段艰难日子的呢?</p><p class="ql-block">“脑子一片空白”</p><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16日是长七A火箭首飞的日子。</p><p class="ql-block">火箭发射前,试验队组织了抢险队,在室外场地随时待命,以应对射前各种突发状况。考虑到指挥调度第一次执行任务,长征七号系列型号办公室副主任田玉蓉有些不放心,也盯在抢险队现场。</p><p class="ql-block">当看到发动机点火正常后,抢险队的任务结束了,田玉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火箭飞得挺好的”,她信心满满。</p><p class="ql-block">因为火箭还要飞行一段时间,她就与同事一起回指控大厅了。</p><p class="ql-block">半路上,她的手机响了,“飞行曲线好像有问题。”听到这句话,田玉蓉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脑子一片空白,抬起腿就往指控大厅跑。本来没多远的路,那一次,她却觉得跑得那么漫长,仿佛怎么也跑不到头。</p><p class="ql-block">此刻,指控大厅里的人已经聚集在型号两总周围了,大家的表情都很凝重,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在点火后的162秒内,火箭飞行曲线非常完美,无论是飞行的高度还是速度都与理论值几乎完全符合,怎么突然就出问题了呢?</p><p class="ql-block">“需要尽快拿到所有的遥测数据。”跑到大厅后,田玉蓉就赶紧与发射场的同事联系,在深夜一点左右拿到了所有数据。</p><p class="ql-block">那一夜,对现场所有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伤感而又紧张的不眠之夜。</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我半年的生命都没了……”长七A火箭副总设计师马忠辉说道,从跟产、到发射,她将大半年的心血都花在了长七A遥一火箭上,失利的打击对她来说是“沉痛的”,但她当时无暇顾及这些,只能和时间赛跑。</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多人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位领导和专家在会议室一遍又一遍地看视频,判读数据,分析原因;型号两总组织各个单位确定各自产品的工作状态……</p><p class="ql-block">通过连夜分析,大家发现了一个现象,助推器氧箱发动机入口处压力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它是“真凶”吗?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分析。</p><p class="ql-block">“将故障快速定位和复现”</p><p class="ql-block">除了前方的试验队员连夜分析数据外,后方的保障团队也是通宵达旦做分析。总体设计部二室、九室和十一室还组织了专门的团队,采用3个不同的软件进行背靠背仿真计算。</p><p class="ql-block">陈二锋是总体设计部二室仿真组的副组长,火箭失利后,他连夜构建整个输送路的流体仿真模型,在两天之内就有了初步的结论:助推器氧箱出流口发生了空化现象,这可能会导致泵入口压力降低,不满足发动机工作的下限要求。在此基础上,他继续开展仿真分析,用了一周时间,将输送路的空化发展过程及泵入口压力下跳现象进行了仿真复现,最终定位了故障。</p><p class="ql-block">“陈二锋通过理论建模和仿真,将故障快速定位、复现,对归零工作帮助很大。” 长七A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评价道。</p><p class="ql-block">除了快速定位故障,陈二锋还与同事一起,通过仿真提出了抑制空化现象的改进方案,而且这个方案经过试验验证是有效的,并已应用到长七A遥二火箭的任务中。</p><p class="ql-block">在陈二锋看来,仿真不仅仅只是用软件建模、获得仿真结果,还需要探究背后的科学问题,要思考仿真结果为什么是这样?于是,在定位故障之后,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他提出了出流口空化限流的机理及抑制准则,并已形成设计、仿真准则,指导后续贮箱出流设计。</p><p class="ql-block">“尽快归零就是我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当故障问题越来越明朗,并逐渐聚焦到动力系统时,动力总体专业的设计师们心里五味杂陈,有的人成宿地坐在机房里看数据,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考虑到空化问题?</p><p class="ql-block">型号领导见此情景,劝解他们说,这是专业认识的问题,是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的深层次问题,跟个人没有关系,要正确看待它。但是每个人依然都觉得有责任快速分析并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仿真分析定位了故障,但光有理论分析还不够,要通过试验加以验证。归零时间紧迫,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邵业涛与动力总体设计师王铁岩用了10天时间完成了通常要一个月才能做完的缩比试验,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很好的验证。</p><p class="ql-block">结果圆满,试验过程却百般曲折。