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畔话校园

图个吉祥

<p class="ql-block">校园生活回忆之二</p> <p class="ql-block">  ---校园生活回忆之二</p><p class="ql-block">省委决定沈阳师范学院从朝阳市迁回沈阳,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原校址已被占用,腾不出来。1978年11月,暂时落脚在兴隆台,校址是原沈阳市第三师范学校,距城区约70华里。说是暂住,这一住,却是近二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兴隆台紧邻京沈线101国道和尹家至石佛寺区级公路,交通较为便利。若干年以后才知道,兴隆台与邻近的村庄是锡伯族的主要发源地,村民多为锡伯族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锡伯族西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p><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一带原本不种植水稻,“文革”中军代表熊政委在新城子区主政,引进一些朝鲜族人传授水稻种植技术。随着朝鲜族居民的增多,就有了朝鲜族学校和路边的“朝鲜狗肉馆”。具有朝鲜族风味的狗肉、冷面、打糕、枸宝咸菜等佳肴,给不少同学留下了美美的回味,却误认为兴隆台是朝鲜族人聚居的村庄了。</p> <p class="ql-block">学校驻地的西北面,一望无际的稻田,稻浪连绵起伏。散落的池塘边长满了芦苇、蒲草,随风摇曳,成群的鸭鹅在水面上嘻游。每当夕阳落山,繁星满天时分,清脆的蛙鸣忽高忽低,伴着节奏连成一片,还真有些“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水乡韵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校外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反差的是办学条件的窘迫。校园内清一色砖瓦房,共24栋。进校门,路南12 栋是教室,路边那栋是食堂,门朝南开。路北12栋是学生宿舍,路边那栋是办公用房,后面是学校的礼堂。临公路有一段围墙,其余边界只是几道铁丝网拦着,松松垮垮,锈迹斑斑。</p> <p class="ql-block">宿舍内对应两排通铺,上下两层,过道窄窄的。十几位同学挤住在一个屋内,被窝挨着被窝睡在通铺上。洗脸盆等洗漱用具和鞋子等都放在下铺的床下。夏秋季,为防止被蚊子叮咬,每个铺位上都支起一顶蚊帐,有时就躲在这蚊帐里看书。天气闷热时,将南北窗户打开,让空气流通起来,晚上睡觉时,稍稍能感受到一丝凉意。</p><p class="ql-block">冬季,宿舍和教室用煤炉子取暖,煤炉子置于屋内中间,炉筒子拐个大于90度的弯,从窗户的顶扇伸出窗外。两人一组轮流负责生炉子,轮到值日时,要到煤堆去扒拉煤块,捡一些干树枝、木柴等。如树枝、木柴潮湿,燃烧不充分,会弄得灰头土脸,满屋子煤烟弥漫,直呛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p> <p class="ql-block">校园甬道曾用红砖铺过,年久失修,凹凸不平。每逢下雨天,泥泞不堪,一不小心,鞋子就会被泥土黏住,难以自拔。遇上低洼积水处,须捡几块砖头垫起来,踩不稳当就会掉到水里去,很尴尬。</p><p class="ql-block">学校东北角有个水塔,基本能解决日常用水问题。有时也不够用,备用了一些手摁的压水井,水质差,有时浑浊。冬季,压水井被冻住时,需要用火烤。</p><p class="ql-block">由于校舍紧张,没有条件开设图书馆、阅览室和实验室,数万册图书和大量的仪器设备,静静地堆放在临时的仓库里。</p> <p class="ql-block">简陋的办学条件,给师生们的校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主要是洗浴和图书借阅问题,这两个突出问题通过学生反映,引起学校和上级部门的重视,也加快了将学校迁入沈阳市内的步伐。学校采取措施,先拿出3万册藏书供学生们借阅,要求速借速还,不超过一周,便于图书周转。阅览室,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鉴于生物系教学的特殊性,勉强挤出了一个实验室。每月用教职工通勤用的大客车,分批送学生们到市内浴池去洗浴。洗浴后可上街购买一些物品,再按规定时间乘大客车返回兴隆台校区。学校的伙食也有所改善,增加了猪肉和细粮的供应,荤菜见多。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缓解了洗浴和图书借阅问题后,学校想方设法活跃校园生活。先后请红学家冯其庸、剧作家崔德志等名家来讲学,请辽宁歌舞团来学校演出,组织文艺和体育活动。没有电影院,通过学校联系,晚上可以到附近部队农场看露天电影,这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也是调剂。