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李大成(1921—2012) 字鹏展,生于北京,工笔人物画家。书斋号栖云楼,李大成祖父的书斋号为青云山房,李大成的栖云楼正是出自这里,有怀念先人和继承家庭文风的含义。<br>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而喜爱书画,初临家中藏画,启蒙老师为吴一舸。1937年“七七事变”前在张恨水创办的华北美术专科学校就读,先后肆业于北华美专、国立艺专,1938年毕业于京华美院,在校期间从师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秦仲文、胡佩衡、吴镜汀、吴光宇、李苦禅、王雪涛、汪慎生等先生,主攻工笔人物绘画,多次参加校内外举办的画展,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如1939年《立言画刊》刊登他的作品,并注明“京华美术学院高材生李大成绘人物,笔力遒劲盎于纸上,为艺术界后起之秀”。<br> 李大成是徐燕孙先生的入室弟子,每日去徐家勾摹填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任率英和李大成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集资为恩师徐燕孙编印了《霜红楼画賸》。画册中的作品多为历史上英雄豪俊,借古喻今,寄托爱国情怀。曾与画友宁砥中、钮隽、索又靖在中山公园开联合画展,宁砥中参展溥派山水画;李大成参展人物、仕女画;钮隽参展书法、篆刻;索又靖参展花鸟画,盛况空前,颇受各界好评。<br> 徐燕孙曾介绍他加入北京画院,在待批期间,徐被错划为“右派”,李大成遂退出画界。1957年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特邀他和晏少翔、钟质夫同为该院教授,他因家中琐事未能赴任。<br> 先生一生淡泊,不求仕途,人在画界之名依然响亮。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放弃绘画,运用所学画艺理论,进行作画实践,并拓展到了连环画领域,与卜孝怀联手创作多本连环画。其作品深得国内外爱好者青睐。<br> 1979年“文革”结束,他的人物画也迈向了新的艺术高峰。李大成始终以人物题材进行创作,多取材于历史掌故,文学典籍,人物由晚清宫廷绘画上溯唐、宋、元、明等朝代,广取博收,融会贯通。<br> 他一直强调从生活中培养创造艺术的能力,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找寻令人产生创作冲动的唯美意象,不论是《歌舞庆升平》还是《女乐图》,都体现出他对人物自然而真情的描绘,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端庄、健康,充满青春活力,让人们从观赏人物中感悟生命的力量和伟大。<br> 李大成在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功力。他重视线的运用,笔法顺畅自如、得心应手,色彩明丽,造型严谨,具优美沉稳典雅之风,给人一种优雅之美的意境。<br></div> <p class="ql-block">启功题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邵华泽题词</p> <p class="ql-block">章宝良题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钮骠题字 钮骠题字 <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霜红嫡派 卓然一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大成先生的工笔人物画艺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明宸</div><br> 20世纪的京津画坛上,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有一个坚守传统主义的中国画阵营,其主张“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从古典的中国画传统内部汲古出新,走了一条与当时“中西融合”的时髦主流稍有不同的艺术创作之路。这个阵营以“中国画学会”和“湖社画会”为主体,也包括了其他晚清民国的遗老遗少艺术家们,在人物画领域里的代表人物就是徐燕孙先生及其弟子们;花鸟画领域里有齐白石、陈半丁、于非闇、汪慎生以及山水画领域里的吴镜汀、秦仲文、周怀民、惠孝同等等,形成了一个与同时期江浙地区一样的传统主义阵营。<br> 很可惜,这个阵营和这条路线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初期,都处在冷遇和被攻击之中,其价值和意义都受到了严重的忽略和遮蔽。因为传统主义者们的主张稍显“陈旧”,在“变革”和“改造”的运动中,变化不太灵便,所以不能邀宠也不显眼,备受冷落和遗忘,几乎造成了在新中国美术上的群体失忆。<br> 徐燕孙先生就是这条路线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京派画坛传统大家,他的工笔人物画集北派之大成,启功先生后赞其“不啻陈章侯”,“堪比明季高手”,足见徐燕孙先生之艺术成就。并且围绕着徐燕孙先生又形成了一个工笔人物画创作群体,囊括了其弟子门人如刘凌沧、任率英、吴光宇、王叔晖、潘絜兹、黄均等等,他们在徐燕孙先生逝世之后,分布在北京和全国的各个美术重要机构,创作连环画、年画和工笔人物,成就名家者不乏其人,影响很大,几乎在新中国美术史形成了一个北派工笔人物画群落。因为这个群体与北京画院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所以笔者做了一些研究,撰写了关于吴光宇和潘絜兹先生艺术的文章以及《徐燕孙与北派工笔人物画坛》一文,梳理了这一群体的范围路径和其中的几位主要艺术家。其中还遗漏了一位非常重要艺术家,那就是李大成先生。<br> 造成这种忽略的原因很奇怪,其实李大成先生是徐燕孙先生比较早的入室弟子,但也正是因为与徐师走得太近、关系太好,结果却受到了徐师在新中国初期遭遇的政治冲击的牵连,所以李大成先生便没有能够走进新中国专业的艺术创作机构。