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疑山的绝唱

潇湘一剑

毛激流 <b>一、</b><br><br> 初夏时节,蝉还没有鸣叫的时候,或许是一阵风,或者是一片云,在某个清晨把我送到九疑山的腹地。<br> 很多人说,九疑山是中华文化混饨初开时的一座文化大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了“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苍梧文化从这时起,就开始形成了她固有的文化元素,引导了中华文化沿着这条文化的轨迹延伸至今。沿着这条文化脉络走来的人,都已经化为云烟。他们有的老死在静静的村庄;有的踏过冷兵器的盾牌又被嘶鸣的马蹄践踏为一条永恒的河流;有的功高震主,被杯酒释兵权;有的享乐在人生的后花园,楼台亭榭,笙歌艳舞,将美酒与咖啡揉进百花中,让余香伴随文化的线条一路璀璨。这都是文化的具象,这种文化具象的形成仅仅是历史散落的碎片而已,就如随意地掬一捧水,仰或捡一块陶片,谁都可以读出一章章的精彩。 走进九疑山,确切一点说,我是心怀怯意的。<br> 记得小的时候,从父辈的诗文中读到九疑山。九疑山的清秀,九疑山的厚重,九疑山的白云都是我一直想拥抱的,虽然素缘,无数次走近九疑山,用手触摸她美丽的面容,呼吸着她呼吸出来的气息,那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里的过眼云烟,那是用怀有猎奇的目的去看风景而已。<br> 风景这边独好。这是别人说的,和我无关。我却认为,九疑山的风景应该是文化元素的解读,如同我们还在睡梦中时,突然被一只啁啾在窗台上的雀鸟所唤醒。九疑山是巨大的,是深邃的,一只鸟无法和她等量,在这里,我只是用一个肤浅的比喻罢了。所以,我不敢探讨九疑山文化的内涵,恰如我是怀有怯怯之心走进九疑山的。 九疑山上,白云朵朵,洁白、鲜亮,让人浮想联翩。诗人毛泽东有诗吟咏道“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div> 1934年冬日,担架上的毛泽东随同西征红军来到九疑山,这时的毛泽东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丧失了军权,也就无缘在九疑山的丛林中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伏击追赶之敌,只有仰躺在担架上望天上的白云悠悠,静听山泉叮咚。他想写诗,写一首九疑风物的诗歌,然而,身后的追兵、湘江的横渡都令他伤神,他很清楚,渡过湘江钻进蒋介石布下的天罗地网去湘西建立红色根据地,必然会酿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想到这些,写诗的闲情逸致就统统消失这黑黑的土地里,挂在九疑山的白云上,变为长长的疼痛,这样的疼痛,迟到1961年著名农学家乐天宇教授从九疑山考察回到北京后赠送毛泽东一管泪竹,并附上一首七律后,埋藏在伟人毛泽东心中的这段萦绕多年的不解情愫,才渐渐有了些些慰籍,不由思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和无心情而没有写下的诗篇,于是,触景生情,随笔一挥,一首激情澎拜的《七律.答友人》面世,成为千古绝唱。自古至今,能够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述九疑山云飞云涌神韵的,毛泽东当为第一人。</div> 大舜帝来过九疑山!<br> 大舜帝的脚步踩在苍梧土地上时,让苍梧疼痛了一生一世,不信,你看那高昂的山峰,都朝着舜帝安息的地方垂下了头颅;你看九疑山上的白云,总是以素洁的姿容围绕在九疑山上不肯离去;还有那青青竹枝,一直哭泣到如今,倘若不信,你去看看,你去摸摸,你的手一定会触摸到竹枝上滚烫的血和泪,还有那悲切的哀怨。