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在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拖后腿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是关注三农问题。本文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三农和城镇化问题,也就是把农业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p> <p class="ql-block"> 一、“三农”的千年巨变</p><p class="ql-block"> 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为什么难度非常大?因为三农问题面临的是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数千年一遇的巨变。完成千年巨变哪能轻而易举呢?</p><p class="ql-block"> 从根本上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所面临的问题,是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才能发展起来,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人口分散的自然村转移到人口集中的城镇。完成这场千年巨变应当在计划和市场的共同调节下,发挥公有制的优势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走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二、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衰落的三农</p> <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国三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1)土地小型化、碎片化,难以进行规模经营,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农村,一方面个体农户买不起大型和成套的农业机械,另一方面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分散的土地上也施展不开,因此农民一般都是花钱请有农机的人帮助耕种。(2)个体农民种地不赚钱,大体情况是种一年地的收益不如在城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高。农民朋友把这种情况形容为“种地不赚钱,花钱靠打工”。因此,农民缺乏种地的积极性,纷纷出租土地,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3)一家一户难以到城市去闯大市场。由于农村缺乏市场容量(人口太分散),因此农民需要到城里去卖东西。但是,个体农民的实力小、技术差、信息不灵通,难以同强大的农工商企业进行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任人摆布。(4)种地后继乏人。目前仍在农村种地的,基本上是五六十岁的老农民,年轻人很少有种地的,差不多都跑到城市里了。(5)农村男青年娶妻难。现在,农村女青年大多愿意嫁给城里人,即使嫁给农村人,一般也要求男方在县城里有房子(她们已经看不上农村的宽宅大院了),实际上是逼着男青年离开农村。(6)老年农民在失去劳动能力后,也大量被已经进城的儿女接进城养老,老农们也得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农村,忍痛舍弃自己的宽宅大院。(7)农民大量进城,出现了许多“空宅”和“空心村”,曾经繁荣了几千年的自然村已经衰败了。(8)自然村人口分散并出现许多“空心村”,在农村难以发展市场经济。</p> <p class="ql-block"> 在政府长期大力支援农业(如粮食按保护价收购,取消农业税,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和实行道路“村村通”等等)的条件下仍出现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人为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由传统的三农只适应自然经济,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它们说明传统的三农在市场竞争中处处被动,正在逐步被市场打败并日益没落。</p> <p class="ql-block"> 三、 三农问题的总根源是自然经济</p><p class="ql-block"> 与市场经济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 1、理解三农问题的三个要点要点</p><p class="ql-block"> 理解三农问题需要把握三个要点:自然经济、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在几千年的自然经济中产生和发展的,深深地打着自然经济的烙印,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由此产生了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重大矛盾,在工业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必然会发生巨变。这就是三农出现种种问题的总根源。抓住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就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2、传统三农是自然经济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我国的三农是几千年自然经济的产物,并且只适应自然经济,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p><p class="ql-block"> (一)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特点是使用人力畜力、男耕女织和进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在传统农业中也有少量商品,这些商品大多是拿到镇或大村的集市(几天开一次集,中小村庄是没有集的)去交换的。集市只是自然经济中少量商品的交换场所,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农经济几千年的男耕女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传统的农民是小农(个体农民),男耕女织,使用人力畜力在小块土地上耕作。小农自给自足,如需少量商品赶个集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三)自然村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和根据地。在自然经济中,广大农民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自然村中居住,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小农在自然村中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自然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三农开始逐步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一场千年巨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农经济的男耕</p> <p class="ql-block"> 小农经济的女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导致三农巨变</p><p class="ql-block"> 本文从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角度考察三农及城镇化问题。从这样的角度看,我国的三农之所以会从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因为新中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和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p> <p class="ql-block"> 工业革命是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它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必然要发生的重大变革,西方国家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完成了工业革命,我国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工业革命,比西方国家晚了二三百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举全国之力建设了156项重点过程,打下了现代工业的初步基础,由此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 我国的工业革命是从工业开始的,后来逐渐波及到农业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三农的发展;我国现在之所以面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以及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到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发生了工业革命。