虽然没有专业身份,但是李大成先生并没有荒废绘事,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持,谨遵师道上下求索,在新时期甚至新世纪都坚持创作,致力于发扬光大徐燕孙先生的品格和画风,成为徐燕孙先生最为晚进的一位真传弟子,也成为遗留在主流美术史之外的一位名家。<br> 李大成先生祖上为京华在旗世家,家境殷实、颇富收藏,其本人出生于1921年,自幼便喜绘画,启蒙业师为吴一舸先生。少年时代李大成先生就学于北京地区引进西画教学模式新成立的几个美术专科学校,接触了一些绘画专业训练。1938年,十七岁的李大成拜师名家徐燕孙先生门下,随其专攻工笔人物画。李大成先生得遇名师、勤勉精进,因其家学、功底和天资聪颖,深得徐师喜爱,遂成为徐师最得意的高足。徐师对李大成也是栽培提携有加,二人经常合作绘画,李大成先生经常帮助老师料理家事、维系师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徐燕孙先生率领弟子们多次举办展览、发表作品,李大成先生经常参加并获奖,多有好评,在三、四十年代的民国画坛暂露头角。1939年《立言画刊》发表李大成先生的作品,称其“京华美术学院高材生李大成绘人物,笔力遒劲盎与纸上,为艺术界后起之秀” 。<br>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为了弘扬传统艺术,在1957年成立了北京中国画院,京津画坛的执牛耳者徐燕孙先生便被任命为副院长。这样徐先生就陆续汇聚他的学生们进入北京画院担任画师,李大成先生自然名列推荐人选之中。可惜接踵而至的政治风波到来,徐燕孙先生受到冲击,与徐师关系紧密的李大成也就受到了波及,未能最终进入北京画院,与这个专业机构失之交臂。后来李大成先生便进入了其他行业,以业余身份从事绘画创作,再后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成立,1961年启蒙业师吴一舸先生又推荐李大成和晏少翔以及钟质夫先生前往担任国画教授,李先生也因为家事拖累未能成行,再度遗漏在体制内的专业机构之外。<br> 其实对于一位毕生坚持求索,形成了自己风格面貌的成熟艺术家来说,机构身份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了。所以虽然身居专业机构之外,李大成先生却始终并没有停止他的艺术创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响应徐燕孙先生的号召,参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的传统经典文学改编的连环画创作,与卜孝怀先生合作创作了连环画《黄花峪》、《墨子救宋》,在新中国初期发行广受好评,为北方的连环画创作添砖加瓦,也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因为当时上海的连环画创作基础比较雄厚,北方则相对薄弱。这时徐燕孙先生带领他的工笔人物画弟子们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转战这一小画种的创作,在北方掀起第一个连环画创作的高潮,成就了一批经典也创立了一种传统。李大成先生的连环画作品,人物造型典雅、线条劲健,自成一格、自为一家,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功不可没。<br> 七十年代,随着功夫和阅历的成熟,李大成先生的工笔人物画艺术也进入一个炉火纯青的大成境界,他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工笔人物经典佳作,形成了第二个创作高潮。这个时期“文革”还没有完全结束,处在体制之内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们还都畏手畏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李大成先生则因为没有身份负累,也没有单位布置的创作任务,他的状态比较自由,艺术创作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就比较少,没有经受过度的西画改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以个人化创作模式坚持求索,所以他这个时期就画了一大批传统范畴的才子佳人题材和文学故事形象。<br> 李大成先生的工笔人物画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精华,以徐燕孙为宗师的北派工笔人物画,吸收了一些壁画的表现方法,强调骨法用笔,故笔力劲健、线条遒劲。另外李大成先生从徐师那里继承的传统的笔法、描法以及晕染敷色,功力深厚,所以他即使是画文人与仕女形象也毫无柔弱之感,反而倒有一股清刚之气。如《洛神》、《关公》等作品,造型比例稍带夸张,线条如铁画银钩,形象饱满充盈,构图稳健扎实,配景也一丝不苟,这些是李氏艺术中的精品。另外李大成先生的工笔人物画还有不少的风格创新,他画了一些白衣女子形象,还偶尔借用了一些写意的线条与笔触,这就为传统工笔人物画增添了一份素雅之美,足见其对创新的尝试和摸索。<br> 李大成先生的工笔人物画艺术因其特别的道路和环境,形成了与其他体制内专业艺术家不一样的风格和面貌,保留了乃师徐燕孙先生画风的原汁原味,同时又以社会审美为标准,强化了雅俗共赏的一面。李大成先生晚年亦能画工细人物,从八、九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再度形成了他第三个创作时期,使徐门工笔人物画艺术余绪不坠。李大成先生在非常时期坚守传承,秉承乃师教诲与遗风,比较真实的保留了徐燕孙先生的风范与真传,他也成为长年陪侍徐燕孙先生左右、最重要的一位入室弟子。李大成先生的绘画受西画生硬改造的痕迹比较弱,传统的面貌也更加纯粹一些。他的工笔人物画艺术不失为徐门之一家、京派之一家、当代之一家。<br>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与李大成先生一样,在50年代徐燕孙先生的冤情中受到牵连,被划成 “右派”,其 “罪状”就是因为启功先生称赞过徐燕孙先生的绘画艺术。