<br> 大舜帝来九疑山的路径很分明,他由蘋洲犁头嘴逆湘水而上,直达人迹罕至的舜皇山。那时,还没有舜皇山这个称谓,相关资料记载舜皇山称做太阳山,意思是太阳能够照射的山。太阳山面东朝西,巍峨险峻,舜帝是一个自由人,他选择了把太阳山作为栖身之处,这是大禹的要求,也是当时权力之争最终的结果,年迈的舜帝只有老老实实地遵从这样的最后结局——流放!结局的产生,必然会产生结局的果,这果,是酸甜的,是清香的,舜让这果逐渐硕大,在硕大中教化民众开山、耕耘、劳作。 太阳山有很多舜帝的传说和故事,也有他凄美的爱情传奇,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追问自己,人活一生,哪里会有我的故事和传说呢?哦,还有我的爱情!<br> 我一向喜欢感受舜帝的爱情,那是温馨的,动人至深的爱情,它可以写在月亮之上,也可以让潇湘二水愁唱不息。<br> 我无法知道舜帝离开太阳山的时间,也无法知道他离开后是否还想回到太阳山的想法,唯一知道的,就是大舜帝决定步入苍梧深处,寻求可以供他歌乐的地方,后来,这个地方被誉为玉琯岩。<br> 玉琯岩佳木林立,良田接天,四季云雾缠绕,舜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生息以致老之将死的命运。 上古时期的苍梧涵盖了今日的广西南宁,西至邵阳武冈,北至湘乡一带,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当时的苍梧是最适合的了。苍梧的行政位置究竟在何方?是否存在最高的行政长官?这一切都没有资料足以佐证当时的行政区域,由是,我们可以想象舜是独特的单个体,他依附的是苍梧的美山秀水,他才是苍梧大地的真正统治者。他身居玉琯岩,玉琯岩就是苍梧最高的行政指挥中心所在地,以此为基准点,辐射和管辖属于他权利的领域。<div> 舜帝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没有获取扩疆土的权利,他的权利只能维护在现有的辖区。也许是政治核心的需要,也许是经济重心向长江和黄河流域以北迁移的关系,现在的道县和宁远就逐渐变为苍梧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的要地,人们一说到苍梧,就直指九疑。<br>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在三号汉墓中出土了3幅帛书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地图,其中,有一幅《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地图所绘制的地方正是宁远、道县一带的地理图。在九疑山形绘制上,很清楚的绘有9根柱状物,在5个山一般的山脊上特别的注明了“帝舜”二字。这就很好的说明,九疑山确实是舜帝栖身的地方,苍梧也是以此为点作为最高行政指挥中心的。<br> 很久以前,大约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我还小,就听长辈争论过舜庙最初的位置,一个叫大阳溪的地方长期以来萦绕在我的脑际。依稀记得,大阳溪在鲁观,哪里有庙宇的遗址,还有陶器等物件出土,后来,有消息称,在玉琯岩发现了宋代祭祀舜陵庙的遗址,且多有实物证据浮出水面,庙宇的架构和规模的宏大都是其他三皇五帝不可比拟的,也就足以证明了玉琯岩是舜南来时最初的行宫别院。以后,九疑就成了苍梧的代名词出现。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苍梧(九疑山)文化在很大的范畴内,应该说是中华文化的缘起,道县玉蟾岩稻作文化的出现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直接推到了8000---12000年以上,这就很好的证明苍梧大地这种历史文化元素的遗存和人类不断传承、承载的可续性!