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

尚老师

<p><br></p><p><br></p><p> 1972年,我们同一天走进凤翔师范学校的大门,成为文革期间中师唯一一届由国家分配的中师生。</p><p> 我俩分在了同一班,经过几周的学习生活,我发现她学习踏实认真、早进晚出总在教室学习,我则按铃声冲进、飞出教室、喜欢脚手不停的放飞自己;校园体育方面我是“明星” ,没想到她是校乒乓球队的主力;我自告奋勇当了班上的文艺委员,但课堂上她弹琴唱谱比我还规矩 ……一天我们聊到:她是长女、有三个弟弟,把父亲叫伯;我是长子、有三个妹妹、但还有俩弟弟,把父亲也叫伯……第一年元旦汇演,我是导演,她担任一出小剧的女主角;第二年元旦汇演,我俩又合作了二胡独奏《喜送公粮》,我拉二胡她扬琴伴奏……共同爱好、彼此欣赏、性格互补,成了我们学习、生活走近的基础。</p><p> 74年毕业后她回了眉县、我留校任教,“择一人终老”,我们开始确定了关系,在经受住层层考验后,于农历七七年底在凤师校园由毕周明老师主持结婚了。领结婚证分配了三斤大肉,由教工灶王氏做成的一桌哨子面算是我们的婚宴。整个结婚、布置新房、买喜糖等花了20元左右,没房没车(自行车)没戒指,我俩组成一个新的、幸福的家。</p><p> 她在眉县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是七十年代末眉县“三算”(笔算、口算、珠算)的一面旗帜,八次全县性观摩教学与“三算教师培训”都是对她工作的认可。长女出生后,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可以说异常辛苦。</p><p> 79年我调到武功师范工作,经多方努力,80年她调到武功县车站小学任教,从而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新环境她又代表武功县参加陕西省教科所举办的学科比赛获奖,另担任全县观摩教学获得成功。</p><p> 84年以前,我几乎每周都是24节音乐课,随着84级生源的增加,学校在物色不到合适音乐教师的情况下,她有幸调入武师担任音乐教师。她的到来,照顾了家庭还减轻了我的工作量,武师每年八次左右全校性的音乐活动从此全面拉开序幕,音乐课也成为中师生热爱的课程之一,这些都离不开她对我背后的支持。她在小学养成的细心、严格的教学风格更受到了学生欢迎。特别是担任八四.一班主任,跟班勤、管理细、受到学生欢迎。从总体来说,牺牲十年小学数学教学的成绩与发展潜力,是有些可惜。但与刻苦勤奋、充满活力的中师生生活在一起,又是充实而快乐的。</p><p> 在武师的岁月是平凡而美好的,“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校风与极其融洽的师生关系堪称楷模。我们的音乐教学也顺风顺水,成果突出,88年还在国家教委组织的中师生音乐录像比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陕西仅两家获此殊荣)。</p><p> 在武师,我们“双职工”有了独立的小灶房,从此开始了方便上班与生活的日子。我每天下午课外活动都在篮球场蹦跶蹦跶,迟早结束家里都有人做饭等我吃,那是我最享受的一段时光。我主动学着做饭,尽管把馍蒸成了“青蛋蛋”,厨技还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提高了。&nbsp;</p><p> 在武师工作可以在周末回家陪伴父母,我俩周六下午各骑一辆自行车回到老屋,第二天再返回校园,十年时间从未间断。回到老屋她就做饭、缝衣、干家务,我则像个“大爷”在家“扎扎势”。农村出身的她出门也能和隔壁、对门邻居搭话聊天,一点儿也不像个“干部”,使我倍儿有面子。和我的弟弟妹妹相处融洽和谐,几十年来一直和睦无间。</p><p> 90年来宝鸡后,我全身心投入到宝师音乐专业的筹建、教学中去,她则一边上班一边管、送俩孩子,忙碌中的宝师工作不是一天天、而是一年年的重复着……期间她带过音乐课、去过图书馆工作,一段时间兼顾这两项工作。她还担任2001级音乐2班班主任,当时中师生已不包分配,为了学生有个好出路,在她鼓励下,该班半数以上学生考上音乐高校。宝师的教职工在此期间不断更新增加着,但个别领导干部远没有武师领导的正直、诚信,好在我们没有受到低级情绪影响,笑对工作与生活。</p><p> 50岁前是我精力最充沛的阶段,爱活动的我曾多次受伤:大腿扭伤、脚被踩骨裂、脚上被钉子扎个洞、口腔做手术……不能行走、不能顺畅吃饭时,多亏她的细心照顾。她也做了胆结石手术,我陪她的时间却很有限。在她父母、我父亲去世后,“知天命”的我们对人生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生活也有规律了。</p><p> 50岁后,大女儿结婚后生了对双胞胎,我俩边工作边带娃,如今他们身高早超过我,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忙累、快乐的生活,总是充满天伦之乐。</p><p> 六校成立、特别是集中办学后,我们一起坐大巴上下班。虽然路途占用了时间,好在“高校”的管理模式相对宽松。她在图书馆上班,我在艺体系教书,按部就班的工作也不错。时间老人很快于2009.2012年让我们退休了。这几年无论是管老人还是带小孙子,退休后的日子似乎更快了……</p><p> ……</p><p> 从相识、相知、相爱、相伴,不觉得已50个年头了。我俩在一起的日子就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絮叨埋怨后从不计较的家庭生活,是如水一样的平淡又单一。虽然这个家不别致、不富有,但有包容、有温度。我们爱这个家,她是开心烦恼时一起分享的港湾,是身上的一针一线,是冒热气的馒头稀饭,是下意识的呵护与奉献……</p><p> 如今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她们拼搏奋斗,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着各自梦想,我们当年希望得到的在她们身上都得到了补偿。其实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沉淀下来的是安然与轻松,得失早看得淡了,只希望我俩能健健康康携手走的更远,因为我们在哪儿,那儿就是孩子们温暖的家园……</p><p><br></p><p><br></p> <p>74年毕业前</p> <p>78年在凤师</p> <p>张家界留影</p> <p>北京北海</p> <p>绍兴留念</p> <p>这活儿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