</p> <p class="ql-block"> 我国在农业生产上所发生的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了男耕女织。男耕女织是以手工工具和人力畜力为基础的手工劳动,数千年来一直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仍然是男耕女织,即耕地靠牛马,浇地用肩挑,收割使镰刀,吃面推石磨,穿衣织土布……。然而,仅仅过了几十年,我国的农业生产就已经进入了机械化的时代,拖拉机耕地,水泵浇地 收割机收获,吃面穿衣也都靠机器;农业使用了几千年的牛马、木犁、牛车、镰刀、石磨以及木制织布机等等都被淘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代农业是使用机器生产的大农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三农不仅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且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改变了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花钱的方面看,农民现在种地处处花钱(如花钱用别人的农机耕地、浇水和收割,到市场上买种子、农药和化肥等),没有钱已经种不了地了;同时,农民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也必须到市场上去购买,几千年的家庭手工业已经没落了。从挣钱的方面看,农民是靠出卖农产品和进城打工挣钱的,而进城打工是挣钱的主渠道。</p> <p class="ql-block"> 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这两大因素,决定了我国的三农处于一个生产力迅速发展而生产关系也需要发生相应变革的历史时期,决定了三农与城镇化是统一的整体,必须统筹解决。当我们把三农与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问题;这是三农发生的数千年一遇的历史性巨变。</p> <p class="ql-block"> 4、主要矛盾是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三农从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要求农业实现机械化并成为市场经济,这其中既涉及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又涉及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目前,这场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巨变远未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滞后,由此产生了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重大矛盾。</p> <p class="ql-block"> 从三农的基本情况看,通过工业革命和改革开放,虽然农业机械基本上取代了男耕女织并且农村的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自然经济的基本框架(自然村和小农经济)没有变,农业生产和农民仍然被束缚在自然村(农民的户口、住宅和承包的土地依旧滞留在自然村)。这种生产关系变革滞后的局面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1)土地分割成小块由农户分散耕种,大中型农业机械施展不开,难以规模经营。(2)农民仍然在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分散居住,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土地集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三农还没有打破自然经济的基本框架,因此三农在市场竞争中的逐渐衰落,实质上是自然经济的衰落和小农经济的衰落。</p><p class="ql-block"> 要看到,工业革命必然引起三农的巨变,在工业革命的条件下,在几千年自然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农已经落后,因此小农经济和农村的衰落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 这种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是目前三农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的总根源。解决三农问题,其实就是解决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说,是根本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市场经济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才能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 1、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 把三农从几千年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现代的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市场经济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才能发展起来的客观规律,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p> <p class="ql-block"> 2、市场经济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市场经济是在什么地方发展起来的?当然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发展起来的,在人口分散的地方是发展不了市场经济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p> <p class="ql-block"> 发展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人口集中,是因为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才能发展起来。在古代,凡是商品交换和手工业生产发达的地方,都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人口集中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交通运输就可以发展起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了,也就产生了城镇(古代的城镇都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比较集中的地方发展起来的)。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现代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把人口集中起来,即需要消灭大量的自然村(把自然村并入城镇),把过去在自然村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集中居住。</p><p class="ql-block"> 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之所以主要集中在城镇,就是因为只有把人口集中在城镇才能发展市场经济。</p> <p class="ql-block"> 3、城镇化是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市场经济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我国出现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是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城镇化首先表现为城镇对农民有强大的吸引力 ,吸引农民自动进城。