启功先生与李大成先生二人境遇相同、又同为旗人,所以同病相怜、私交甚厚。新时期启功先生为李大成先生的画集题名并赋诗称赞,可见启功先生对徐门画派以及李大成先生艺术的认可不改初衷。<br> 李大成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对徐燕孙先生感恩终身,在徐师遭遇政治风波的岁月里,他不避风险陪伴恩师。徐燕孙先生辞世时,李大成先生和徐师之子用木板车送葬恩师。“文革”结束之后徐燕孙先生冤情平反,李大成先生又积极奔走,为徐燕孙先生的画集出版及展览活动提供资料、接受访谈,为弘扬发展徐燕孙的艺术不遗余力。李大成先生养育了六个子女,子女们拟在老人诞辰百年之际办展出书,完成李老之遗愿。<br> 呜呼!斯人已去、蓦然回首,以徐燕孙、李大成先生为代表的传统主义群体和路线,在21世纪的今天值得我们再来回顾和反思,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延续之意义和价值应该被重新审视和定位,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李大成先生其人其艺当不朽!<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系北京画院研究员、著名书画家、艺术史学者)</div></div><div><br></div><div><br></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記與李大成先生往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陳東陽</div><br> 我于八十年代末開始收藏徐燕孫作品,漸漸變得心儀其與众不同的人物畫風,並对他生前遭遇不公深感同情!因錯划右派,以致門可羅雀,淒凉中去世,並無任何畫冊留世。我也因此盼最終能為他出版一套個人畫集。 <br> 徐燕孫雖門人眾多,遍佈京津,有吳光宇、王叔暉、劉凌滄、潘絜茲、黃均、任率英等,可惜1994年期間大多己不在世,所知者甚少。後經主編榮寶齋畫譜徐燕孫人物部分的孫樹梅先生介紹認識了包立民先生,再尋到在天津定居的徐燕孫獨子徐潜先生,也是在徐潛先生的引領下於1994年見到了當年身體極好的李大成先生,並獲知他是徐燕孫其中一位仍健在的徐門弟子,因此也展開了我與李大成先生近十多年的忘年之交往。 <br> 經李大成先生的回憶,歷時數年的落實查證,他最后補出的徐氏門人共有近五十余人,有吳光宇、王叔暉、劉凌滄、潘絜茲、黃均、任率英、卜孝懷、劉錫永、金協中、吳一舸、張樹筠(頴昭)、王令聞(美國)、王啸達、臧荀明、王鳳年、李大成等,在2001年《畫廊》雜誌《徐燕孫專輯》中,中央美院趙力先生的《昨依北斗望京華》一文中也是借助李大成先生所提供的大量材料所完成。而隨後薛永年先生也應我之委托,親自兩次前往李大成先生住處,向李老面談請教后,因此了解到徐燕孫的一些藝術創作情況與生活點滴,並在《豪情彩筆話霜紅》記徐燕孫及其藝術文章中發表。<br>自收藏徐燕孫作品開始,因其作品傳世不多且散落各地,尋找各種資料十分困難,後大成先生與徐潛告知曾在人美任職的任率英身前爲老師奔波也想為老師出版畫集惜未能成事,想來任先生還是十分念舊之人。<br> 若說最深刻的是應該是有三件,一是當我在1994年初輾轉託香港友人鍾志森向啓功先生求爲徐燕孫畫集題字時,在不到二個月內除了畫冊題簽外竟還意外收到啓功先生的一篇為徐燕孫先生所寫的長達200餘字的親筆序言,字裏行間充滿了啓功先生對故人相知之情,其中贊揚徐燕孫“出手極具古樸之趣,不啻陳章侯之圖,得者珍同明季高手之跡”,實在是極中肯之言。<br>2004年啟功先生在病中仍願爲紀念徐燕孫先生的影片談了一些當年他的回憶及一些趣事,“如徐先生脾氣大、但有本事。由於对某人不满,竟以唾沫將此人在畫上的題字抹去之行爲,猶如孩童”,而這些片段均有影像記錄,也算是口述歷史的一小部分,而當時也特意採訪李大成先生講述與老師的往事,電視臺最終以時間有限爲由未能給予播出,也是讓我深感遺憾的一件事。<br> 第二件事就是,當我從李大成先生口中獲知當年“反右”運動中,潘絜茲身爲有一定地位的學生未曾探望老師,且不有敢承認自己是徐先生的學生的行為時,我很替徐燕孫先生不值!所以在1994年嘉德拍賣會上高價買下潘絜茲早年作品《五王醉歸圖》,只因在該作品中的右下角有一白文朱印,印文爲:霜紅弟子。<br> 我自己笑言,這次他不認都不行了。之後,更在李大成先生和包立民先生極力主張下,讓我與包立民先生一同去探訪住院的潘老,提出請他寫一點紀念老師的文章,初始潘老師不敢應承,後經包先生私下再三相勸,終於潘老在病中親筆寫下了《懷念,燕孫恩師》一文,其中有一段:“直到徐師病故,我也未能和他相見一面,成爲我永遠不能原諒自己的遺憾,我覺得對不起恩師。”當我和李大成先生看到這段內容時,也是十分感動的,正如包立民先生取到這封信後告訴潘老,這對他老人家自己來說也算解開了一個多年的心結。<br> 最後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年當我邀約大成先生與徐潛、包立民同去師範大學紅六樓拜訪啓功先生時,李老再三堅持不肯同行,其原因或是因啟先生當年已負盛名,在這種情況下或會讓李老感覺不太自在,據說他們之間還沾點親的,當時的我或許不太能理解,然而20多年後的今天,或許我更能體會這位北京老人的自身風骨,不卑不亢,不勉強自己,安然自若,十分合乎他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br> 另外就是當年大成先生與徐潛當面告訴我,徐師在世時,被划为“右派”之後,門人均不登門,十分凄凉,是李先生常去陪伴在老師的身邊,在老師故去時,更是李老和徐潜二人借了一木頭板車,走了二十多公里送了老師最後一程,這就是那個年代,一切似乎不太遙遠,一切卻是那麼的悲凉,讓人難以置信,在那個年代,大成先生所做的在徐門弟子中尤顯得格外難能可貴!<br> 記得當年在一個小型拍賣會圖錄中看到一件大成先生的作品,白描洛神,人物背景有細水紋,用筆缐條都精彩之極,在徐燕孫學生中都屬上上之作,很具水平,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買下。我還當面跟李老說,這真是一件很好的作品,功力絕對在一般的徐門弟子之上,他聽了也很高興,告訴我他還能畫。<br> 我們大約在1996年前後,在北京燈市口的一家京菜館,我與大成先生、包立民與台北人物畫家吳文彬先生一同聚餐,並拍下了照片。