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爷爷没有留下单独照,这是从合照里取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爷爷去世已经60年了。逝世的时候我才5岁,依稀记得我和爷爷坐在地炉火边烤火,爷爷坐在一旧时家家都有的“太师椅”上,见爷爷好长时间不动,就去喊奶奶,说爷爷睡着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炉:我们当地的一种烧煤的烤火炉,修在地下,炉心在地面下,灶面与地面平行,火则高于地面,取炉灰很麻烦,通火要跪在地面上,但火周边的地面是暖和的)</span></p> <p class="ql-block"> 奶奶过来才知爷爷已经走了。当时父母亲都还在贵州盘县工作,家里就我和爷爷奶奶、和还没成家的二叔。</p><p class="ql-block"> 二叔、姑母、姑父都在本地工作,接到消息很快就赶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给外地工作的父亲和幺叔发了电报。</span></p> <p class="ql-block">爷爷和他的母亲、我的奶奶、姑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长大了才知道,原来爷爷中年以后身体一直不好,逝世前已经生病好久了。</p> <p class="ql-block"> 爷爷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在母亲改嫁后实际上成为孤儿,因而还未成年就抡起了沉重的大铁锤(学徒是从抡大锤开始的)学了铁匠这门手艺,一直干到40多岁,后因体质原因干不动了才放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解放前,我的故乡永宁小镇由于历史上元朝就在此建州,明清时期一直是州府所在地,因而一直是方圆几十里的文化和购物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镇上铁匠铺很多,但爷爷的铁匠铺生意很好,虽然以打农具为主,但生活上用的菜刀、杀猪刀、砍刀、镰刀、锤子、剪刀、钉子、铁链、钩子、锯片等等都打,只要顾客把需要的东西描述出来,爷爷就能把它打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 铁匠活即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稍有不慎还会受伤。爷爷的铁匠铺生意好除了技术好外还和爷爷的好牌气有关。</p> <p class="ql-block"> 爷爷对铁匠铺来的客人都很客气,有的物件的使用各有各的习惯,所以同一种物件在使用中根据各人的使用习惯会有小的调整,爷爷都能满足客人的需求,直到客人满意为止。</p> <p class="ql-block"> 还有的顾客不能付现钱,爷爷也可欠着以后再说,也可以拿点实物来抵。奶奶和我说过,有的顾客没钱有时会拿一点自己种的鸦片或叶子烟来抵帐爷爷也收。但鸦片爷爷从来不吸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叶子烟爷爷喜欢就留下来自己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爷爷的铁匠生活一直到40多岁时身体实在是吃不销干不动了,就遣散了徒弟们关了铁匠铺转而协助从事酿糯米酒的奶奶煮酒卖,直至解放。</span></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随着逐步公私合营化、行业集体化以后,奶奶也没有煮酒卖了,与其他做小买卖的居民一起,进了集体性质的合作社。爷爷由于身体原因也就不在外做事了,就在家打打杂。</p><p class="ql-block"> 爷爷干了大半辈子的铁匠行业也集体化了,所有铁匠铺合并成立了铁业社,铁业社就在我家老屋旁边,爷爷的众多的徒弟们和徒弟们的徒弟都进了铁业社。爷爷对干了几十年的老行当还是很有感情,没事就喜欢到铁业社走走,看到跳跃着的火花和听着叮叮当当的锤打声会露出笑脸,爷爷有时也会带着我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晚年的爷爷不管在什么地方,烟杆都是随身带着的,不抽时也时常拿在手上,时不时会把烟嘴含在嘴里叭拉两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记得爷爷的叶子烟杆很长,自己都不方便点烟,而是把烟叶卷好放进烟斗,把装着烟叶的烟斗远远地对着火苗叭叭地吸,把烟点燃,然后满足地猛抽几口,大大地吐一口气,一团浓浓的烟雾从口鼻同时出来渐渐形成一缕烟波慢慢飘着,这是爷爷精神最好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但有时我不听话的时候,爷爷也会高高举起烟杆说要打屁股了,当然说归说,烟杆却一直放不下来,更没有落在屁股上。</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幺叔回来后一家人商量着办了爷爷的丧事。母亲刚生了大弟还要带两岁的大妹没有回来。 </p><p class="ql-block"> 当时最头痛的问题是粮食,为了让帮忙送爷爷棺木上山的亲友们能够吃一顿饱饭(还只是包谷饭里加少量的米),真的是费了好大的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跟着阴阳先生跑了一天,才最后敲定了墓地,墓地选在小镇旁边一座很高的大山上的一个小山坡上,出了家住的小镇就一直上坡。出殡时大伙轮流抬着十六个人抬的大棺木,前面拉的,后面推的,还好帮忙的大部分都是爷爷的徒弟和徒弟们的徒弟和他们在铁业社的同事们,还有就是家附近种地的农民乡亲,都是壮劳力,几十个人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棺木抬到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给爷爷扫墓</p> <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家中老人逝世后都是父亲选的墓地,都山不高路不远。父亲告诉我其实选地他主要掌握几点:</p><p class="ql-block"> 一要有坚实的后座即要有靠山;二不招风,墓地不能选在风口上,要适当避风;三要避水,不得选择低凹的地方和下大雨后可能会遭雨水冲刷的地方,更不能在高土坎的下方;四是墓前方一定要开阔,不能选在前面不远处就被障碍物挡了视线,正前方远处一定要有一座看得见的山顶作“向”山;五是不能太远,后人们清明扫墓和正月十五亮灯都方便,也便于照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