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思源初词班第十一讲【小重山】</p><p class="ql-block">上课中与大家谈到了词中虚字的使用问题。其中“虚字”和“领字”的概念,还是有些区別,“领字”在於其用途,即用在句首引领一句或一拍,而虚字可以指词性,也可以指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甚至可以是指该字词用在句中词中的情感感觉。是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而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等。但是两者也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当虚字用在句首時,它往往在音韵上单独成节并引领下文,这時候,虚字就是领字。</p><p class="ql-block">一、词的句式</p><p class="ql-block">清·刘永济《词论·名谊》指出:“填词远承乐府杂言之体,故能一曲之中长短互节,数句之内奇偶相生。调各有宜,杂而能理,或整若雁阵,或变若游龙,或碎若明珠之走盘,或畅若流泉之赴谷,莫不因情以吐字,准气以位辞,可谓极‘织综’之能事者矣。”这段语言,阐明了词体由于广泛使用长短句式而导致的交织错综状态的声律之美。</p><p class="ql-block">词,也是格律体裁的文学形式。在词的格律体系中,“字有定句”是其本色要求。每个词牌(词调)都是由长短不一的句子按照不同的平仄要求组合起来的。也就是说,每个词牌的每句话,都是有其平仄定格的。我们称它为“词谱”。词中句子的平仄组合是有序的规定好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变动。</p><p class="ql-block">词的句子,可以分为“律句”和“非律句”二种,律句,可参考近体诗的平仄谱,以两个字为一个“节点”,两平两仄的交替排布。其注意事项也和近体诗相同,135不论,246分明,不要孤平,不要三平尾三仄尾,这些都是律句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这种律句,占了词的句式中的绝大部分。所以我们读词的时候,也多是以这种律句的平仄谱来读。但,完全都是律诗的律句,那就不叫词了。</p><p class="ql-block">词是长短句的诗体,它“调字的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它的字数不同,句式参差不齐,悬殊很大,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这和近体诗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的完全不同。词就是字数与句式和律、绝诗句相同的,因词汇的安排与平仄四声的配合等关系,也有很多变化。这就决定了词的句法及其句式的繁多。因此,不能象诗那样从一个格式可以推导出另一个格式。</p><p class="ql-block">所以,词中还有具有词自己特点的句式,也就是“非律句”。词之长短句的多样性,也给“非律句”搭建了精彩演出的好平台。非律句,数量不是很多,却常常集中表现了词味所在,可以把它看成是特殊句式。</p><p class="ql-block">词的句式,可谓是非常复杂,可以从单字句,直到十一个字的句子,都有。我们慢慢分析一下哈。</p><p class="ql-block">一)、一字句。</p><p class="ql-block">1、一字句。</p><p class="ql-block">一字句在词中极少使用,因词意需要,一字单独成句而用平声入韵的,仅见于《十六字令》和《一七令》中的首句,以及《金字经》的句中韵。如:“天!休使圆蟾照客眠”(蔡伸《十六字令》),“诗。绮美,瑰奇”(白居易《一七令》),“梅,落花浮玉杯”(张可久《金字经》)。一字单独成句而用仄声入韵的,仅见于《哨遍》的换头句和《钗头凤》连用三个迭字作前后段结句。“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上例中的“天”、“诗”、“梅”、“噫”、“错”、“莫”、“花”、等字都各自单独成为一句,并起韵或协韵。注意,无论起或协, 一字句,就是一句或一拍,声韵是平是仄,都要求入韵。有时候一字构成不了一句的意思,但是为了词意表达的需要,也把它单独给分了出来。</p><p class="ql-block">至于象“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西江月》),这种按词谱标为以六字句煞尾而词人竟将一个六字句破为五字、一字两句,而以一字句煞尾的写法,在词中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2,一字豆。