再之後,我倆均以電話和書信來往,並曾多次請北京金煜先生代為探望李老。<br> 2010年6月23 日,我與李大成先生一同參加了在北京畫院舉辦的“著名人物畫家徐燕孫先生精品展”,並先后在開幕式和研討會上各自發言,為徐燕孫先生的藝術漸漸受到重視,感到欣慰。<br>惜今大成先生離去有年,往事如煙,回想起來就如昨日一般!今知李大成先生紀念作品集將面世,並受大成先生家人之囑,記憶點滴,實為我之榮幸,李大成先生是優秀傳統藝術、京派人物畫派的繼承者之一,更是我所敬重的一位慈祥的長者。 <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4月6日 于流浮山居之玉筍堂</div><br> 陈东阳,香港画家、古书画收藏家,近年專心於古书画鑑賞,於2010年任文化部原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員会专家委员,参与二十世紀美术档案中的《齐白石卷1》,《陈少梅卷1、卷2》的评審工作。陈东阳君早年收藏徐燕孫书画有年,所得珍品冠绝海內外。<br></div><div><br></div><div><br></div> 左起:李大成、陈东阳、吳文彬、包立民。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老画友吴文彬、孙家勤与李大成(节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松岩</div><br> 最后再说李大成兄,他是徐燕孙老师的早期入室弟子。想当年徐燕孙老师住在中南海霜红楼,当时中南海、颐和园都有人在园内租住,一次蒋介石晚上散步到中南海,看到有人居住,下令全都迁出,徐老师才搬到府右街灵境胡同把口的红楼。<br> 徐老师作画通常在夜间,大成兄陪侍左右,边学画还给老师打下手,是真正的入室弟子,吃住都在老师家。上世纪四十年代任率英先生和李大成兄集资为徐老师编印了《霜红楼画賸》。老师有两位夫人,大夫人什么都不管。我的老伴孙文秀虽也算入室弟子,和艺专同学郭秀砚每周去两次,在府右街红楼(后来又迁居到北河沿)学画,不参与别的事儿,实际上那时水平不够,帮不上老师的忙。大成兄太客气,见到我时提到孙文秀,总称她为师姐,实际只能算徐师的小徒弟。<br> 大成兄博闻强识,熟悉老北京习俗地理,许多掌故倒背如流,使我知道画界的很多过去的事儿。我把他当成半师半友,每逢吴文彬兄和孙家勤老弟来,我都把大成兄请来共同回忆往事,可谓人生一乐。<br> 我与大成兄及祁景西老师之子祁大寿,有一段时间常在龙虎书画会晤面,都有说不完的往事,现在回忆起来恍若隔世。很多见过大成兄的人都说,李大成聊起没完,口头语是“再聊一会儿”。他藏有金禹民先生篆刻的许多印章,那可都是宝贝。他九十多岁去世,可惜没留下多少文章和回忆录。<br> 现在提倡说北京话,大成兄可是一嘴的京片子。现在再找这样的老北京话,不容易了。我们现在想找回老北京的传统,已经有点儿晚了。<br> 我怀念这老哥仨,虽然后半生见面次数不多,但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生平得遇几知己足矣。<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刘松岩九十感怀</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摘自《北京晚报》《忆吴文彬,孙家勤与李大成》一文</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为北京文史馆馆员,传统山水画家、教育家</div></div><div><br></div><div><br></div> 摄于李大成先生寓所。 右一:李大成,右二:刘松岩,左一:吴文彬。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尽的思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今年是先父李大成诞辰一百周年,不觉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九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心中更加充满了对父亲还有母亲无尽的思念。<br> 父亲自幼喜绘画,先期拜启蒙老师为著名画家吴一舸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部主任),曾先后就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平艺专,1939年毕业于京华美术学院。17岁拜著名国画大师徐燕孙先生为师学习传统工笔人物绘画,老师留他日夜陪侍在自己身边,这种随时能得到老师的耳提面命,悉心指教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加之父亲的诚心求教,刻苦研习,使他深得老师真传,据父亲讲在徐大师的一些作品中时有父亲的部分代笔。在上世纪30年代北京举行的各类书画大赛中父亲也获得过奖项。只可惜40年代末50年代初,国画受到当时美术界绝对权威的偏见、歧视、打压,“反右”中徐燕孙先生又被打成“封建把头”,从此传统工笔人物绘既被打入冷宫,这几乎断送了父亲的绘画生涯。<br> 至徐先生得以平反,国家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父亲也在晚年迎来了创作的新春天。深厚的功底,使他的绘画很快得到了各方认可,上门求购、求画、求教者络绎不绝。《名牌时报·美术家》2005年第41期,专门用一整版介绍父亲及其作品,香港出版社的《当代中国》画报也在2006年第九期,用两版介绍父亲及其作品。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几次为父亲的画作题诗题字,为他的画册《终葵幻象图》 封面亲笔题名,又在首页亲笔题诗。父亲与画家祁大寿先生合作的两幅作品分别被毛主席纪念堂及中央党校永久收藏。为纪念澳门回归,父亲特意创作了一副作品,因而收到了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亲笔签名致函的感谢。