</p> <p class="ql-block"> 现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虽然不高,但是进城打工的积极性却非常高;不仅青年农民进城谋生,而且六七十岁的老年农民也进城打工。我在石家庄市西山森林公园,曾看到有80多岁的农村老人上山为公园打扫卫生(包工头雇的,每天50元)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令人感动。农民工在城里从事各种职业,什么活都干(特别是脏活、累活和危险的活),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农民不愿意种地但愿意进城打工,是由市场决定的。这种情况说明由于种地不赚钱,农村已经逐渐失去安置农民就业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农民只有赚钱才能生存,不赚钱就会破产),需要由城镇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从表面上看,农民进城是由城市的收入比农村高造成的;但从实质上看,是由市场经济的效益比自然经济高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在市场调节下,资源总是从经济效益低的地方向经济效益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农村的资源向城市流动,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效益低,城市的经济效益高;即自然经济(农村是自然经济的产物)的效益低 ,市场经济的效益高。这种经济效益上的差别表现在农民的个人收入上 ,就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比种地的收入高。因此,农民进城,实质上是农民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取向来看,市场经济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才能发展起来,说明在自然经济的框架内修修补补是治标,而把农业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才是治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自然经济框架内的修修补补</p><p class="ql-block"> 是治标之策</p> <p class="ql-block"> 1、自然经济框架内的修修补补难以使三农适应市场经济</p><p class="ql-block"> 三农从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数千年一遇的巨变 ,完成这样巨大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量变是在自然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改革的阶段;量变可以使三农逐渐减少自然经济的因素并增加市场经济的因素,从而为质变创造条件,因此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量变虽然很重要,但只有量变是不够的,难以使三农真正完成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要完成这种转变还需要有质变。</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在自然经济框架内的修修补补不能解决人口和土地集中的问题,难以使三农真正适应市场经济 ,不能改变三农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衰落的局面;由此决定了我们必须突破自然经济的框架,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也就是对三农进行脱胎换骨的重大改革。</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三农中的自然经济框架,既包括自然村和小农经济,又包括以自然村为基础的传统集体经济。</p><p class="ql-block"> 下边,本文就谈谈自然村、小农经济和传统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 2、自然村与市场经济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自然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自然经济的根据地,现在已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严重障碍。自然村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在于它使人口分散居住 ,难以发展市场经济。</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的农村,又称为自然村、村庄和行政村等,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期。村庄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在村庄出现以前,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文明时代 ,使用的是粗笨的旧石器,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和初期的母系氏族。原始群和初期的母系氏族靠采集和狩猎生活,他们居住在天然洞穴或旷野中的简陋居所里 ,还没有形成村庄。到了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产生了农耕文明,能够自己生产粮食和饲养家畜了;进行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使人类获得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无需再四处流浪,从而使人类有可能定居并且也需要定居,于是可以供人们长期居住的村庄就应运而生了。从新石器至今的一万多年间,村庄一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根据地(即农耕文明的根据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不过,农耕文明与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文明一样,也是自然经济 ,现在已经落后于时代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代繁荣的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包括农业机械化)的市场经济,我国也通过工业革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在这种条件下,自然村已经逐渐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转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了,表现在:(1)市场经济需要改变改变全国大多数人在农村分散居住的状态,使大多数人迁移到城市集中居住;但是自然村却把人口滞留在农村,维持人口分散居住的状态,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2)过多的村庄以及村民的宽宅大院, 使自然村把大量可以开辟为良田的好地供村民居住,不仅人均居住面积过大而且还有大量的“空宅”和“空心村”,居住效率极为低下,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尤为突出。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国可以耕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这里,用“寸土寸金”形容东部地区并不为过;但是,由于人烟稠密、村落密集,农民的人均耕地很少;同时,东部又是我国城镇化和基本建设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发展大中小型城市以及进行其它基本建设都必须占用大量土地;在这种条件下 ,太多的村庄和农民的宽宅大院继续占用大量的好地,就不合时宜了。这种情况 ,决定了消灭自然村(把农村并入城镇)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p><p class="ql-block"> 自然村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还决定了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和传统集体经济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3、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我国农村的家庭承包制实质上是小农经济。