这个“豆”其实就是“读”(dòu)字,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讲究的“句读”,也就是文章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一字豆”,它常用在五言的句子中。它做为领字,和后面的四个字构成了“上一下四”的句式关系。它也经常被在引领八字句的两句之上,用一个字,引领出二个“四字句”。也就是构成了常见的“X-XXXX,XXXX”。例如“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安石-《桂枝香》),“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再如“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吴文英-《声声慢》)等等。</p><p class="ql-block">一字豆,基本是由虚字构成的,比如“但、又、正、更、渐、尚、甚、况、且、乍、方、纵”等;有些是动词,如望、对、叹、看、念、料、算、想、恨、怕、怅、问等。这些字又大多是去声。在词中,逢五言句时,多注意是否是由“一字豆”来领字的,注意了,节奏鲜明清亮,不然,读起来都不顺的。其实,“一字豆”也可以被称为“领字”的,“领字”是清朝时兴起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宛敏灏先生《词学概论》云: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和一字句不同,一字豆不是独立的句子。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的平仄。一个字用来引领全句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字豆”,用二个字来领呢?就叫“二字豆”,同样,三字领句的,叫做“三字豆”。这个“领字”,有领一句的,也有领二句三句的,最多是领四句的。一字豆或领字,是学词必须搞懂的概念,须用心领会之。</p><p class="ql-block">“一字豆”或“领字”看词谱是找不到的,需要自己根据词意斟酌品味以及设计,下面再举几个领字的例子,大家了参考体会一下:</p><p class="ql-block">一字领一句:</p><p class="ql-block">向-抱影凝情处。(周邦彦-《法曲献仙音》)</p><p class="ql-block">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丈英-《唐多令》)</p><p class="ql-block">一字领二句:</p><p class="ql-block">探-风前津鼓,树抄旌旗。(周邦彦-《夜飞鹊》)</p><p class="ql-block">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吴文英-《声声慢》)</p><p class="ql-block">一字领三句:</p><p class="ql-block">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p><p class="ql-block">奈-华岳烧丹,青谿看鹤,尚负初心。(陆游-《木兰花慢》)</p><p class="ql-block">一字领四句:</p><p class="ql-block">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出,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p><p class="ql-block">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新月初笼。(辛弃疾-《沁园春》)</p><p class="ql-block">这些领字是全句中一个组成部分,读时虽稍作停顿,但不能断句,倘随便割开,就不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思。这些字为什么大多是去声呢?去声音韵鲜明清亮、语音果断,用以加重语气,更能表达感情,增强词韵的节奏感。所以大家以后用到一字豆,最好也用去声。当然有時候也需要根据前边一句的尾字来确定是不是用去声。如果前边的字是去声韵了,那么这个一字豆,就用上声了。</p><p class="ql-block">二字句多用在换头处或句中韵处,作起句的比较少见。还有一词中多处使用二字句的,如:“湖上,闲望。雨萧萧。”二字句在词中不多见,它在字声方面,多用平仄句法,而且不少是迭句,并且都用作押韵的句子,这是二字句的一个特点,迭句而协韵的,必然是迭韵。如:“渔父,渔父,水上微风细雨”(苏轼《调啸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迭句为句中重迭句式。