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行》(四)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走进敦煌</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兰州出发去往敦煌,行程一千一百公里,乘坐动车需要八个半小时。惜别牛肉拉面,出兰州西行,风驰电掣穿越河西走廊,沿途风光变幻,令人目不暇接。一会儿是宽广无垠的绿色草原,远处映衬着皑皑祁连雪山,天高云低,纤尘不染。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极像是精心制作的电脑桌面,美得让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一会儿又是一片一片的湖泊,碧绿的湖水镶嵌在群山之间,波光粼粼,像是一幅写意山水画,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火车在祁连山北麓奔驰,穿过长长的隧道,扑面而来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莽莽戈壁滩,黑色的砾石一望无际。没有草木,不见人烟,一派荒芜。来路之上都是花红柳绿的初夏,这里却春风不度,顿生悲凉。</p> <p class="ql-block">敦煌,河西走廊上的一座美丽城市,西北大漠里一颗耀眼的明珠,中国地理的一个闪亮坐标,华夏文明的一部百科全书。 敦煌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称“瓜州”,秦汉以前被少数民族占据。汉武帝初年,霍去病率军打败河西匈奴,瓜州归入西汉版图,设敦煌郡。到清康熙年间,又称“沙洲”。经历朝历代的经营和发展,敦煌在历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成为由西域进入中原的“咽喉之地”和丝绸之路上的门户重镇。</p><p class="ql-block"> 敦煌,像它的名字一样“盛大、辉煌”。</p><p class="ql-block"> 清晨,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正是一年好时光。我们乘景区的摆渡车前往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下车伊始,眼前的场景出乎我们的想象。印象中这里是寸草不生的荒凉大漠,可眼前却是绿树成荫,草木葱茏,一代一代的守护者,把莫高窟打扮成了一座大花园。</p> <p class="ql-block">走进莫高窟,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了历史。你的脚步会沿着历史的脉络,跨越千年,在这座恢宏壮观的博物馆中享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建筑、绘画和雕塑等艺术杰作在你的眼前流淌。</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处,鸣沙山的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两公里,高近五十米的崖面上。</p><p class="ql-block"> 相传,前秦建元初年,一位法号乐尊的和尚路过此地,忽见鸣沙山上空金光闪闪,形若千佛,便萌生了开凿佛洞的心愿,在鸣沙山东麓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僧人不断地建洞修禅,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石窟群。成就了今天的莫高窟。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没有也,世上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这可能是“莫高窟”称谓的由来。也有的说,洞窟建在沙漠的高处,古代“漠”与“莫”通用,便改称“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现存有自十六国至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七百三十五个,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色泥塑两千一百一十五尊。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受到西域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一九八七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建筑风格多种多样,纳千百年来中原与西域建筑风格于一体。中端的九层楼是莫高窟最高建筑水平的代表之一。依山崖峭壁而建,窟檐高达四十五米,共建有九层,气势恢宏壮丽。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九层楼内座落着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高达三十五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室内石胎泥塑佛像。据敦煌文献记载,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性格懦弱,被武则天逐步夺走了朝中大权。李治死后,武则天想要登基做皇帝,于是便自称弥勒佛下凡,利用佛教为自己篡权造舆论,在全国范围内弘扬佛法,宣传“佛既是帝,帝既是佛”,下令在全国兴建佛寺,供奉弥勒佛。莫高窟的这尊弥勒大佛就建造于武则天登基后的第二年,又被称为“北大像”。大佛呈倚坐状,双目俯视,左手平伸,右手上杨,体态圆润丰满。人们站在大佛脚下向上仰望,顿感庄严肃穆,高大伟岸,气度非凡。</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座雄伟壮观的艺术殿堂,敦煌的壁画以其数量多、绘制精美、内容丰富,历经千年依然色彩鲜艳,亮丽如新而名杨世界。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馆。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佛像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神话传说画、故事画,也有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这些壁画把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深奥哲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把现实生活中的风景与佛教中描绘的景象融为一体,在朗朗乾坤中缔造了一个让人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飞天”,莫高窟壁画中代表性的艺术形象,是莫高窟的一张名片。