</p><p class="ql-block">平时,班级之间经常进行篮球或排球比赛。每次比赛,全班同学倾巢而出,观战助威。最热闹的当属运动会,我们班刘振波同学短跑200米、董春华同学中长跑1500米是强项,每次运动会都能拿到奖牌。白雪冬和卜宁同学入选学校体操队,代表学校参加高校之间的体操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白雪冬擅长在单杠上做360度大循环翻转,姿态优美,动作惊险,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冬季,体育老师因陋就简,利用附近池塘的冰面做滑冰场,教学生们滑冰。冰面凹凸不平时,就拽来水管子浇水,冰场显得又平整又光亮。在这里,我第一次穿上滑冰鞋,尽管没滑上几步就摔倒了,还是体验了滑冰的乐趣。有些同学滑冰技术提高得很快,滑得潇洒自如。尤其下雪时,细碎的雪花飘飘洒洒,他们挥动双臂在冰面上轻盈穿梭,很美!诗意浪漫的校园生活,并没因环境艰苦而远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境封闭,“无丝竹之乱耳”,刻苦读书,“有案牍之劳形”。尽管校园条件简陋,同学们渴望追求知识的劲头依然不减。鼓舞人心的口号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几年,中国女排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励着在校大学生。我和同学们一样,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无旁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有一点惬意的空闲时间,那是晚饭后在校外公路两侧树荫下散步。远处夕阳晚照,彩霞满天,时而从田野里吹来爽爽的,夹带着稻花清香的风。路旁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沟渠里的清水淙淙流淌。此时身处郊外,却感到视野开阔,心情舒畅。散步时,往往手中还拿着书本,三三两两,边走边聊。这个时段,全校的同学几乎都来这里散步,人群如一股洪流滚滚向前,蔚为壮观。为了避免迎面相碰的窘况,前行时在公路右侧,回来时走公路左侧。偶有逆行,撞个正着,相视一笑,继续各自走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0年,为庆祝“七一”党的生日,学校团委让各系准备节目,举办一场文艺演出。要求节目自编自演,创作要有新意。生物系领导将创作节目的任务交给我。当时,报纸上刊登了《敢为真理而斗争》的长篇报道,宣传张志新坚持真理,抵制“四人帮”的事迹。我依据张志新的故事,尝试着写了一个诗表演形式的小剧本,舞台上几个人物依剧情表演,舞台旁侧集体诗歌朗诵。从生物系77—79级抽调部分同学排练,由苏黎明同学导演。张继光同学绘画了一幅铁窗砖墙的布景,剧情以此画面展开。为使演出逼真,我和申泽骁同学在村边的废品收购站,购买了一根废旧的细铁链子,作为张志新扮演者脚上锁链的道具。张志新扮演者是徐文慧同学,她将张志新大无畏的精神面貌深情细腻地表现出来。演出时,数十名诗歌朗诵的同学衣着整洁,精神饱满,齐刷刷地站在舞台左侧台阶式的凳子上。正值夏季,数个上百度的大灯泡在头顶上炙热地烤着,进行诗歌朗诵的同学个个汗流浃背,努力保持着端正形象。张志新出场的前奏和剧中的曲调,由鲁宝琨同学用二胡演奏的。记不清曲调的名称了,只记得旋律凄美、悲壮,听着揪心。演到动情处,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被剧情所感染,禁不住流下了泪水。这个节目被评为一等奖,奖品是每人一个搪瓷缸,格外奖给我一支钢笔,以示创作鼓励。学校党委书记何书久在现场激动地说,要把这个节目作为学校的经典节目予以保留。可惜,连我自己都把原稿丢失了,只留下一段淡淡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光悄悄地过去,二十多年后,我们班同学在沈阳聚会,专程到兴隆台旧地重游。曾经的校园已经面目皆非,当年的书韵墨香荡然无存。校园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朝鲜族中学,一部分被两个企业占用。好在朝鲜族中学还保存着几栋砖瓦房,红砖墙面,灰瓦屋顶,还是旧时的模样,在熠熠的阳光下,相看两不厌。虽然已分不清那间房屋是当年生物系的教室了,同学们还是四处寻觅,翘起脚透着窗户往空荡荡的屋里察看。二十多年前读书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这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值秋熟季节,走出校园旧址,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灿灿,像一幅美丽的油画镶嵌在蔚蓝的天空下。秋风吹过的田野,处处都是遥远的回忆,那曾经吹过校园的稻花香味呢?似乎已留在我记忆的深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