前《人民时日报》原社长、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先生为父亲亲笔书写条幅:“海纳江河故为大,事因勤奋终能成。” <br> 父亲的知书达理,为人善良宽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我们一生的为人处世。记得他每乘坐出租车,不管司机师傅年龄几何他一概以“您”相称。对上门求教者,无论年龄大小,何种职业,职位高低,父亲均一视同仁一律,热情接待耐心指教。 <br> 办画展出画册是父亲生前的夙愿,遗憾的是两个愿望一个也未来得及实现,父亲就匆匆走了。父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决定替老父圆梦。因新冠疫情耽搁,时间仓促我们难以二者兼顾,只能赶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完成此画册。<br> 谨以此精美画册,隆重纪念父亲的百年诞辰,告慰老父的在天之灵!亲爱的父亲 (还有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李媛 李姝 李娲 李绶 李娜 李维 深情祭拜</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4月</div></div><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画 作 欣 赏</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纨扇仕女(拟徐燕孙老师笔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纨扇仕女(启功题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纨扇仕女(张瑾题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得意春风一线牵(张瑾题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春江花月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唐太宗马球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昭君别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杨妃上马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长生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同光曼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秋江待渡<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琴瑟书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歌舞庆生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兰亭修契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竹林七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西园雅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秋庭对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荷塘清香</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无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隆中访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三顾茅庐<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单刀赴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关羽</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岳飞</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满园春色关不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雨后天晴看彩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桐阴喃喃道私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瑞雪折梅供案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仕女(试云南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芭蕉仕女 芭蕉仕女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梧桐仕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观音大士</div> 观音 灼若芙渠出绿波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洛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如意麻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仕女(无款)<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仕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仕女凝妆花下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梅花仕女</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仕女花前立</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纨扇仕女</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仕女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东篱黄花 