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乡愁,——郝秀琴散文集《韶华之约》选摘

止水孤鱼(郝秀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乡味·乡愁</b></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一 火炕</b></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细细算计,已经有半年时间没有回家了。父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再忙也得往家赶。妹妹提前告诉我,多穿点衣服,家乡的天气很冷。但穿来穿去,只多穿了一件风衣。车过大同时,明显感觉气温在下降,我把风衣裹在身上,寒气依然袭来。晚上到站后,天上正下着雨,拉着皮箱,冒雨跑出站台,真冷啊,浑身直哆嗦,集宁的天气说变就变,冷得让人猝不及防。街头,穿棉衣的人比比皆是,倏忽而变的天气,短袖衫和棉衣擦肩而过,那件风衣根本抵挡不住寒流的袭击。</p> <p class="ql-block">  叫了出租车往家赶。推开门,一股暖流迎面扑来,母亲仍然坐在那盘热炕上等我,“回来了,天冷啊,我点了火炉,锅里有饭啊……”她唠叨着从炕上下来,捅火炉,拉开电风箱给我热饭。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还能给她的女儿做饭,还能自己料理生活,真是天赐的这份恩惠和福气。</p> <p class="ql-block">  我脱掉长筒靴,盘腿坐在炕上。灶里的火红彤彤的,铁炉里也蹿着蓝色的火苗,我的心暖暖的。“穿这么薄的衣服能挡了个寒?你还不知道咱集宁的天气说冷就冷?”母亲揣摩着我那件风衣:“你腰疼,千万不能受冷。今年冬天不忙了要是能回来,在这热炕上睡些日子,疼痛会减轻许多。”我摇摇头笑笑说,哪有不忙的时候专门回来睡这盘热炕?</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这盘火炕,记得很早以前,弟弟妹妹还小的时候,我们家这盘炕很大,标准的七尺大炕,我们一家七个人都挤在一盘炕上,这盘炕犹如一条大船,父亲是船头,母亲是船尾,儿女们躺在这条大船上,安逸、幸福、温暖……父亲的鼾声犹如一曲催眠歌,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宛如缠绵不绝的海浪,轻轻地拍着孩子们的头。在呜咽的寒风里,乘着这条大船,我们坠入一个温柔而平静的港湾。深夜,母亲会悄悄爬起来,轻轻为我们掖被,父亲在火炉里加添几块煤……之后,我们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家,这盘炕上只留下父母亲,在每一个冬季里,在漫长的黑夜里,他们静静地守候着,盼望着……直到有一天,这炕上只留下那再也走不动的年迈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房子翻修了几次,我们都说把这盘炕拆了吧,但母亲却固执地说:“家暖一条炕。”家里没有火炕,就失去了火色。于是,把大炕改成只能睡两个人的小炕。靠着锅台那边,还打起一道小隔扇,这样的格局母亲很满意,说家里有锅灶和火炕,才感觉是个暖暖和和的家。晚上,和母亲脸对脸躺在这盘热乎乎的火炕上,听她讲许多陈年旧事,母亲的思维依然是那么清晰,讲我小时候的事,长大的事,出嫁的事……这个世界上原来只有母亲会清楚地记着她的女儿从小到大的事,做母亲的女儿真幸福。假如有一天母亲不在了,我还能拥有这一份温暖和幸福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二 莜面</b></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乌兰察布有句俗语:“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也就是说,吃了莜面走三十里路也不会感觉饥饿。母亲爱吃我做的莜面窝窝,每次回家,我总要给母亲做几顿莜面,推窝窝,擀饨饨,搓鱼鱼……我也愿意给她展示一下自己的手艺。莜面应该是乌兰察布地区特有的一种美食,多数女人都会做几种甚至几十种莜面饭。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学会做莜面,母亲说我是奶子功夫,搓鱼鱼一只手搓三根儿,不算过硬,但推窝窝的技术是到位的,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窝窝放在笼里,横竖成行,大小一样,薄厚一样,最关键的一点是蒸熟了不会躺倒,用筷子一挑不粘连,吃到嘴里不发黏。黄豆芽、土豆丝、胡麻油炝红辣椒,再加葱花、蒜蓉,是上好的莜面佐料。炭火、铁锅、木笼蒸出来,才是地道的绿色食品,让人吃了第一碗还想吃第二碗。但莜面绝对不能吃得太饱,尤其是初吃莜面者。</p> <p class="ql-block">  有锅有灶做出的饭才有滋有味。