</div> <b>二、</b><br><br> 舜帝禅让大禹帝位后,很多历史学家根据司马迁的一部《史记》,就臆想的推断舜帝是以八十高龄的年迈之躯南巡到苍梧之地的,这是很不负任的误解。<div> 上古时代禅让制度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理解“禅让”特有的政治背景和手段。采取政治手段的背景就是权利的相让,或者是政治斗争需要而逼迫让出权利核心以换来生命存在的结果。舜与禹的“禅”,就是典型权利顶峰的斗争和引导战争所引起的“让”,在后来,被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美化为“禅让”。通过表象看内核,我们就能看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权欲力量的对抗,意识形态的产生,是必须通过具象来完成的,尽管舜以美德、仁爱之心扬名天下,但,大禹治水,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怀,更让人诚服,其功名和威望已是舜帝望尘莫及的了,江山拱手相送,为天下时人之所愿!</div> 舜与禹的谈判结果,最终以禹为新一代权利拥有者而告终!“禅让”的玄机也就暴露出人与生命脆弱的一面。舜的要求非常的简单,做为一代帝君,只祈求新一代的君王放生自己的生命。<br> 在上古之时,老帝君在新上任君王登上宝座时,必须以血的残酷换得新君主的登基。在古代,中原人崇尚赤色,赤色和太阳一样象征血色,太阳是人类共同的图腾,象征太平、和美。新君王登基,老帝王必须以生命的血色撑托和美的图腾,自刎,是唯一的选择。在这样的权利和图腾的象征下,天下人谁也没有对自己的生命有着选择的权利,惟有“禅让”,生命才会精彩。<br> 舜不愿意自己的血液洒在新帝王权利欲望的台阶上,他曾目睹了那遍地的鲜血,在乌鸦凄厉的叫声与盘旋中,在太阳炽烈的烘烤中,在岁月风雨的洗刷中,渐渐失去了血色,连那些刺鼻的血腥味在最后的时光中都被龙卷风挟去而荡然无存。<br> 舜,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是一个想让自己生命发光的人,是一个对自我生命负责的人,他,需要通过谈判来维护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哪怕是苟且偷生也要活下来,活在神州的山山水水中。 面对坦然的舜,大度的禹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也曾想到过用舜的鲜血洒满宝座前的台阶,以求得更高更远阔的天地,辉煌他的国度;他也曾想利用权力一报杀父之仇,但是,面对舜的眼睛和他的心灵时,一切恩怨都云飞云散,大禹帝希望舜南去苍梧,苍梧可以让舜养老终以余生。<br> 象,是唯一跟舜走出行宫的随员,兄弟俩相依为命,相扶相携离开黄河岸,渡过长江,远涉苍梧之地。<br> 苍梧,那是一个被大禹帝画地为牢的地方,在一言九鼎,制度森严且规制严格的社会,稍有的反抗,都会带来株连九族的没顶之灾,更何况他心爱的娥皇女英还在行宫痴痴等待鸿雁家书的音讯!年迈的舜只有放下所有的尊严,让一艘竹划子载着,从长江进洞庭入湘江,从此,潇水就成了养育他生命的母亲。<br> 苍梧偌大,偌大的潇水与湘水共存。 <b>三、</b><br> 象,在历史上是一个属于非常有争执的人物,褒贬难分。<br> 在人们的印象中,象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另类形象代表,他所扮演的角色,都与卑鄙无耻有关。在随舜南来的岁月长河中,良心未泯的他成为舜的左臂右膀,因而,舜将他安置在潇水岸。苍梧有无数的河流,最具有特色的河流当属潇水和湘江,舜将象地划在今天的江村是有一定神秘色彩的。