当时受疫情影响,很多高校学生没有返校,工厂停工停产,不具备做试验的条件,他们就四处联系,最终在外地找到了能够承接试验的高校。可试验系统怎么搭?试验方法如何制定?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这些难题又摆在了他们的面前。邵业涛和王铁岩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做试验,一边分析数据,同时还要不断调整试验方案,把时间无限细分,把效率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其实,在那段不分昼夜的归零日子里,团队的每个人都在超常付出。试验队回到北京后,按照当时的疫情防控政策,大家需要居家隔离14天。但时间不等人,每个人都迫切希望尽快完成归零,开展下一步工作。于是,型号队伍提出了“集中隔离”的要求,将40多名核心人员安排在长征宾馆住下,并在仿真楼安排了独立的办公室供他们使用。自此,大家搭乘班车,每天往返于长征宾馆与仿真楼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休息,一直干。他们认为“尽快归零就是我的责任”,每天对着电脑,一遍又一遍地看数据、看视频,把数据汇成曲线,再进行纵向比对、横向比对,分析每一个细节,生怕遗漏某个异常环节,影响故障定位。</p><p class="ql-block"> “越困难越团结越努力”</p><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初,在完成故障定位后,型号两总提出:要组织长七A遥二火箭复飞,在2020年底,完成产品准备,让火箭具备出厂条件。</p><p class="ql-block">听到这个消息后,田玉蓉找到两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说,研制团队同时承担着长七火箭的发射任务,今年的两次空间站任务不能有半点耽误和闪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加一发火箭的产品,难度太大了。但听完两总的想法,她明白了,“失利之后,只有尽快完成复飞,才能鼓舞队伍的信心,让队伍从失利的影响中走出来,扭转被动的局面。”</p><p class="ql-block">“只要决策这么干,我一定竭尽全力去抓产品。”田玉蓉跟两总说道。于是,她第一时间通知各大系统,让每个系统马上梳理计划安排,在保证空间站任务计划的前提下,于2020年底之前,完成一发箭的准备。</p><p class="ql-block">田玉蓉介绍,生产一发箭,从头开始到具备发射条件,大概需要两年时间。但是2019年,火箭院提出了“新百发批产”的思路,各大系统提前投产,使这次任务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即便这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生产一发箭,压力还是很大的。</p><p class="ql-block">“这个团队真的很让人感动,越困难越团结越努力,针对当时的情况,各单位都有难度,但是大家都表态一定会朝着这个目标尽最大努力。”田玉蓉说。</p><p class="ql-block">“其实,当听到复飞的消息后,我们心里都挺高兴的。首飞没成,觉得很遗憾,对成功的渴望也更加迫切,虽然任务艰难,但我们会想办法解决。”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孙海峰说道。</p><p class="ql-block">在电缆网已经通过验收的情况下,总体设计部提出了可靠性提升的改进措施,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积极配合,加班加点更改电缆网,用20天时间完成了原本需要40天的控制系统综合试验。不仅如此,当针对一个极端工况需要做试验验证时,在实验室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孙海峰带领团队专门制定了方案,搭建了一个专项试验系统,完成了试验。</p><p class="ql-block">“只要型号有需求,只要对火箭好,我们都会全力配合。”孙海峰说。</p><p class="ql-block">生产一发箭,伺服产品从生产齐套、装配、装调到验收交付通常需要半年的时间,但为了满足型号复飞的进度要求,通过统筹安排和周密策划,这次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离不开机关各部门的大力协同,设计、工艺人员的跟产跟试,以及一线人员加班加点的辛苦付出。”伺服系统型号主任设计师陈克勤说道。</p><p class="ql-block">伺服机构装配员赵建华,在去年4月至6月期间,没有休过周末,一直奋战在一线。他说,因为经历了失利,工作中更加细心,凡事都要做到“让自己放心”。</p><p class="ql-block">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没有比团结更紧的结。在各单位团结协作、大力协同下,2020年12月30日,长七A遥二火箭完成了出厂评审。</p><p class="ql-block">“坚持就能挺住”</p><p class="ql-block">在长七A遥二火箭研制过程中,团队不光只是准备了一发箭的产品,还进行了28项地面试验和74项技术状态更改,除了对影响飞行失利的技术状态进行更改,还通过开展200多项的“三再”工作,找到薄弱环节,进行改进。</p><p class="ql-block">总体设计部三室强度组副组长吴浩,在“三再”工作中,完成了长七A火箭二级发动机机架和二级煤油箱联合强度分析与静力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预示结果非常吻合。范瑞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长七A遥一火箭的飞行视频,吴浩看了上百遍,那些画面,她至今仍历历在目。