我喜欢吃大铁锅烩的大烩菜和大竹笼蒸的莜面窝窝。红彤彤的炭火、热腾腾的莜面窝窝、薄生生的莜面饨饨、细细长长的莜面鱼鱼、香喷喷的烩酸菜……后来,离开家乡,走出去许多年了,仍然记着小时候吃的饭菜,于是,每次回家,我喜欢吃的还是莜面,还是这用炭火铁锅烩出的大烩菜。</p> <p class="ql-block">  莜面是乌兰察布三件宝其中之一,“莜面、山药、大皮袄”养育了乌兰察布这一方人。但莜面有时候也很小气,拿到外地就做不了了。几年前,在西安做了一次莜面,结果失败了,莜面蒸熟后,在笼里变成了拿糕[1],粘得不能吃。后来,听家乡人说,如果在南方想吃莜面,还得在水里放一把家乡的土,水澄清了再去和面。我哑然,从此,了结了在他乡吃莜面的心事。</p><p class="ql-block"> 今年回家,朋友送我一套锅笼,并告诉我在北京做莜面的方法。他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家乡的莜面在北京也能做着吃。虽然水质决定了莜面的价值,但莜面还有很强的潜在适应能力,在哪里都能做,最主要的是掌握蒸莜面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 家乡饭,是由莜面、山药粉搅在一起的家常美食。</b></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终于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莜面。第一次做,蒸得稍稍有点过火,但味道还是非常正宗。莜面窝窝烂腌菜,再加黄瓜丝、土豆片、蒜泥茄子,胡麻油炝葱花、蒜末、红辣椒……那味道真是一绝。</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三 . 山药蛋</b></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土豆的乳名叫山药蛋,官名叫马铃薯。在家乡时,也不觉得土豆有多么好吃,因为天天吃土豆,我以为出门在外许多年,不会再想念家乡的土豆,谁知道,对土豆的思念仍然是与日俱增,无论在广州还是在北京,超市里有得是土豆,但总感觉没有家乡的土豆好吃。</p> <p class="ql-block">  每逢回到家乡,吃的第一顿饭仍然是莜面。吃莜面必须有山药蛋,如果没有山药蛋,本地人说土话:“寡淡。”那就是不好吃。莜面与山药蛋宛如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姊妹。有莜面必有山药,比如莜面烩菜,莜面鱼鱼,凉拌莜面,莜面山药饼……莜面的吃法无论变多少花样,都离不开土豆。家乡的饭菜我做几十种莜面是没有问题的,从小受母亲的耳濡目染,由于爱吃才爱做,后来,自己有了孩子,在家境困难的时候,变着花样给两个孩子做各种饭菜。每逢看到孩子香得吧嗒嘴,我心里一样溢满了喜悦。</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每年秋天,我和母亲常常去小镇周边的地里捡山药。我胳膊上挎一个小竹篮,手拿一把小锄头,母亲总是拎一个柳条箩筐,在一块刚刚收完山药的地里,我和母亲弓着腰,手里挥动着锄头不停地挖着,挖着……母亲的背上驮着一个缠绵的梦,她要用这山药蛋为心爱的女儿换一件漂亮的花衣裳,再买一尺红条绒,为女儿做一双新鞋子。汗水滴进了泥土里,也淋湿了她的梦……湿润的泥土埋住了我的脚丫,耕地的老牛从我眼前慢悠悠地走过,我顺着一条条笔直的田垄,不知要挖多少锄,才能挖到一个主人遗失在地里的山药。于是,每挖到一个,都高兴得如获至宝,总会舞动着锄头朝着母亲喊道:“我又挖到一个!”汗滴在小锄头上溅起了一朵又一朵小花。</p> <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天储存土豆,成了我家的习惯。窖里存足几百斤土豆,母亲心里似乎才踏实。整整一个冬天,我们每天都是吃土豆,炒烩炸焖,虽是花样翻新,但吃久了,我开始讨厌土豆,瞅着这圆头圆脑的家伙,总是愤愤地说:“什么时候才能不再吃你呢?”它晃着那圆溜溜的脑袋,不屑一顾地望着我,似乎在说:“你不吃我吃什么?”是啊,家里除了土豆,没什么可吃的东西,放学回去饿了,就悄悄从筐子里取几个山药蛋,扔进红红的炉膛里,烤熟了,拿到外面大口地吞吃,烧煳的山药皮挂在嘴角,母亲看见了生气地说:“饭就要熟了,你怎么还烧山药吃?”我说:“不要把这山药蛋当宝贝,以后,我念成书挣了大钱,让妈每天吃山珍海味。”母亲听了我的话开心地笑了,用毛巾给我擦擦嘴,心疼地抚摸着我的头发说:“山珍海味也没有这山药蛋好吃。”</p> <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灾害时,土豆救了我们全家的命。那年头,饿得疯狂的人们,见什么吃什么,糖菜叶、土豆蔓、杨树叶都被人们吃得光光的。母亲怕饿死我和弟弟,到了秋天,就起早贪黑到地里挖土豆;夏天,到野外挖苦菜、摘树叶。她把土豆切成丝和杨树叶拌在一起,放一点盐,那是最好的菜了。