<div> 江村,紧邻尧故地,也就是现在双牌县访尧村。</div><div> 有资料表明,尧让位舜后,从此再无踪迹。有历史学家分析,尧禅让后,并没有自刎而死,而是带着一班随从神秘的翻山越岭来到了现在的访尧村居住,颐养终年。舜,也是沿着尧的出发地点一路走来的,没有丝毫的偏差。后来,娥皇女英为寻找夫君,逆潇水而上,刻意走入山高林密的访尧村,终期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舜将象地划在江村就形成了访尧、江村、九疑山的倚角态势。</div><div> 访尧村和九疑山都属于深山老林,山势险峻不说,单单就是猛兽成灾的绝境就让人胆寒,而象所处的位置却是一马平川,潇水打眼帘穿过,西边是访尧村,东边是九疑山,这一切的精密安排,是否在预示着什么,或者将时刻应变着什么事情的突发,如果用地图标述,这就是精心布置的军事战略意图。</div> 也许,象不明就里,象就是潇水河里游弋的一尾小鱼儿,他游在水里,决不去触动水中的丝草和暗礁;他改变了贪食的个性,任何美味的诱饵他都无动于衷,唯有开荒、耕耘才是他生存的必然,累了,扯一片白云擦汗,渴了,喝一口潇水甜润喉咙;他用弩机狩猎,将食物分享给紧随他的人们,他教人们尊老携幼,纯洁人们最原始的心灵,在人们丰衣足食后,应舜的要求,逆潇水进入苍梧九疑山,助同胞异父的兄长一臂之力,步入九疑山,战恶龙,擒虎豹,最后,将自己伟岸的身躯化为舜源峰余脉的山峰,这座山,被后人谓之象岩山。南宋钦点特科状元乐雷发晚年隐居于此,讲学于此,并做《象岩铭》刻于石壁之上,历代文人也多为之题诗作赋。<div> 象死亡的消息传到江村,人们感念象的伟大和不朽的功勋,请象为鼻亭神,专设庙堂祭祀,香火袅袅不断,象的神话不胫而走,代代相传至唐元和五年(公元 810 年)冬天的时候,士子薛伯高由尚书刑部郎中任道州刺史,在这个儒家学者的眼里,象是不配享受香火的,他认为,江村人建鼻亭神庙,是荒唐至极的举措,一天,薛伯高以刺史身份前往江村,当他看到鼻亭神庙里供奉着象的塑像时,怒火顿时冲天,在看到一拨一拨善男信女不断虔诚跪拜在象的塑像前时,冲冠怒火刹那间猛然爆发,大喝道:“象,天下逆子,恶孽深重,尔等怎能供奉于他?!”说毕,拿起铁锤,顺势砸碎了象的塑像,再一把火烧了鼻亭神庙。零陵的司马柳宗元夜宿江村,观摩了这一盛举,连夜挑灯作《道州毁鼻亭神记》。由于州官的干涉,加之江村的遥远,象的祭祀活动便逐渐湮灭在历史的荒草丛中,鼻亭神的传说和故事好像一只飞舞的蝴蝶时而起于潇水沿岸,时而落在野花野草和凌乱的瓦砾之中。</div> <b>四、</b><br> 我毫不怀疑大禹帝个人情感的举动。<br> 大禹帝的举动是前所未有的人性的彰显。<br> 在舜离离开后,心怀不轨的人力荐大禹帝迎娶娥皇女英做妃子,遭到了大禹帝的痛斥,他不想因为一个色字犯了来自本能的原罪。<br> 娥英姐妹的美色是绝贯古今的。婀娜的身姿,柔柔的莺语,用天姿国色来形容都觉得逊色,天下没有更好的词汇可以用来形容姐妹俩的姿色。<br> 作为一代帝君,大禹帝有权让娥英姐妹双双躺在自己雄健的躯体下,让她们花开花落;他能以君临天下的霸气,占有两个女人的身子,然后将两个女人揉碎再捏合在一起,让她们披上冷冷的光,这些,他想过,但,他想得更多的不是女人的身体,而是善与德的布施。<br>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一只鸿雁捎来苍梧的一封家书,家书千斤重,娥英接到舜的书信后,泪喜泪悲,她们将信呈送给大禹帝时,大禹帝痛爱又垂怜地说,去吧,属于你们的爱人远在南方,哪里才是你们的家。 娥英决定当即出发,大禹帝派人连夜造坚韧的船只,并亲自送了一程又一程,没有叮咛,没有嘱咐,三人的行走,在斜阳里慢慢化为两个弱小身子的远去,唯有一尊永不凋谢的伟岸,耸立在黄河边。<br> 娥英衣袂飘飘远道而来,坚韧的船给了她们无穷的力量,这种的力量的产生其实更多的是来自远方爱情力量的神奇。