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云:“两句一样为迭句,一促拍,一慢节。”</p><p class="ql-block">前面说了一个“二字豆”的概念。二字虚词做领字,就常被称为“二字豆”,例如“怎禁、却是、漫道、况值、莫是、试问、可是、却道”等都等这类词。其实,这要看句子的长短,以及怎么拆分句读的。二字句做领,一般都用在五言以上的长句之中。这两字做“领字”,即使没有和句子分开,也是要入韵的。它是可以单独做一个节奏单位而存在的,这点需要注意。这种情况,多用在慢词当中。</p><p class="ql-block">看一下黄庭坚的《满庭芳》,他的下阕的起句是:“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其首句原为“平平平仄仄”,却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而论了。这里“堪听”是而个虚字,可做二字豆而起,“听”字入韵。这只是经验性质的介绍。大家做一下了解,可自己再参考一些词作品味吧。</p><p class="ql-block">三),三字句。</p><p class="ql-block">三字句也属于律句范畴之内。一般可以看做律句(五言或七言)的后三字,用“上二下一”或“上一下二”这样的格式来组合而成的。既作律句看,那么,就应该是这样一些组合:“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同律句有拗的情况,这里也存在“拗句”的形式,只不过,词里的这种拗句时有所见,不象律诗那样严格限制。“仄仄仄、仄平仄”这样的拗句比较常见,比如上节课我们学到的《青玉案》中的第一个三字句就属于“仄中仄”这种情况。“平仄平、平平平”则是比较少见的拗句。</p><p class="ql-block">这里还需要强调,“仄仄仄”和“平平平”这样的三字句一般是格律之大忌,还是不要轻易去尝试。概因为,格律的守则的二字为一音节,以示声韵交替之美感,一色的平或仄,非特别需要,不要轻易使用。三字句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鹧鸪天》,它的第五六句,“从别后,忆相逢。”要求的就是三字句。其句式节奏,有上一下二与上二下一的分别。如“柳丝\长”, 如“鬓\微霜”。因其只有上一下二与上二下一两种句式,字数既少,读之一般无顿逗,填时则可随意。</p><p class="ql-block">三字句用于换头的如:“惯怜惜。饶心性,镇厌厌多病”(柳永《法曲献仙音》);用于句中韵的如“暗凝伫。台榭好,莺燕语”(柳永《西平乐》);三字句可用作排句,如:“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漫悲凉,岁冉冉;也用作迭句,如:“斑竹枝,斑竹枝”(刘禹锡《潇湘神》);三字句用作对偶句的也比较多,如:“山黛远,月波长”(蔡松年《鹧鸪天》)。三字更有被用作领字,有“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最好是”、“怎奈向”、“更那堪”、“试凭它”、“那更听”、“怎知道”、“却不解”、“又相对”、“便胜却”、“又岂在”、“便纵有”“试待它”、“谁念我”、“谁念道”、“便不念”、“又还是”、“最妨它”、“终不似”、“又不道”等。三字作领字的方式有领一句的。如:“谁念我、同载五湖舟”(周密《一萼红》);有领两句的如:“试凭他,流水寄情,溯江不到春更远”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道的“三字逗”。</p><p class="ql-block">四)、四字句。</p><p class="ql-block">四字句是词中一般是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它的变化很多。其平仄格律最普通者有两种:平平仄仄 如“徘徊不语”,仄仄平平 如“月破黄昏”。但按照“句走马蹄”和“节奏点上平仄交替”的原则,我们可以将“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句式进行调整,从而衍生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这六种变格来,在句式上都不算拗句。不过,大家不要在8种非拗的四字句中随意选择和穿梭哈,有的词谱要求比较严格,“仄平平仄”,你若随意填成“平平仄仄”的话,就算你出律了。当然如果词谱上标注為“中平中仄”或“中仄中平”,我们填写的時候,选择的余地就要宽得多。</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这四种不合常规的四字拗句,属于特别句法。只有词中才这样用,诗中一般不用。词中也一般是需要表达一种比较劲捷激越怨懣的情绪时才会出现这种拗怒的四字句式。</p><p class="ql-block">四字句的格式多分为上二下二,间或有以首字为领字的上一下三或作上三下一及上一中二下一的。