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明散文:长乐长乐

岳麓山下

<p class="ql-block">  去过不少古镇,那些古旧的印迹,翻新的模版,无不留下或浓或淡的记忆。唯独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畔,一个叫“长乐”的古镇,对人感官的冲击,却久久不能消逝。使我在抚今追昔的陶醉中,又多了些咬文嚼字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走在古镇的麻石街道,脚底踩踏出岁月回声,粗粝地向古街深处延伸而去,两旁的明清建筑,古风古韵层层叠叠,拂面而来。为什么古镇要叫“长乐”呢?这是我一到古镇就想弄明白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长乐”,在汉语词汇中,意为长久的欢乐。二千多年前,国人吟唱诗经时,就喜欢双音节词。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最早使用“长乐”一词,他是把长乐与功名相连的:“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这个动词性词组,后来衍生成了名词,作地名,也作过人名,寓意美好,如唐太宗的长女长乐公主。</p><p class="ql-block"> 国内叫长乐的地方不少。以长乐为地名,有讲究,据说多是取诗经“长安久乐”之意。西汉的长乐宫最有名,为汉高祖刘邦建造,希望自己“长久快乐”,面积相当8个故宫大小,与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东汉班固的《西都赋》极写长安宫殿之盛:“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到了唐代,还在钱起的诗里钟声悠悠柳色依依:“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赠阙下裴舍人》)</p><p class="ql-block"> 与所有叫长乐的地方一样,汨罗的长乐古镇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不仅有故事,还会讲故事,因为血脉里流着蓝墨水的基因。它的故事不仅古老,飘逸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沧桑,还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诗祖诗圣遗风,有帝子王孙遗迹,有发自历史深处的回音,有浸润民俗风情的清韵,饱蘸蓝墨水的一抹青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而浓墨重彩,时而轻描淡写,与时俱新,活色生香,构成了它独特的人文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来长乐是追故事的。甫下车,还未来得及细看古镇外貌,便被人群裹着,跟着巡游的抬阁故事会队伍,走进了长乐古街。读长乐故事会,你会觉得,长乐讲故事的方式特别,内容多姿多彩。有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有历史传奇、民俗风情、戏剧艺术、杂技竞技。长乐讲故事,不搞一言堂,不是二人转,也非三句半,是一种团体行为艺术,把舞台搬到了露天。又分出上市街和下市街,互相比试高低,比惊奇险巧,比气势内涵,比造型创新,绵绵的民俗韵透着浓浓的火辣味。陪同的汨罗友人说,长乐故事会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每逢太平年景,正月初一到元宵节,长乐人便自发地大玩故事。千百年来,长乐故事会流传不衰,竟把欢庆传统佳节,祝福国泰民安,街邻自娱自乐的抬阁故事会玩成了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玩成了今日的网红打卡地,将古镇故事讲出了神,出了彩,出了名。</p><p class="ql-block"> 喜欢高彩故事中亮相的各种造型。主角都是儿童,站在高台车的花式支架上,随车的前行颠簸,晃悠悠,飘飘然,让你目不暇接。看,刚刚“王母祝寿”,接着“包公出巡”,眼前“梁祝”翩然而过,身后“宝黛”读书又来,这边是“许仙游湖”,那头有“校场比武”,我喝彩,好一个“长坂坡救主”,你便说,论威风还是“八锤大闹朱仙镇”,那一个个天真稚嫩的表情与古装古色的妆扮相映成趣,从小演员或嗔或痴,或颦或蹙,或张或驰的眼神,仿佛洞穿了千万年的岁月,贯通仙界与人间,历史与现实。</p><p class="ql-block"> 高跷故事过来了,走在故事会后半场。儿时在山村生活,曾和小伙伴一起玩过“高脚马”,自己动手做,脚踏板高约一尺,手握木杆上端,手提脚抬,奔走自如。也有比试,踩着“高脚马”冲锋陷阵,被撞下“马”的便认输,赢者欢呼大步,无比的英雄气概。这回见到长乐高跷,还是惊奇了。