<br>不需要任何的缘由,她们俩走进了访尧村,在这里避风避雨,究竟是风雨的缘故,还是别的因素,居然让娥英在这个崇山峻岭的荒野住上了很长一段时间 ,由此而产生的神秘就变得扑朔迷离了。<div> 潇水流得很急,一个劲地往北逶迤而去,娥英内心也很急,她们的路途不是顺水顺舟,而是逆潇水前行,九疑山上,一个痴情的人在等候她们的归来,玉琯岩的韶乐将为她们而奏。<br> </div> 九疑山,水碧如珠,山青如黛。初入九疑山的娥英放开歌喉唱起了深情的歌子,山更秀了,水更绿了,云更白了。可是,她们动听的歌子无法再次让心上的人儿听到,舜,消失在九疑山的三分石,哪里,有一泓绵长直接注入潇水,它的浪花是一首首回应的歌谣,它的清澈美丽了九疑山的脸庞。<br> 被云缠雾绕的三分石终于露出了它的神彩,那无字铜牌终于映印了舜的英姿,娥英泪喷涌而出,她们的悲戚 ,暗淡了天空,从此,九疑山上的云不再有绚丽的彩色,洁白和素洁,才是长久的纪念;三分石下,翠竹枝枝,每一枝都印染了血的泪痕,这是心的呼唤,这是泪的召唤,这是千古爱情的绝唱,绝唱的凄美,伴随九疑山的白云缅怀至今! “斑竹枝,斑竹枝,点点泪痕寄相思......”<br> 这是谁在吟哦?又是谁在凭吊?<br> 在无字铜牌前凭吊的还有酒中诗仙李白,这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人,竟然在半醉半癫狂中情真义重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远别离》:<br>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br>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br>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b>五、</b><br> 我是一个喜欢被诱惑的人,如同被九疑山诱惑一样。能够被一座大山所诱惑,也许有些愚昧,但,我情怀使然。<br> 被九疑山所诱惑的,还有一个人,他可以走遍天下而无所畏惧,可是,一旦强烈的思维令脚步向着一方最具有诱惑力的远水远山移动时,竟然有一种痛切心扉的悲凉刻在他的骨子上,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于是,他舍弃那方最具有诱惑力的大山登临衡山,这个人,就是舜禅让后的大禹帝!<br> 某一天,骄阳似火,从北方南巡而来的大禹帝决定探访苍梧九疑山,那里有人间最为美妙的天籁之音;那里有千古第一爱的爱情悲剧;那里有良田万亩、鸡犬相欢的人间天上;那里有诱惑他前往的力量!他无法抗拒诱惑力量的形成,这张诱惑力量的网,就是他内心无法抛却的念想! 我也无法把对九疑山的念想淡化为一丝云、一条溪、一片叶,在我的心中,好像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从诞生以来就一直系着我和九疑山,被这根丝线系着的,还有一代帝君大禹!<br> 《宁远县志》第三十一篇《九疑山》第四章《祭祀》明确地写下了被历史永远承载的六个字“祭舜始于大禹。”<br> 翻阅《大清一统志》,看到了心情复杂的大禹南巡衡山遥祭舜的记录。<br> 大禹帝祭舜是在某一个下午,天空碧蓝如洗,紫金台前杏旗飘扬,长号呜哇,木鼓咚咚。大禹帝沐浴毕,亲临紫金台遥对苍梧九疑山献大牢以敬,作祭文以炀其德,本是万里无云的晴天,在祭文焚化时,一场暴雨骤然而至,旋即又是云开日出,一架彩虹高挂,人们隐隐约约看见威武不减当年大舜帝正沿着彩虹桥向他们走来,他心爱的二妃左右相伴,五彩的霓裳飘飘然然化为苍梧大地上无数条溪流。<div> </div> 当舜帝偕同二妃走进九疑山那扇永远敞开的大门,人们看见九疑山的巍峨与挺拔,还有那清脆的鸟鸣声,不,那不是鸟的鸣叫,那是九疑山的绝唱,这样的绝唱,只有在九疑山才能领悟到这样的千古情怀! 注明:部分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