不过,从形式上看,承包制不像封建社会的佃农和自耕农,而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土地公有私用的“村社”相似(村社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过渡形式),也是以土地公有私用为基本特征的小农经济。然而,由于时代不同,古代村社通过土地公有私用向私有制过渡虽然在原始社会末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却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小农经济与男耕女织、使用人力畜力的生产力相适应,适合于在小块的土地上耕作。在历史上,小农经济曾经有过辉煌,我国古代璀璨的农耕文明就是与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小农经济就落后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小农经济曾经辉煌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庭承包制是一种以土地公有私用为基本特征的小农经济,当农业生产处于男耕女织状态时,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是,在农业机械取代手工工具发挥主要作用时,它就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表现为:(1)难以进行土地的规模经营,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2)一家一户难以闯大市场。(3)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有的地区在不改变家庭承包制的条件下,进行了合并村庄建立社区的工作,但是农民却反应到社区集中居住不利于家庭的生产活动,如农具、拖拉机、牲畜和收获的粮食无处可放,集中居住的社区与承包地离得远,务农不方便,以及没有地方养猪和喂鸡等。这种种不便,实际上说明分散的家庭经营已经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了。</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只有家庭承包制才能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这是片面的。试问:小农经济几千年都没有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靠天吃饭),个体的承包怎么会在短短的两年就解决了这个天大的问题呢?其实,我国解决吃饭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工业革命和兴修水利改变了农业几千年靠天吃饭的局面,实现了旱涝保收并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旱涝保收并开始使用良种、化肥、农药、电力和农业机械等,从而使粮食的亩产量提高了许多倍(亩产单季从一百多斤提高到一千斤左右,双季实现了吨粮田),由此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这是几十年工业革命和大规模兴修水利的巨大成就,不是个体农户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峡水库是新中国水利工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还要看到,我国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大呼隆和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是因为当时的集体经济还是手工劳动,依靠人力畜力干活,仍处于男耕女织的状态。但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后,由于使用机器干活,使用人力畜力才会出现的大呼隆和出工不出力现象自然就会消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时期的手工挖渠</p> <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时期的手工插秧</p> <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时期的“大呼隆”</p> <p class="ql-block"> 现代农业用机器干活,不用人力畜力,已经没有“大呼隆”和“出工不出力”了</p> <p class="ql-block"> 用大中型农机干活,看不到人影,人民公社时期的“大呼隆”和“出工不出力”已经被农业机械消除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外,对“种粮大户”的期望也不能过高。由于规模和实力仍然有限,许多种粮大户只是靠政府的补贴维持,经济效益并不高,退租的现象时有发生。总得来看,是出租土地的人多而承租土地的人少。在河北省新乐市南青同村,每亩年租金仅300元都租不出去。那些在农村中常见的被撂荒的耕地,都是无人租种的。此外,种粮大户也不能把自然村的人口集中到城镇,仍然维持人口的分散状态。所以,不能把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种粮大户身上。</p> <p class="ql-block"> 4、传统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由于小农经济不适应市场经济,因此有人呼吁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本文认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集体经济确实比小农经济有实力,闯市场的能力也比农户大得多;不过,由于传统集体经济也不能把农村分散的人口集中起来,其适应市场经济的潜力仍然是很有限的,总的来看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换句话说,即使农民不进城,传统集体经济也只是把农民全部束缚在自然村,人口也是分散的,也是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p> <p class="ql-block"> 况且,在几十年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已经大量转移到城市,仍然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那些人口少的自然村(大量的中小村庄和空心村)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所需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已经失去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和机会。</p><p class="ql-block"> 试问: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进城了,农村没有年轻人,又怎么发展集体经济呢?</p> <p class="ql-block"> 那么,说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集体经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如何解释华西村这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呢?关于这个问题,应当看到,现在的华西村实际上不是“村”,而是“镇”。</p> <p class="ql-block">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原来只有380户,1520人,面积仅0.98平方公里。从2001年开始,华西村带动周边20个村庄共同发展集体经济,到2011年,已经扩大为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0340人的大华西。这么大的规模,显然已经不是“村”,而是“镇”了。因此,现在的华西村已经不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集体经济,而是通过突破自然村的框架实现了脱胎换骨,转变为城镇的新型集体经济了。所以,华西村的经验恰好说明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打破自然村的界限,把农村分散的人口集中到城镇。