一人多高的高跷,表演者尽是少年,着戏装,画脸谱,沿麻石路迤逦前行,与前面的高彩故事交相辉映,用哑剧方式,把一个个历史和民俗故事表现得缤纷多彩,让挤在两旁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高跷是流传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隋唐时百戏中就有“长跷伎”,北方又称为高跷秧歌。据说今天出的高跷不算高,那被称为“中华第一高”的足有四米,比西北甘肃的苦水高高跷还高出70公分,表演者真是身手了得。友人告诉我,长乐的孩子从三四岁起就练习踩高跷,无怪乎能技压群雄,成为长乐街的独门家传。</p><p class="ql-block"> 故事会博物馆是座牌楼式的砖木建筑,琳琅满目的造型模特、道具服装,布满了三层楼的展厅展室,展台展柜,令人眼花缭乱。长乐故事会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林林总总的服装道具上,可看到花鼓戏、巴陵戏、黄梅戏、川剧、越剧和京剧的影子。虽飞鸿一瞥,同行的文友直呼不虚此行,似乎有灵感在腹中躁动。</p><p class="ql-block"> 长乐的故事源头与“蓝墨水上游”分不开,其文脉深长悠远。古镇东靠幕阜山脉,西临汨罗江水。最早人们把它称为长乐街。街上的老人说,二千多年前,屈原怀沙投江,遗体竟溯江而上,人们在长乐江段才找到屈大夫。屈原被楚王放逐的岁月,四处漂泊,无比的苦闷凄凉,直至绝望自沉,而英魂诗魄拢岸之地,选在了这个叫长乐的地方。屈大夫的掷笔一跳,竟为长乐的故事开了笔。</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大历初年(768年前后),杜甫出峡入湘。在湖湘漂泊的日子,以饥寒老病之身寄一叶孤舟,仍不忘追寻蓝墨水的源头,最后到了汨罗江中上游的平江,一代诗圣的生命之舟永远抛锚在汨罗江上。平江在唐朝为昌江县,杜甫从洞庭湖经湘阴到昌江,必过长乐街。杜甫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否写于汨罗江上?论者莫衷一是。虽不见对汨罗江的直接描写,但能感觉到汨罗江独有的离骚风情。“尚错雄鸣管,忧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转蓬忧悄悄,行药汗涔涔。”字里行间,流淌出他对自己疾病缠身、抱负难成、返乡被阻的沉重和不甘。杜甫崇敬古代圣贤,尤其仰慕大诗人屈原,他一定会在长乐街泊舟,凭吊屈原的诗魂,将自己对国家不幸、民生多艰的忧虑,倾撒寒风逝水。“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在“羁旅病年侵”的绝境中,依然满怀忧国忧民之情,与千年前的屈原何其相似。读者心情也如汨罗江水,几许凝重几番飞浪。宋人徐屯田记载了杜甫的行迹,“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过杜工部坟》),对诗祖诗圣归于一江,伴江长眠,感慨不已。北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其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光照百代,影落千秋,除了他深厚的道德文化积淀,又何尝不是对屈原和杜甫伟大情怀的萃取升华呢?唐宋的大家们,为长乐故事平添了浓厚的水墨丹青。</p> <p class="ql-block">  长乐古镇屏山翳水,是南北交通要津,历代都设有驿站铺递,为东洞庭一带的水陆码头。络绎不绝的商旅,带来了街市繁华,因江水而兴,倚交通为市,聚市集成街,最盛时曾有五街八巷十方门。盘桓间,突然想起《焦氏易林》里的话:“如鱼逢水,长乐受喜”,仿佛是为长乐街作的解说词。</p><p class="ql-block"> 长乐的麻石街又蜿蜒了数百年。元朝至顺三年(1333年)冬天,一个叫妥欢帖睦尔的蒙古族少年,从流放地广西静江(今桂林)北归大都(今北京),一路车马劳顿,在长乐短暂歇息。这个少年就是半年后登基的元顺帝。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五世孙,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准确说是末代皇帝,但在位时间最长,元朝共109年历史,元顺帝独占了36年。妥欢帖睦尔在蒙语中是铁锅的意思,他是元明宗长子,却从小身世坎坷,生母早逝,父亲刚即位就被叔叔(元文宗)毒死,十岁的铁锅先后被元文宗流放到偏远的高丽和广西。元文宗、元宁宗相继驾崩后,他才被太后卜答失里(元文宗皇后)下令迎回。</p><p class="ql-block"> 长乐街没有嫌弃这位蹉跎少年,落难王子,用山川灵气和五谷温馨抚慰他。心怀忐忑又充满憧憬的铁锅曾在此登高北望,卜问前程。去寻觅他留下的望京台、望京桥和息蛙池遗址,旁边有人低语,长乐街是块福地,给少年元顺帝带来了吉兆和信心。历史的发展果然如此,饱经磨难的元顺帝,少年老成,韬光养晦,顺势谋动,即位的第六年(1340年),19岁的元顺帝扳倒了权臣伯颜。