通过视频和遥测数据,她创新开展了多系统联合精细化的有限元仿真分析。刚开始,因为模型十分庞大,计算一次需要24小时,时间太长,她就不断重建、细化模型,10天之内开展了近百次的分析,甚至出现了“鼠标手”的症状,最终将模型计算时间从24小时缩减到3至4个小时。通过仿真分析,她提出二级发动机机架在异常三级工况下存在破坏的风险。</p><p class="ql-block">“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结论一出,就遭到了很多专家的质疑。</p><p class="ql-block">“我心里也打鼓,毕竟这是第一次对非我院的产品开展跨界研究,我们对产品的了解是有限的。”但既然发现了潜在的风险,就要插杆见底,吴浩要进一步通过试验来验证仿真结果。</p><p class="ql-block">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就意味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发动机载荷工况众多,全部因素组合起来高达近百种,而以前试验的原始工况也就十几种。试验系统如此庞大、复杂,过程中如果出现试验件被破坏,没有时间再做新的试验件,这对长七A遥二火箭的复飞将产生影响。为此,吴浩通过仿真,将近百种工况缩减到10种,并用非常精细化的仿真预测结果,让每一个试验都在控制之中,最终用了14天完成了一般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做完的试验,而且仿真结果与试验符合度高达98%。原本对仿真结果不认可的专家,在现场看了试验后说:“吴浩,你算得是对的,我们同意更改产品。”</p><p class="ql-block">没有谁天生就神通广大,有的只是普通人拼尽全力。去年一年,吴浩基本没有休过周末,晚上加班太晚干脆就睡在办公室。“全年都是这个节奏,你没想过要把工作分出去一点吗?”“虽然工作量大,但还不需要调整,我能承受,毕竟还有睡觉的时间,如果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再调整。我把这种状态看成是‘中长跑’,坚持就能挺过去。”吴浩说。</p><p class="ql-block">每个全力以赴的身影都是团队奋斗的缩影。研制团队为了同一个目标,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成大我,坚持奋战在岗位上。</p><p class="ql-block">动力总体设计师周宏2020年春节就主动留在试验队值班,没有回家。回到北京后,领导没有安排她参加归零团队,她本可以回家隔离,早点见到孩子,但是她主动申请参加归零,回京后直接住在了长征宾馆。“我觉得这时候肯定需要人,我想要跟大家一起去解决问题。”将近3个月没有看到孩子,她很想念。刚上小学的孩子也很依恋妈妈,每天都会和妈妈视频,让妈妈讲故事,经常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有时候赶上妈妈忙,要写报告,孩子就会说:“你写吧,我只要看着你就行。”无言的视频,孩子也很满足。</p><p class="ql-block">箭体结构副主任设计师姚瑞娟,家住在单位附近六营门小区,在集中隔离、办公期间,每天坐着班车从家门口路过,却一直没有回家。年幼的孩子知道妈妈回京了,整天嚷着要见妈妈。“我带孩子到六营门看看你,行吗?”姚瑞娟的丈夫打电话问道。于是,一家三口约好了时间。当班车从六营门进院里时,姚瑞娟靠着窗户远远地看到了孩子,招手的瞬间眼泪哗一下就流了出来,是思念,也是压力的释放……</p><p class="ql-block">长七A火箭总指挥孟刚说:“累、苦、难是型号队伍这一年来的主要特点,每走一步都很不容易,但是大家具有顽强毅力,做到忍耐坚定,越战越勇,不屈不挠,为了让国家有一型新的航天运输装备,大家真的是拼了。”</p><p class="ql-block">春夏秋冬四轮回,艰苦奋斗迎甘来。又是一年春暖花开,长七A火箭研制团队终于迎来了发射成功的飞行曲线。</p><p class="ql-block">团队虽然经历过失利,但对他们而言,失败不是“魔咒”,而是推动发展的“催化剂”;逆境不是绝境,而是磨砺意志的“试金石”。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将挫折踩在脚下,咬紧牙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决战决胜的战场,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之战,带动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全面更新换代,完善了我国航天运输装备体系,为航天强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p><p class="ql-block">(本文网摘)</p><p class="ql-block">文稿:阎琳琳</p><p class="ql-block">图片:石立群 吴桐小雨 董佳莹 贾峰</p><p class="ql-block">视频:陈洁</p><p class="ql-block">编辑:高诗淇</p><p class="ql-block">美编:冯妙然</p><p class="ql-block">监制:王涑</p> <p class="ql-block">预告:</p><p class="ql-block">中国航天空间站核心舱,将于2021年4月在文昌发射场用“胖五”发射。具网友总结,“胖五”均是白天发射,“瘦7”均为夜间发射。敬请朋友们关注!</p> <p class="ql-block">“胖五”显神威!</p> <p class="ql-block">白天发射,画面和着声波对眼球及脑电波的冲击力更震撼。</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画面的定格状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