荷塘对弈 梅花仕女 仕女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无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槐荫戏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柳荫货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货郎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婴戏图(无款)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高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松下阅诗 <div style="text-align: left;">蕉荫清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临摹《镇澶州》剧像<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钟馗系列(共百余幅)</font></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启功题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章宝良题词<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章宝良题词<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终南进士像(张瑾补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钟馗嫁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钟馗<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钟馗<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钟馗 钟馗 钟馗 钟馗 钟馗 钟馗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二十四孝》(共24幅)</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怀橘遗亲<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亲尝汤药<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百里负米<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扇枕温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真诚的感谢(画册代后记)</div><br><br>感谢世叔钮骠先生提供的《斋号趣谈·名家》一书中有关父亲的文章,并题字纪念父亲百年诞辰。感谢北京画院艺术部主任乐祥海先生的热情相助 。感谢刘松岩、马明宸、陈东阳三位先生专门撰文介绍父亲,怀念父亲。<br>在父亲去世近六年后的2018年6月30日的《北京晚报》上,我们意外地读到了北京文史馆馆员,著名传统山水画家、教育家刘岩松老先生所写的《忆老画友吴文彬、孙家勤与李大成》一文,刘老的文章证明了父亲确实是徐燕孙大师的 “真正的入室弟子”。刘老回忆了与父亲的交往,把父亲作为他的半师半友引以为知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的深情厚谊。<br>马明宸先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美术理论家,马先生从专业的角度,对父亲的创作经历及绝大部分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分析研究,对父亲在传统工笔人物绘画方面的资历、造诣、成就贡献,以至于父亲的人品等各方面,均做了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br>陈东阳先生专为本画册撰写了《忆李大成先生往事》一文,深情回忆了与父亲交往过程的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陈先生的介绍也充分证明父亲确是徐燕孙大师“真正的入室弟子”,陈先生对父亲的尊师、人品、画艺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的缅怀。<br>以上三位先生的文字真诚感人,三篇文章从多方面展示了父亲不平凡的艺术生涯,对父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让我们万分感激。刘老及陈先生作为父亲多年的挚友,均在文中表达了对父亲无限缅怀的深情,这让我们深为感动。在此我们六个子女给三位先生深深鞠躬,致以深切而真诚的敬意与感谢!<br>此画册得以问世,承蒙刘松岩老先生的公子刘志奇先生的倾力相助,他们父子对父亲的深厚情谊,我们会铭记在心 。 <br>再次向以上几位先生致以真诚的感谢!<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李媛 李姝 李娲 李绶 李娜 李维</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4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