有的句子除分平仄外,还须分四声甚至句备四声的,均为特别定格,不可随意改变。</p><p class="ql-block">好,关于句式,后面还有很多,我们下节课再讲。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学习词牌《小重山》。</p> <p class="ql-block">二,学习词牌《小重山》</p><p class="ql-block">一>、词牌简介:</p><p class="ql-block">小重山 《宋史·乐志》:“双调”。李邴词名《小冲山》。姜夔词名《小重山令》。韩淲词有“点染烟浓柳色新”句,名《柳色新》。大家注意其宫调為“双调”。</p><p class="ql-block">二>、看词谱</p><p class="ql-block">1、《小重山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 薛昭蕴</p><p class="ql-block">春到长门春草青。 玉阶华露滴、月胧明。 东风吹断玉箫声。 宫漏促、帘外晓啼莺。</p><p class="ql-block">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仄读中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愁起梦难成。 红妆流宿泪、不胜情。 手挼裙带绕花行。 思君切、罗幌暗尘生。</p><p class="ql-block">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仄读中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此调以此词为正体,宋元词俱照此填。若赵词之添字、《梅苑》词之减字、黄词之押仄韵,皆变体也。按和凝词前段第二句“群仙初折得、郤诜枝”,“群”字平声。第三句“晓花擎露妒啼妆”,“晓”字仄声。结句“精神出、御陌袖鞭垂”,“御”字仄声。后段第二句“管弦分响亮、探花期”,“管”字仄声。第三句“光阴占断曲江池”,“光”字平声。又毛滂词前段结句“玉堂客、于此劝春耕”,“玉”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所采平韵二词。</p><p class="ql-block">二>、看词谱</p><p class="ql-block">1、《小重山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 薛昭蕴</p><p class="ql-block">春到长门春草青。 玉阶华露滴、月胧明。 东风吹断玉箫声。 宫漏促、帘外晓啼莺。</p><p class="ql-block">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仄读中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愁起梦难成。 红妆流宿泪、不胜情。 手挼裙带绕花行。 思君切、罗幌暗尘生。</p><p class="ql-block">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仄读中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此调以此词为正体,宋元词俱照此填。若赵词之添字、《梅苑》词之减字、黄词之押仄韵,皆变体也。按和凝词前段第二句“群仙初折得、郤诜枝”,“群”字平声。第三句“晓花擎露妒啼妆”,“晓”字仄声。结句“精神出、御陌袖鞭垂”,“御”字仄声。后段第二句“管弦分响亮、探花期”,“管”字仄声。第三句“光阴占断曲江池”,“光”字平声。又毛滂词前段结句“玉堂客、于此劝春耕”,“玉”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所采平韵二词。</p><p class="ql-block">2、又一体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赵长卿</p><p class="ql-block">一夜中庭拂翠条。碧纱窗外雨、长凉飙。潮来涨水恰平桥。添清景,疏韵响、入芭蕉。</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句平仄仄读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坐久篆香消。多情人去后、信音遥。即今消瘦沈郎腰。悲秋切,虚过了、可怜宵。</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句平仄仄读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此与薛词同,惟前后段两结句各添一字异。按张先集有《感皇恩》词“延寿芸香七世孙,华轩承大对、见经纶。溟鱼一息化天津。袍如草,三百骑、从清尘。