</p><p class="ql-block">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的三农仍然背着自然经济的沉重包袱,故此步履艰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治本之策是把农业和农民</p><p class="ql-block"> 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p><p class="ql-block"> 目前,三农在市场竞争中处处被动、日益衰落 ,说明继续在自然经济的框架内修修补补已经不够了,治本的条件正在具备 ,需要适时考虑治本之策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才能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要把三农从几千年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就必须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把传统的由自然村安置农民和进行农业生产 ,转变为由城镇安置农民和进行农业生产。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p> <p class="ql-block"> 把在自然村分散居住的农村户口集中到城镇(集中到小城大镇,不要去大城市)以后,由于城镇既可以通过企业从事农业生产,又可以发展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能够全方位地发展市场经济,从而能够使三农完成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千年巨变,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城镇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面看,把农业生产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就是把农户的分散生产转变为企业的集中生产。这种转变的含义是:(1)城镇通过企业(农场)对农业进行集中的生产。在我国,城镇的土地是国有的,企业只是拥有一定时期的经营权。(2)进城的农户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一次性流转给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应出台政策,要求进城农民把30年的土地承包权一次性转让给企业并且不能毁约。土地承包权的一次性转让应当有多种形式——自谋职业的农民可以出卖承包权;愿意进农场就业的青年农民可以用承包权换企业的工作(成为有五险一金的长期职工);老年农民则可以用承包的土地换退休待遇,老年农民有了退休金,就不必到了七八十岁还去打工了。(3)企业不搞家庭承包,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大块的土地上进行统一耕种,实现农业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 从解决农民就业的方面看,由于城镇能够全方位地发展市场经济,因此把农村分散的人口集中到城镇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使农民进城后既可以在现代化的大农场就业,也可以在其它农工商企业就业,还可以 成为自由职业者;其中,服务业能够解决大量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服务业可以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但是,服务业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城镇)才能发展起来,而在人口分散居住的自然村是难以发展服务业的。所以,只有把农村人口集中到城镇才能发展服务业。</p> <p class="ql-block"> 另外,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主要是小城大镇),还有利于解决大城市的拥挤问题,使中小城市繁荣起来。</p><p class="ql-block"> 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就是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走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p> <p class="ql-block"> 1、解决城乡矛盾需要城乡一体化发展</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我国,城镇化与三农之间的矛盾很突出:推进城镇化需要农民进城,会影响三农的发展;而振兴乡村则需要把农民留在农村,又会妨碍城镇化;特别是亟待解决空心村和农民进城后地由谁种的问题。这种矛盾源于城乡发展两张皮,城乡各吹各的调,各走各的路。</p> <p class="ql-block"> 本文认为,解决城镇化与三农之间的矛盾不应阻止城镇化的发展,而是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即改变农村只发展农业,城镇只发展工商业的传统分工,在有计划地把农村人口集中到城镇的同时,把农业生产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使城镇不仅从事工商业生产 ,而且也从事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 我国城乡之间几千年的传统分工,是城镇发展工商业 而农村则从事农业生产;因此 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农业生产看成是农村的事,认为与城镇无关;好像城镇只能发展工商业,是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现在,受这种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人把三农与城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认为城镇化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这种传统观念已经落后,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使三农完成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我们需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把三农和城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统筹解决;具体地说,就是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p><p class="ql-block"> 打破城乡之间的传统分工,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就消除了城镇化与三农之间的严重矛盾,使农业通过城镇化实现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就可以看到,推动城镇化不仅不会妨碍三农的发展,而是只有通过城镇化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或者说,三农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p> <p class="ql-block"> 2、通过计划和市场两只手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西方国家是只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我们则应当在计划和市场的共同调节下走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其中,把自然村并入城镇,应当由计划统筹安排,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 3、发挥公有制的优势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p><p class="ql-block"> 把农业生产和农民从自然村转移到城镇以后,中小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有条件建立各种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并大力发展服务业,全方位地发展。其中,农业企业应当有多种形式:(1)国有农场。(2)集体农场。(3)民营农场。(4)股份制农场(混合所有制农场)。这些农场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对大块的土地集中耕种,效率高,产量大,不会撂荒土地,能够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p> <p class="ql-block"> 由于农业是基础,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国家应当对城镇的农业生产实行优惠政策,如继续免除农业税 ,粮食继续按保护价收购,继续对种粮给予必要的补贴(国家现在给予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等,应继续实行)。</p>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绝不能靠进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