春天,封冻的土地刚刚解冻,母亲依然拎着筐子,拿着那把锃亮的锄头,到地里挖干山药。她把干山药洗干净,再把它拿到碾子上碾成面,给我们烙干山药饼。感谢土豆,因为有它充饥,在可怕的饥荒成灾的年代,我们没有挨饿。</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姊妹几个结婚成家,各过各的日子。有时,星期天回母亲家团聚。母亲给做我们从小爱吃的山药鱼。这一天,她早早起来,把土豆洗干净,放进大锅里烧慢火焖。一个上午,她蹲在灶前,把焖熟的山药剥得干干净净,用饸饹床子压成碎末,再和莜面掺和在一起,在盆里用双手使劲地揉来揉去,那团面在母亲的手里变得又精又软,一个又一个三寸长的山药鱼摆放在笼里。蒸熟后,蘸上香喷喷的羊肉汤,软软的、绵绵的,一口吞一条,那味道仿佛香绵的晨梦,绕留在我的舌尖……</p> <p class="ql-block">  土豆啊,你普普通通,土里土气,从来没有人把你推上大雅之堂,但你却不卑不亢,仍然保持着一身土气,一身泥香。其实,品尝你的人才知道,你是一道真正上好的菜,简单中体现了完美,完美中体现了高贵。</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韶华之约_百度百科】https://mbd.baidu.com/ma/s/u3aQHDM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韶华之约》是一部散文集,共包括九个部分,涉及故乡情愁、河山风景、亲情怀念、记录友谊等。讲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与感受,以及与父母之间的点滴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感恩。用优美清丽的语言描写了河山风景,传达出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无论实现与否,当万里漂泊,终归心之家园;志存高远,仍恋亲情故人;一生拼搏奋斗,只愿不悔当初。</p><p class="ql-block"> 一位从内蒙草原走出来的女作家,在她韶华之年曾经立下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她矢志不移,坚定地走了几十年。当有一天,她成功了,蓦然回首,故乡尚在却物是人非,踏遍万里江山,尝遍人间酸甜苦辣,笔锋虽强健然带着岁月之沧桑,《韶华之约》,给我们记叙了那个约定......</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无论实现与否,当万里漂泊,终归心之家园;志存高远,仍恋亲情故人;一生拼搏奋斗,只是纸上情调。</p><p class="ql-block"> 《韶华之约》,一位女孩青春年华的梦想,在时间的跨度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郝秀琴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理事。实力派女作家。出版散文集《六合琴声》《漂泊羊城》《等你,在最初的地方》《隆盛庄记忆》《色彩流动的河》《韶华之约》,中短篇小说集《参商情缘》,长篇小说《血之梦》《雪伦花》《浮云若梦》《直销难民》《孤独的羊城》《倒流水》,诗歌集《杯底世界》,主编隆盛庄系列丛书9部。曾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林非散文奖最佳散文集奖、国际东方散文银奖、乌兰察布市文学创作基金资助奖等奖项。</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从内蒙古草原漂流到广州,凭借其坎坷多变的人生阅历以及扎实的文学功底,创作出南国漂流系列三部曲,其中《漂泊羊城》出版后,深受各界好评,成为南漂题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并被CALIS联合目录收录。郝秀琴也被赋予“南国漂泊派女作家”之称号,从而奠定其在文坛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止水孤鱼</p><p class="ql-block">美篇插图:琴子摄影</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gsq8hh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涅槃中的火凤凰,——郝秀琴散文集《韶华之约》篇章选摘</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d5hiv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时光里的日子,岁月中的我</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