传说,飞天是“天龙八部”八位护法神之一。她体态俏丽,眉清目秀,善歌善舞,与面目狰狞的其他护法神形成鲜明对比。佛祖释迦牟尼讲经时,飞天就会飞上天空,奏乐散花,因此,飞天也被称为“飞天伎乐”。飞天最早起源于印度神话,随佛教一同传入中原。是印度佛教和中国道教长期交流、融合而成,是中原艺术家的天才杰作,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莫高窟壁画中多如繁星的飞天形象,千姿百态,神情妩媚,美不胜收。最大的约二米,最小的仅五厘米。造型粗犷,上身赤裸,肚脐外露,下穿裙裤,臂缠丝带,婀娜多姿,潇洒飘逸,手里捧着鲜花,如小雨般飘然撒下,形象之美冠绝历代。</p> <p class="ql-block">我们由南到北从每一个洞窟前走过,阳光照射在石壁上,泛着一片金黄色的光。从春秋时期起,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光芒里走过,又消失在历史的云雾中。唯有这光辉灿烂的敦煌艺术,与世长存,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佛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迷。说它虚无缥缈?又无处不在;说它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说它与生活无缘?又息息相关;说它没有生命力?又传承了数千年。</p><p class="ql-block"> 佛教东渐由西域传入中原,就像春风化雨,一直在中原大地上滋生蔓延和繁荣发展,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数十个世纪以来,有多少人为佛教文明的弘扬和传播贡献了毕生精力。唐玄奘西行求法,历尽艰辛,不忘初心,终成正果。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的脊梁”。鉴真大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在大海的汹涌波涛中奋力前行,以致双目失明,仍不改初衷,最终成就了梦想,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都是佛教文化孕育出的大德高僧,是伟大的践行者、思想家、教育家、旅行家。他们的善行壮举,如日月星辰光辉闪耀,昭示后人。</p><p class="ql-block"> 这恢宏的石窟群,这精美绝伦的壁画,这栩栩如生的塑像,这气势雄伟的建筑,都是历朝历代的工匠们的心血凝聚而成。他们都是些普通人,至今也没有人知晓他们的姓名和生平。但凭着一颗礼佛敬法的心,用他们的虔诚、智慧和善举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我们徜徉其中获得了感悟和启示,得到了心灵的净化。</p><p class="ql-block">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对哲学思想、教化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善和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观。“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得益于佛教的传入,知晓了“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真相。行为有善恶,果报有苦乐。我们不必为环境之困苦而悲哀,也不要因机遇之美好而自傲。把握现在,完善自己,服务社会,普渡众生,必能去除烦恼,获得内心的淡定和清明。</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大量的佛教内容还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词汇。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世界”、“智慧”、“觉悟”、“平等”、“烦恼”、“差别”、“导师”、“庄严”、“大彻大悟”、“前因后果”、“海阔天空”、“一尘不染”、“现身说法”、“生老病死”、“心心相印”、“空中楼阁”、“昙花一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指点迷津”、“心花怒放”、“一厢情愿”、“痴心妄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作自受”等等大量词汇均来自于佛教,它极大的丰富了汉文化语言库,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用语,让我们能更准确的表达内心世界和交流思想情感。</p><p class="ql-block">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最博大精深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p><p class="ql-block">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佛教启示于人,教化于人,感化于人。多么想走进神秘的佛国,走进理想中的天堂,去看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聆听佛的声音,遵从佛的指引,去探寻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真谛,祈祷灵魂的永生。</p><p class="ql-block"> 徘徊于莫高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仿佛置身于极乐世界。</span>一草一木,一瓦一石皆有佛性。清山秀水,花香鸟语,佛光普照。身心舒畅,无烦无脑,自由自在。</p><p class="ql-block"> 噫吁嚱,大美敦煌,大美莫高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权联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一篇《陇上行》之“危危麦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下一篇《陇上行》之“月牙鸣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