玉树瑩风神,同时棠棣萼、一家春。十年身是凤池人。蓬莱阁,黄閤坐、迟谈宾。”正与此同。《词律》误刻《感皇恩》后,不知宋词《感皇恩》体从无用平韵者,张词盖《添字小重山》也,故录赵词以證之。</p><p class="ql-block">3、又一体 双调五十七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 《梅苑》无名氏</p><p class="ql-block">不是蛾儿不是酥。化工应道也难摹。花儿清瘦影儿孤。多情处、时有暗香浮。</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读平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试问玉肌肤。夜来霜雪重、怕寒无。一枝欲寄洞庭姝。可惜许、祇有雁衔芦。</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仄读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此与薛词同,惟前段第二句减一字异。按《梅苑》词三首,一首“一枝照水弄精神”,一首“依稀丹萼动红云”,又元刘景翔词“红香浮玉醉客颓”,并与此同。前段结句“浮”字本十一尤韵,按《中原雅音》,“浮”字付无切,又吴越间方言“浮”读作“无”,故可借押。</p><p class="ql-block">4、又一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 黄子行</p><p class="ql-block">一点斜阳红欲滴。白鸥飞不尽、楚天碧。渔歌声断晚风急。揽芦花、飞雪满林湿。</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读仄平仄韵平平平仄仄平仄韵仄平平读平仄仄平仄韵</p><p class="ql-block">孤馆百忧集。家山千里远、梦难觅。江湖风月好收拾。故溪云、深处著蓑笠。</p><p class="ql-block">平仄仄平仄韵平平平仄仄读仄平仄韵平平平仄仄平仄韵仄平平读平仄仄平仄韵</p><p class="ql-block">此调例押平声韵,此词押入声韵,即《乐府指迷》所谓平声字可以入声替也。</p><p class="ql-block">三)、解读词谱。</p><p class="ql-block">1、词牌句式:</p><p class="ql-block">1>,上面词谱是来自於《钦定词谱》,一共四体。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钦定词谱》中任何词牌谱式所引例词都是没有加注标点符号的。但大家看到了,以上我所引,都加注了标点,这都是我加的。為什么这么加,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说明一下:全词我基本上都只使用了两种符号,即“。”和“、”, 添加“。”是因为,这些句子都是入韵句,是为一拍。一拍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意。事实上,我翻阅了《全宋词》中188阕《小重山》例词,绝大部分是这么标的。但188阕例词中,我所标注的两个“、”处,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使用的“,”。那我為什么要标注“、”呢? 我标顿号的两处,前后两三字句和五字句实际上是一个八字句被“拆解”而成的两个短句。</p><p class="ql-block">当代词家胡跃荣在他的《词谱通鉴》中将八字及八字以上的长句,称之為延展句式。所谓延展句式是一个长语句根据语意结构和声律结构而被分成了前后两个或几个长短语句的句組。胡先生说:八字及其以上的句式都是延展句式,没标记句读的自然也都是特殊的合句式,可以由其语言的逻辑结构自然识别,《词谱通鉴》一般都会于八字及以上长句(或合句)中添加顿号或逗号作為句读符,以标明吟诵之句逗及其语言逻辑的紧密程度。延展句式中的分段符用顿号、还是用逗号不仅表现了句读停顿时间的长短,还实际地标明其前后词语间逻辑关系的紧密程度。于是,延展句式中作为分段符的顿号、逗号便由此而产生。</p><p class="ql-block">从胡先生的这段话来看,此处用逗号,用顿号都是可以的。那么我為什么要用“、”呢? 大家看《钦定词谱》对《小重山》的句式介绍,“《小重山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这其中“前后段各四句”,说明词谱是将这两个“5,3”或“3、5”短句作一句来处理的,既是一句,中间用“、”号是否更清晰明了呢? 当然,具体到填词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写的这两个短句中间的紧密程度,去选择性地使用逗号或者顿号。</p><p class="ql-block">2>,再来看《小重山》的句式构成753735,553735。 数一数的话,長長短短上下片均一共有6句,对吧? 