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二月二

寒江渔火

<p class="ql-block">永恒的记忆---二月二</p><p class="ql-block"> 细数一年中的节日,二月二是唯一不带“节”字的,这仿佛也是人们对浓浓春节气氛的一个告别。</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二月二大都在节气的惊蛰前后,天气渐暖,大地复苏,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的说法。其实,不过是在春耕开始之时,人们敬龙祈雨和期盼丰收的一种念想。有句俗语“龙不抬头天不雨”,龙虽然是行云布雨的神,但在二月二之前需要蛰伏一个冬天,天上的雷声是龙下雨时甩尾发出的声音。因此,只有在二月二之后才下会雨或者听到雷声。</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龙抬头”的说法,在老家的山村,对二月二的习俗和说道颇多,剃头、炒料豆、打灰囤、揭过门钱等都深深的印记在童年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一)剃头 </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传说清军入关时,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称为“思旧”。由于时间久远,传为谐音,口口误传,逐步理解成了对舅舅的不利因素。 </p><p class="ql-block"> 人们选择在二月二剃头,一是时间禁忌解除,二是借助“龙抬头”的说法,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从而形成了已久的习俗。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每到二月二,大人小孩都计划着能在这一天剃头,村里剃头的师傅就忙得不可开交。所以父亲跟邻居合伙买了一把手动的推子,专门给家里的孩子们剃头,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二月二剃头了。每到这一天,父亲提前把推子磨好,擦上油,两家事先约好,在门口的柿子树下扫出一块空地,再找来一块破布当围脖子,先是大人给自家的孩子老大、老二的轮流剃,然后大人相互剃,一个上午就基本完成了。父亲干活细致,剃头也是好手,其他邻居有时也专门领了孩子过来,父亲也会附带着给剃了。 </p> <p class="ql-block">  (二)炒料豆 </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除了要剃头讨个好彩头,还要炒料豆,主要是炒黄豆,也有的炒玉米,有“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之意。料豆还叫“蝎子爪”,因为到农历二月二,各种虫蝎就要出现了,传说人吃了“蝎子爪”可以“镇压毒虫”。也有的炒棋子,是用面做成的,形状两头尖,呈菱形,先将和好的面擀成薄饼状,然后切成手指甲大的菱形小块,晾干后放在锅里炒。有的在和面时加上白糖或糖精,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p><p class="ql-block"> 在二月二的前一天,各家就开始做炒料豆的准备工作。先将黄豆在小盖垫上滚一遍,成熟饱满的豆子就可以滚下来,秕子和烂豆滚不动,就留在另一端。这样,很容易就把豆子选好了。选好的豆子要用水泡上几个时辰,然后捞出来,撒上几粒糖精搅拌均匀,放到盖垫上晾干。豆子必须经过如此泡制,炒出来才酥脆,如果未经泡水,炒出来会偏硬、咬不动,也影响口感。如果是炒玉米就不用泡制,可以直接入锅翻炒至爆花即可。而炒棋子相对比较麻烦,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多数家里就只有炒料豆了。 </p><p class="ql-block"> 炒料豆时,火候十分重要,为了受热均匀,往往还要到山前挖上半瓢观音土掺在一起炒。观音土为白色、质地细腻,即便附着到料豆上一些,也不会影响美观,吃起来也不会牙碜。 </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那天上学,每个小朋友口袋里都满满的装了料豆,每人抓出一把放到课桌上,大家一块儿吃。虽然每家的炒制程序都差不多,但吃起来口感却都不一样,火候、酥软和甜度各不相同。大家一边吃一边评论,直到上课铃响了才赶紧各自抓起一把塞到嘴里,各种口味混杂在一起,把腮上撑起个大疙瘩...... </p> <p class="ql-block">  (三)打灰囤 </p><p class="ql-block"> 打灰囤也是二月二的一个重要习俗,当日凌晨,各家各户在庭院内或者大门口用草木灰撒出数个大圆圈,还在旁边撒上梯子,称之为打灰囤。再在中央撒一把五谷,寓意新的一年粮满囤、谷满仓和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 </p><p class="ql-block"> 各家在二月二之前的好几天就不再掏锅底,甚至把之前掏的草木灰也找个专门的地方储存起来,到二月二打灰囤用。打的灰囤一般会大小不一,当时村里都是以地瓜干为主食,小麦、玉米和其它杂粮相对少一些。因此,每家都首先打一个大的称为瓜干囤,其它的都相对小一些。因为各家各户都喂家畜,最后都不会忘了在院子的边角打一个糠囤。 </p><p class="ql-block"> 打灰囤是个技术活,只有掌握了要领,才能达到圆圈规整、灰线均匀的效果。用木锨铲了草木灰,先找一个原点站稳,手臂要固定一个长度,一边撒灰一边匀速顺时针旋转一周,一个完美的圆圈就画好了。一边画圈,嘴里还念念有词:“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在大的灰囤旁还需要画上方格形状的梯子,为了节省草木灰,往往要先将灰铲到一个破簸箕里,一只手端着簸箕匀速移动,另一只手拿着木棍轻轻的敲打簸箕底部,这样画出的格子又细又直,十分美观。小时候,经常刻意到格子上走几步,想象着体验一下爬梯子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打完了灰囤,剩余的草木灰还有用处,要沿整个院子的墙根以及室内的炕沿下面洒一条灰线,说是起到“熏虫”的作用。二月二已是惊蛰节气,万物复苏,蛰伏了一冬天的虫子开始出动了,大家认为洒上草木灰它们就钻不出来了,即便钻出来也会被草木灰杀死。小时候,一大早看到这四面包围的灰线,顿时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一个铜墙铁壁的城堡里,满满的安全感在心头萦绕。 </p> <p class="ql-block">  (四)揭过门钱 </p><p class="ql-block"> 过门钱是一种装饰品,一般用五色纸裁制,过春节时与春联搭配,贴在门楣上,也是期望平安吉祥和烘托节日气氛的传统习俗。 </p><p class="ql-block"> 到了二月二,经过一个月的风吹日晒,过门钱大都已经破损变色了,老人们会要求孩子把它们都撕下来。小时候,一到二月二,奶奶总是重复那句话:“揭了过门钱子纸儿,各家都去忙生意儿”。我们就找来一根竹竿,噼里啪啦一阵忙活之后,破损的过门钱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变成了五彩的纸屑落在地上。 </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那句重复的老话也不无道理。一个正月,人们都侵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习惯了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这正好可以提醒人们尽快从节日的氛围中走出来,是下地干活、出门做生意、外出求学的时候了。尽管家人之间都有万般的不舍,可是生活并不像正月里说的那些拜年的话那么简单,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必须付诸行动才能实现。 </p><p class="ql-block"> 年复一年,门楣上那五彩的过门钱贴了揭去,贴了又揭去......而我的行程也一年远似一年,直到出省上学又回乡工作。 </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人们眼中,许多民间的习俗都变得十分淡化。但对我来说,那剃毛头、炒料豆、打灰囤和揭过门钱的记忆始终承载着我那多彩的童年和青葱的岁月,所以倍感珍惜,一直印记在内心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