亲政初期,为实现长安久乐的理想,他勤于政事,“图治之意甚切”,任用元末政治家军事家脱脱等人,推行“至正新政”,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恢复科举制度,颁行《农桑辑要》,整饬吏治,征召隐逸,蠲免赋税,开放马禁,削减盐额,实行儒治,编修辽、宋、金三史,元朝一度呈现回光返照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进攻大都前夕,曾遣使招降元顺帝,他未出降,作了一首诗《答明主》:“金陵使者渡江来,万里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圣恩无处不昭回。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这首诗格律工稳,用意浅近,我们可以读到这位元朝皇帝的汉诗造诣,也能读出他对蒙元政权失民心失天下流露的无奈,所表现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姿态,更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巨大的文化磁性和包容张力。这些历史细节依然鲜活,怎么就有人漫说“崖山之后无中华”呢?!</p><p class="ql-block"> 长乐街历经了无数人事代谢,看淡了无数过眼云烟,元顺帝走过歇脚只是一个小插曲,抬阁故事会的节目单上,还没有他的位置。但元顺帝在前期励精图治时,晚年败归漠北后,一定会想起长乐街,想起自己登台北望的情景,诸多回味。只是他至死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他和蒙元朝廷不能延续长乐。</p><p class="ql-block"> 追了故事,却错过了古街的许多古宅古院,如郑家大屋,也错过了寒风中升腾热气的芝麻豆子茶,据说与别地的配料不一样,留待下一次品鉴吧。但长乐甜酒文化馆是一定要看的,长乐甜酒也是一定要品的。朋友告诉我,在长乐古镇,人人玩故事,家家煮甜酒。甜酒与故事会相得益彰,彼此分不开。</p><p class="ql-block"> 甜酒文化馆位于古街深处,早已人群麇集,人头攒动,临街现煮的甜酒热气腾腾,香气诱人,闻着便暖和了肠胃。长乐甜酒源于北宋,古法酿造,岁久年深,一听就让人好奇。古代称甜酒为醴,《说文解字》解释,酒发酵一宿即成醴。都说长乐甜酒胜于醴,胜在哪?一位女子端来一碗甜酒:“尝尝吧,我们的甜酒只用本地种的糯米,长乐的井水,需发酵二三天。”接着又吟唱起甜酒谣来,“甜酒甜,甜酒香,长乐甜酒不放糖,今年冬天喝一口,明年夏天嘴还香。”</p><p class="ql-block"> 走入甜酒文化馆,迎面是一尊长乐甜酒鼻祖陈玉昆的塑像,礼过先贤,品过甜酒,浏览展图实物,总算解密了长乐甜酒的独门诀窍和文化内核。这位陈玉昆是个孝子,家道贫寒,替人帮工为生,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母亲想吃糯米饭,他用帮工挣的钱买来糯米,饭煮熟了,母亲却病倒了。为给母亲治病,他连夜上山采药。二三天后母亲能吃东西了,没想到饭钵里的糯米饭已溢出清亮的水汁,尝尝,甜如蜜,有酒香,母亲吃过,病竟全好了。陈玉昆发现饭上有些曲花草,是他上山采药粘在衣袖带回来的,无意中掉落饭钵。其实,催化糯米饭发酵的岂止是曲花草,那是一片感天动地的孝心。“酵”是形声字,拆开看,从酉从孝,形酉孝声,这个故事诠释了“酵”字的来历,“酵”字也为长乐甜酒做了注脚。孝文化自然成了长乐甜酒千百年来的价值传承和品牌内涵,人们在醺醉于长乐甜酒的糯香时,无不是在接受着中华文明忠孝传统的熏陶。陈玉昆没列入二十四孝图,他尽孝道发明的长乐甜酒秘方却造福了人们,传承了千年,酿造的孝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站在回龙门前,历史风云穿过高大的石门坊涌来,细数着长乐街岁月的阴晴雨雪。回龙门外便是汨罗江,龙舟停靠上岸的码头。冬日没有龙舟赛事,江水寂静得只听到风吹芦苇声,半江芦花曲已尽,蜕掉绿色的芦苇依然挺直,孕护着来年的春芽。江面涟漪粼粼,把长乐的欢笑载去远方,将今天的故事带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千里外的西安城有个长乐门,建于明代。据说闯王李自成攻破西安,鞭指长乐门,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叫皇帝长乐,就得要百姓长苦。所以,他率领农民起义军要推翻皇帝的安乐椅。但闯王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他不能实现其预想。明朝崇祯皇帝被推翻了,继之而来的是满清皇帝,各民族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过了三百多年,到了今天,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才实现老百姓富足长乐的理想。今天的长乐古镇,就是对这一历史典故的生动释义。</p><p class="ql-block"> 离开古镇后,看到了著名作家韩少功对长乐的解读。韩少功知青时代曾插队落户汨罗天井,晚年又结庐隐居汨罗八景洞,多次流连长乐,他的感受最接地气:长乐,乐其天乐其道乐其人也。</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为石光明作词、邓东源作曲、伍静演唱的原创歌曲《许一世长安》,欣赏请点音乐键)</p>