但看《钦定词谱》的介绍,除将赵长卿的又一体认定为上下片各五句之外,其他各体都认定為上下片各四句。所以其句式构成应為7/53/7/35,5/53/7/35。这样去记可能更有利於我们的写作。</p><p class="ql-block">3>,关於赵長卿一体,其句式应為7/53/7/3/33,5/53/7/3/33。為什么后三个三字句,要将前一个三字句挂单成一句,后两个三字句合称為一句?我想这一变体形式,应该是在正体35句式的基础上,将后5字句又进行添字“腰拆”而成的。关於什么是“腰拆”也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学术语,简单讲就是将一句逢中拆解成两个或几个字数相等的短句。</p><p class="ql-block">4>,句式特点,虽有8字偶数句,但经拆解為3字5字句之后,全词均為参差不齐的奇数字句,大体上讲,这种句型多温和灵动,飘逸妩媚。填好了,词味很浓。</p><p class="ql-block">2、押韵情况。</p><p class="ql-block">1>、除赵長卿体之外,全词上下片均為四句,四押韵,那么韵位安排就属比较密集的。不过八字句拆分為两句吟唱的话,又相应地对其急切迫促的声情有所缓和,并且此两个句逗处,均以仄声收,对於相应的平声韵所表现的幽咽缠绵又是一次明显的振起,使其声情不致过於压抑和悲苦。</p><p class="ql-block">2>、正体和多数变体都押平声韵。平声韵往往缠绵平稳幽咽,声情比较缓和。但黄子行的又一体中,使用仄声韵,仄韵且句句协韵者,声情激越而迫促。大家在选用这一体的時候,当谨慎用之。</p><p class="ql-block">3、看句式的平仄安排。</p><p class="ql-block">词谱正格中,有关於谱中“中”為什么取“中”的介绍,大家若仔细读词谱的话,会发现该词牌句式都是很标准的“律句”,严格遵循句走马蹄和节奏点平仄交替的原则,来排布句式平仄,也就是说,通篇无拗句的存在。而且,因全词句式参差不齐,一拍之内全无两个对句,所以也就不存在对句拗怒现象。由此可见,《小重山》其音律应该是相对流美和谐的。</p><p class="ql-block">变格中虽无“中”字标注,但正变体在体式的变化主要是表现在句式的变化上。所以,如果选择变体填写,何处可平可仄,大家可以参照正格。</p><p class="ql-block">4、全词无对偶要求。</p><p class="ql-block">四)、找例词。</p><p class="ql-block">1、《小重山 其二》(唐·和凝)</p><p class="ql-block">押支韵</p><p class="ql-block">正是神京烂熳时。群仙初折得,郤诜枝。乌犀白纻最相宜。精神出,御陌袖鞭垂。</p><p class="ql-block">柳色展愁眉。管弦分响亮,探花期。光阴占断曲江池。新榜上,名姓彻丹墀。</p><p class="ql-block">2、《小重山》(唐·毛熙震)</p><p class="ql-block">押先韵</p><p class="ql-block">梁燕双飞画阁前。寂寥多少恨,懒孤眠。晓来闲处想君怜。红罗帐,金鸭冷沈烟。</p><p class="ql-block">谁信损婵娟。倚屏啼玉箸,湿香钿。四支无力上鞦韆。群花谢,愁对艳阳天。</p><p class="ql-block">3、《小重山 其一》(唐·薛昭蕴)</p><p class="ql-block">押庚韵</p><p class="ql-block">春到长门春草青。玉阶华露滴,月胧明。东风吹断紫箫声,宫漏促,帘外晓啼莺。</p><p class="ql-block">愁极梦难成。红妆流宿泪,不胜情。手挼裙带绕花行。思君切,罗幌暗尘生。</p><p class="ql-block">4、《小重山 其二》(唐·薛昭蕴)</p><p class="ql-block">押阳韵</p><p class="ql-block">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玉箫无复理霓裳。金蝉坠,鸾镜掩休妆。</p><p class="ql-block">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绶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魂梦断,愁听漏更长。</p><p class="ql-block">5、《小重山》(唐·韦庄)</p><p class="ql-block">押元韵</p><p class="ql-block">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p><p class="ql-block">歌吹隔重阍。绕庭芳草绿,倚长门。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p><p class="ql-block">6、《小重山》(宋·何梦桂)</p><p class="ql-block">吹断笙箫春梦寒。倚楼思往事,泪偷弹。别时容易见时难。相看处,惟有玉连环。</p><p class="ql-block">人在万重山。近来应不似,旧时颜。重门深院柳阴间。曾携手,休去倚危阑。</p><p class="ql-block">7、《小重山》(宋·卢炳)</p><p class="ql-block">押尤韵</p><p class="ql-block">一见情怀便雅投。尊前成密约,意绸缪。已成行计理归舟。空相忆,无计为伊留。</p><p class="ql-block">执别话离愁。萦牵滋味恶,在心头。而今无奈阻欢游。些子事,此恨两悠悠。</p><p class="ql-block">8、《小重山 七夕病中》(宋·吕渭老)</p><p class="ql-block">半夜灯残鼠上檠。上窗风动竹,月微明。梦魂偏记水西亭。琅玕碧,花影弄蜻蜓。</p><p class="ql-block">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酒阑人散斗西倾。天如水,团扇扑流萤。</p><p class="ql-block">9、《小重山》(宋·吕渭老)</p><p class="ql-block">雨洗檐花湿画帘。知他因甚地,瘦厌厌。玉人风味似冰蟾。愁不见,烟雾晓来添。</p><p class="ql-block">烦恼旧时谙。新来一段事,未心甘。满怀离绪过春蚕。灯残也,谁见我眉尖。</p><p class="ql-block">10、《小重山》(宋·吕渭老)</p><p class="ql-block">云护柔条雪压枝。斜风吹绛蜡,点胭脂。蔷薇柔水麝分脐。园林晚,脉脉带斜晖。</p><p class="ql-block">深阁绣帘低。宝奁匀泪粉,晚妆迟。一枝屏外对依依。清宵永,谁伴破寒卮。</p> <p class="ql-block">五)、解析例词。</p><p class="ql-block">以上例词,放在讲义里,大家多读多体会一下,可以得到:</p><p class="ql-block">1、没有用到领字。</p><p class="ql-block">2、没有对偶要求。</p><p class="ql-block">3、用韵很宽。基本上大部分韵部都有用到。</p><p class="ql-block">4、从题材去看:</p><p class="ql-block">《小重山》词牌的题材范围很宽泛:宴乐酬唱、感怀、思人、赠人、祝寿、题图、咏物等等,也有用以歌功颂德、抒发爱国情志的。什么都有,既有喜庆的,也有哀怨的;既有悲切的,也有激昂的。上面28首例词中很有几首是感恩,祝寿,赠人的。所以,以后有什么喜事,需要公示於人的创作要求,大家不妨选用《小重山》。有什么相思怀人的小小幽怨也可以诉诸於《小重山》。它灵动飘逸,词味很浓,且词调中庸,词情宽泛。</p><p class="ql-block">六)、创作技巧。</p><p class="ql-block">1、从以上例词看,《小重山》起拍多以景起。这种起句往往比较稳重。该词牌句式参差不齐,词牌特点较灵动柔媚。</p><p class="ql-block">2、该词牌特点主要体现在上下片的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上。和上次所学的《青玉案》的第二句一样,在填《小重山》这两句時要注意:语意要联贯,不可以将其处理成完全挂单的两个单句。也较多地使用到了虚字虚词,但若细读以上例词,对比一下《青玉案》似乎并没有那么明显。这应该与两词牌的声情特点有关。《青玉案》因押仄韵,且韵密,又句句仄收,呈现的是一种韵急调苦的迫促情绪,其抒情性就更為明显。但《小重山》的声情相对要流美和谐得多,致使其直接抒情性减弱,曲调也应该比《青玉案》要相对明快一些。但在第二句上,大都开始揉进抒情主体,这一点又与《青玉案》是相似的。</p><p class="ql-block">3、其主旨的凸现也开始得比较早,大体上在上片的第三句上。情感起伏上的安排,注意上下片要迭宕有致,不可平铺直叙。《青玉案》的情感高潮出现在下片的前三个连续的七字句上。《小重山》也在此处。大家可以精读前面的例词,仔细地体味一下。</p><p class="ql-block">4、结句也一样讲求抽象情感的外化和具象化。留笔意於词外。</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一讲作业:</p><p class="ql-block">填《小重山》一阕</p><p class="ql-block">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仄读中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仄读中仄仄平平韵</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来自思源初词班</p><p class="ql-block">今古情整理收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